老公每月給11萬生活費,但不回家,你願意嗎? | 為什麼我們不再選擇婚姻了?
策劃丨壹心理主筆團
文丨壹心理創作者·蘑菇姑姑
蘑菇姑姑,二級諮詢師、資深媒體人、專欄作者,用習作見證你我生命進展,個人微信平台:Miss蘑菇姑姑(ID:housewife-online)
最近有一則新聞很爆,一位日本女星婚後每個月領11萬生活費,但是見不到老公,平日生活就是會友和帶娃。
這則新聞沒什麼,反倒是評論給刷爆了,網友們紛紛表示,天下還有這等好事啊……
我相信這裡面大多是玩笑話吧,大家苦中作樂,但我看著看著卻笑得想流淚了。
女人不是對於錢熱衷,而是出於對婚姻、男人的「集體失望」,正在爆發出來。
亦舒在《喜寶》里說:
「女人最希望要的是愛,很多、很多愛,如果沒有愛,錢也是好的。」
平時,也許這些絕望主婦們甚至都沒有空間說出她們缺少愛,只能通過這樣的機會來調侃自己,表達這種失語的空洞感。
- 01 -
為何到今天,婚姻還是女人的「牢籠」?
可是,宋仲基和宋慧喬宣布結婚,女人們還是高興的。
儘管自己的婚姻一地雞毛,並不妨礙對浪漫本身的信仰。就像當初自己走進婚姻一樣,我們也是懷著從小醞釀到大的婚紗和新娘的夢想。
大多數女人在遇到男人之前覺得自己是「不完整」的,她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從爸爸的家裡走向丈夫的家裡,只是這種父權、夫權的從屬關係,被婚禮賦予了太多的意義:浪漫、歸宿、安全感、親密、承諾……
當然,我們不僅帶著浪漫,也帶著「恐怖的詛咒」,「再不結婚不行了,會成為掉價的剩女」;「你一個人怎麼過得好,女人最終還是要為自己找個歸屬的」……
在恐懼感、缺失感、以及夢幻感德作用下,我們進入婚姻,奇異的是,雖然沒有隨身攜帶「關係如何經營」的科學指南,卻依然滿懷盲目的樂觀。
直到新婚不多久,就到了婚戀專家說的「真相浮現時期」,有些夫妻開始了改造之旅,有些開始了漫長持久的權力鬥爭,有些兩敗俱傷,有些分道揚鑣,有些貌合神離。
男女同時感到了幻滅。
不同於男人,男人「還有世界可以拼」,但因為傳統婚姻制度,分配給女人的角色就是協助男人管好家庭,所以女人一直把婚姻當作主要的戰場,在裡面尋求自我價值。
這種幻滅,帶來的是自我歸宿和價值的懷疑。尤其是在把自己奉獻給生兒育女之後,漫漫長夜,她感到了內在的空虛,當初的自我呢?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說:
「一個人不是生下來就是女人,她是「變成」女人的。是整個婚姻制度對她的要求,建構了她自己。」
她不斷地從一個婚姻設定的「應該」里去找到自我價值,可這種自我價值附屬的,傳統婚姻制度卻並不支持女人獨立的自我發展。所以,女人對婚姻的失望越來越多,本來就缺乏應對婚姻的辦法,而在焦躁中,我們所能夠做的建設還會越來越少。
與不斷地自我價值失落相對,另一方面,女人天生對婚姻中情感要求遠高於男人。渴望融合的初衷如此強烈,以至於遭遇無法溝通的隔離感如此失落。
一群心理學家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找來5000對普通夫妻,讓他們分別評價自己的婚姻幸福度。丈夫和妻子各自分開對婚姻評分,滿分是十分,完全滿意是十分,完全不滿意是零分,請他們根據自己的感覺給出適當對分數。
結果發現,同一段婚姻的雙方,妻子給出的評分均明顯低於丈夫,丈夫是七八分,妻子是兩三分。
同一段婚姻,丈夫完全感覺不到不好,妻子則常常出於崩潰的邊緣。這也符合婚戀諮詢中我們常看到的景象。
一個諮詢師描述的場景是「夫妻兩個來做婚姻諮詢,往往是提問後,妻子搶著回答,對著諮詢師長篇大論,還不時甩給丈夫兩個白眼;客觀來說,丈夫也配得起這個白眼,因為他不是在看手機,就是坐一會就說『我還有個會馬上要走了』……」
女人們先天對差異性敏感,她們的集體無意識就是守護婚姻。所以在感情中,有一種依戀共生的強烈傾向,她們從內心裡長出長長的情感之線,彷彿要用它網住男人,就像電話線一樣,不能失聯,一旦感覺到與丈夫到斷線就要設法連上。
女人的心不在自己肚子里,她們都是伸出來的,無限渴望時時刻刻與丈夫情感相接。焦慮來自斷線的恐懼,也來自自身的空虛,空洞。
情緒耗竭,是婚姻內普遍的「婦科病」。她背後是婚姻內長期的失望、失落和無力感。一個女人總是在期待、失落、自我懷疑中反覆,因而感覺深深地被消耗。
- 02 -
中國女人身上承擔的現代化進程
除了傳統婚姻對女人的建構,女人身上又多了更多時代性的要求。
「前段時間,美國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一組數據,25-55歲這個年齡,中國女人以70%的勞動參與率高居全世界榜首。」
「澳大利亞紐西蘭的女性勞動參與率才60%、法國女人的勞動參與率才50%、美國女人的勞動參與率是58%。而且,這些發達國家的女人享受著國家的奶粉費、學費、生活費等,也沒有婆婆在家三代同堂的情形……」
這麼一比,中國女人的累可想而知,25-55歲,當老婆、當媽、當媳婦,同時也在養家,要在世界上與客戶、老闆周旋。
狂飆突進的經濟時代,時代的一員,女人也是中國崛起的力量,她們在奮鬥,在經濟上讓自己獨立起來了,與此同時,對自我,也有了更多要求:
- 要上進,要有自己的事業,要經濟獨立
- 精神上要儘可能獨立,少些失落和煩惱
- 你要美美的,又瘦又美,才是過得好的象徵
- 你要經營好婚姻,好的婚姻也是自我能力的象徵
只不過這些更高的要求,都是孤軍奮戰。女人們都在儘力變成「女漢子」。
據某知名招聘網站的數據統計,只有不到一半的家庭里,女方賺錢少於男方(43%),還有22%的家庭男女收入差不多。剩下35%的家庭是女方賺錢比男方多。
當今,婚姻制度如果還值得存在,不是因為安全感,而是情感上的意義更大了。因為,女性在內外兩手抓的同時,太累了,她們在情感需求上,需要男性和家庭給得更多。
時代在說,女人請向前一步,但是誰來支持她們向前一步?婚姻還是那個婚姻,丈夫還是那個丈夫?
- 03 -
為什麼男人對家庭的精神性投入那麼少?
顯然,丈夫們還沒做好迎接一切的準備。
為什麼?
一方面還停留在過去慣性——他們天然是婚姻中的被支持去發展人格、自我的人。
另一方面,他們也有內心的恐懼。
電影《革命之路》講述了一對模範中產夫妻婚姻危機的故事。
妻子是個全職媽媽,因為生養兩個孩子,放棄了當演員的夢想,每天柴米油鹽,她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有一次,她萌發了全家移居巴黎的想法,她連哄帶騙說服了丈夫同意,一開始兩個人都滿懷期待,甚至夫妻關係也變好了,但是走之前,丈夫卻因為得到了升職的機會,決定不去了,而瓦解了這個她構建出來的「革命聯盟」。
男人心裡真的沒什麼去巴黎的想法,雖然工作無聊,但有機會升遷,妻子最終領悟到了,痛苦地說:
「他知道他要什麼,他找到了落腳之處,結了婚,有兩個小孩,已經足夠了。我自己看到另一個未來,我無法放棄,不能離開,不能留下,多可憐,多愚蠢,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不可能兌現的承諾里。」
妻子終於認識到,革命,是我一個人的夢想,丈夫的夢想不是這個,他已經在婚姻中得到了想得到的,他雖為夫妻關係痛苦,卻有自己的落腳之處,無需全盤推翻去掙扎,最終最有革命意志的還是女人自己。這完全符合「誰痛苦,誰起義」的革命準則。
這部電影是講的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故事,女人因為在社會上沒什麼機會,只能寄望家庭和丈夫,如果這破滅了,她感到此生無望,最終她自殺了。
婚姻中兩性的對峙沒有變,雖然今天的女人也能去發展自我,不至於被困死,但也依然被動,那種不同步、不平等的僵持還在。丈夫期待女人繼續做那個支持者,女性也仍然在無意識遵守著過去婚姻制度的慣性。但直到耗竭痛苦,才反應過來,大大不滿,為什麼是我?
「喪偶式育兒」和「守寡式婚姻」這兩個詞,就是女人專門發明用來吐槽男人的。男人的繼續享受、而在婚姻中「不作為」,尤其還在堅持情感忽略性舊式婚姻,就是女人們爆發的導火索。
年初有個新聞,年輕的媽媽,產後抑鬱,丈夫出軌,婆媳矛盾,無法解脫,帶著兩個孩子跳樓自殺,留下了長長的遺書,字字血淚。「曾經的我,陽光明媚,堅強自信,洒脫隨性」,「我付出了這麼多,我渴望更好的我,更好的愛,然而都沒有,你們還挑剔我,背叛我…「
身為帶著兩個孩子的全職媽媽,她說「在舉目無親的城市,我只能天天自己哭,我丈夫說,為什麼總哭啊,自己的問題,自己調節嘛。「
「自己的問題,自己調節」,不知道多少女人聽男人說過這句話?恐怕類似的,還有「別作了」、「我又沒有出軌,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當然今天我們不光是批判男人,還要搞清楚緣由。
其實,站在男人的角度,他們也有自己的悖論。
他們不能靠近女人,不光是懶、情感遲鈍,也因為他忙著應付內心那個更大的恐懼——失敗。 他正為此殫精竭慮,一樣有很多脆弱和憤怒。
李孟潮老師在《父性》一書的推薦序里指出了父親這個角色主要有五個功能:
第一,賺很多錢同時也有很多時間陪太太和孩子(供養功能);
第二,能保護太太和孩子免受天災人禍等侵擾(護佑功能);
第三,能夠設定家庭規則維持家庭結構(規訓功能);
第四,傳遞給孩子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傳道功能);
第五,你一定要比其他的男人強大有力,至少也要比媽媽強大有力,也就是說,你要是個男人,很man(勝利功能);
其中前三個養育和保護其實是母親的天職,所以,父親的功能至少有75%是作為輔助性媽媽存在的,第四個可以由父母一起完成,只有一個功能是父親必須一個人完成的。這個功能的原型是武士。
男人們首先是獵人、武士,然後才有了父親這種制度的。
勝利的功能直接來源於男人的價值感,所以大部分男人寧願犧牲供養、護佑、規訓、傳道等方面的功能,也不願意放棄勝利者這個男性的形象。他們想出來的解決這個父親悖論的方式就是——給錢!
你需要養育嗎?我給你請保姆,6個還是8個?
需要保護嗎?我給你6個保鏢加3個藏獒?
正好這個社會恰恰就是提供這種需求的滿足的。」
的確,男人通常是誰成功、誰有錢,通常受到的道德譴責更少。
缺席的父親,不作為的丈夫,可能是男權的另一面,因為女性掌握了被庇護、要對方負責任的地位,男性就必須去證明自己是個man,被逼走出家門,因為一旦負不起責任,他的自我價值感就要失控,那是他所不能面對的,所以只能犧牲掉與家人的很多情感性功能。
女人們在責備男人的同時,是否意識到「我和所有人一樣,一半是同謀,一半是受害者。」?
- 04 -
如何重建真正的兩性關係?
婚姻早就不是一個「面子」,而是自我實現的一部分。
記得《人民的名義》中那個勞模黨員達康書記的夫人歐陽菁嗎?她被人評價「人挺好,就是一把年紀了還少女心」?
她如何「少女心」?她不過是埋怨那個工作狂丈夫不回家,跟自己沒有情感交流。
這就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一個女人結婚了,就不能要求太多,別人眼中丈夫那麼成功,你就要甘心成為綠葉。
這不是正像廳長夫人和政法委書記的夫人那種委曲求全,明明離婚了,為了丈夫的仕途還人前人後演恩愛,那樣叫做好妻子?
好像你嫁了一個成功的男人,所有人告訴你,你再要求更多就是貪婪了?
婚姻早就不是一個「面子」,而是自我實現的一部分,因為裡面可能有高質量的情感。
這一點對越來越多的現代女人來說,早就達成了共識。
而對於男人來說,只有面子的婚姻一樣是沒有幸福可言,如果只是作為打獵者,沒有被允許品嘗父親的滋味,也沒有充分敞開過自我,那為人夫就只是個職位,而不是一次真正的融合。不被允許自己有更多情感體驗,只渴求成功,男人的人生一樣充滿遺憾。
很多男人、女人其實沒有真正地休息過,因為在外工作競爭激烈,回家也不夠安全,防禦的姿態,要參與與兩性的競爭,這樣下去,大家遲早都會耗完所有對家的依戀。
如今,90後對於結婚的期待到了歷史新低,很多女孩子已經傾向於不再選擇婚姻。因為女人如果還是被要求單方面耗竭的姿勢出現在其中,那「還不如不要」。
作為人性與文明發展的產物,相信未來婚姻這種制度也許會隨著人性與文明的發展而消亡。但,好的兩性關係作為永恆的人類渴望不會消失,融合,親密、友愛,我們需要找到的不是人生價值的他證,而是伴侶,彼此像朋友又像戰友,能夠完成這一生自我成長。
在這種高級共生關係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到了一種高峰,會產生心理學所說的「神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關係就是關係,不是愛情。所有觀察、理解、接納和共情都可以引入,而不是用評判或價值判斷來彼此定性。
重建兩性關係,是女性、男性共同的解放,我們不需要那麼多刻板角色對人的束縛,我們需要真正的「人」,在婚姻中建立真正互助的關係。
正如心理學家所說,新家庭支持著人的全面發展,也為下一代提供真正健康的成長環境,讓他們成為更自由的人。
抱怨歸抱怨,希望男人們不要把女人的抱怨理解為排斥,應該理解為對你們的」依戀」;而女人們也該明白,自己的最終目的不是「推遠」男人,而是結成真正的兩性聯盟,建立最終惠及雙方的良性情感循環。
- The End -
推薦閱讀:
※問女朋友出沒出軌,她會告訴我真話嗎?或者她的那些回答會提醒我出軌是真的?
※對婆婆很失望,想到她心裡就會很難過。我該怎麼辦?
※離婚怎麼談判才不吃虧?要懂這四個維度
※那些離婚帶孩子的女人都過的怎麼樣?會很心酸嗎?
TAG:婚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