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年代,或許不該,太遙遠相愛

要盡量做個正直的人, 讓愛自由尤其高於一切, 即使面對一位君主, 也絕不出賣真理!

——貝多芬

我從來不認為任何人可以成為人們的偶像,被捧到至高無上的地方,成為被下賤群眾仰望的軀殼,哪怕像貝多芬這樣的永遠不屈為自由而鬥爭的人,在我心中仍然不能成為神,而是一個無比傑出的人。

一旦有了偶像,就有了盲目崇拜,有了盲目狂熱的情緒,理性便離我們遠去。

作為一個安全技術科普博主,今天我不講安全,也不講技術,我要講的是一個歷史故事。

了解歷史的意義之一就是發現一切古代史都是近代史,所有的事情都不遙遠,只要你有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它就發生在你眼前。

在清朝初年的四川省,有一個長了反骨的知縣,因為常對上司直言頂撞,被革免職務,輾轉流離,窮困潦倒。就這樣一個連地方小官當不好的小人物,我們今天仍然不能忘記他的名字,他的思想。對歷史稍微有點了解的朋友可能想到了,我要說的就是唐甄。

他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自秦以來,凡帝王者皆賊也」,「殺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尤謂之賊,殺天下之人,而盡有其不布粟之富,而反不謂之賊乎?」

不得不說,在我幼年之時,讀到這段話,內中震撼至極,久久不能平靜。

我們自古以來的主旋律,是君權神授,君主有著至高無尚的權威,掌握著生殺予奪的大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神靈」。在愚民政策下,大家對此深信不疑,快樂的耕田織布,科考當官,和睦相處。但在這時候,有人意識到這是一個巨大的謬誤,他告訴大家:看,那不過是權力維護的謊言,君主權力不來源於上天,而來自於人民,不僅權力如此,連皇宮的匹布斗粟,都是天下勞動人民的成果。

可是君主們卻想讓自己成為至高無上的權威?控制所有的思想?無條件服從?

不,沒有任何人,任何制度,任何思想值得盲目崇拜,或者說,盲目服從。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生而自由,因為人有自由的思想;時刻被枷鎖禁錮,因為人的行動往往並不那麼自由。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總有一條分岔路,左邊是權力,右邊是真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不管這世界如何天翻地覆,這兩條路也不可能拐到一起去——在中國古代,往往大動亂的時代,思想文化沒有強權的鉗制,便更加繁榮,湧現出大量先賢,如春秋戰國,明末清初,這就讓人以為:發展思想文化還得靠「亂世出英雄」。但,這就是真相嗎?

在近代化之前,其實全世界都是亂世出思想,古代西方君權神授的洗腦比中國更加嚴重,再加上宗教道德鉗制,鑄造了巨大的思想牢籠。所謂「亂世出英雄」帶來的文化繁榮,無非是盛世中正義和真理得不到伸張,就只能等到朝廷沒落之時,才能發出自己的聲音。

但是近代化之後,這個世界變了。在當今,處於和平穩定的西洋國家,沒有經歷改朝換代,也仍然能文化繁榮,科技發達。

對歷史沒有興趣的朋友可能不能很好的解釋近代化是什麼,簡單的來說,可以理解為實現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經濟領域上的工業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學化,文化與政治/宗教控制相分離。

但在如今,面對沉默年代,我們應該怎麼做?誰都不知道自己說出的某一句話,自己的 ID,自己的文章,自己的思想,會不會在下一秒永遠消失在網路世界中,隨即人們的目光就被其他海量的數據流所吸引,一覺醒來,什麼都沒有發生。所有的吶喊都輕於鴻毛。

但我仍願,眾生與真理為友,而與真理的敵人為敵;身在囹圄,而心懷自由。


推薦閱讀:

什麼是自由主義 | 城與邦
自由重要還是平等重要?
政治自由的道德基礎 | 城與邦
洛克在《政府論》中所論述的「自然狀態」在歷史上究竟存在嗎?

TAG:自由主义 | 近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