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區房裡住著不同的人類:有些父母,養孩子還不如養豬。

米粒媽最近寫了一篇有關學區房的文章。通讀全文,我注意到的不是房子,而是房子里的人。

先看一下學區房的兩個數據。

數據是2016年的,基本局面近幾年不會有多大變化。文章就是在這個事實背景下寫的。

米粒媽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她根據自身經歷寫了一篇文章《我們該不該買學區房》。藉助她的現身說法,我看到了居住在北京的不同的人類。學區和學區房正是區分不同人類的一個標誌。

米粒媽本來住在丰台。家庭教育普通,小學普通。她沒上過任何英語、奧數之類的輔導班,雖然同學已經有上輔導班的了。但米粒媽當年依然班級第五名,感受不到有什麼差別。從她的論述來看是家長比較開明,在心理和智力發展上沒有受到多少阻礙。

後來小升初,米粒媽有機會入學海淀的初中。於是,她進入了另外一個「物種"世界。她的同學們大多是重點小學畢業,比如中關村123小,史家衚衕,實驗二小等等。米粒媽看到了不同的人類。

下面為了行文方面,把青少年時代的米粒媽稱為米米,看看一個少年看到不同的人類是怎樣的心態。

英語

英文方面,米米小學四年級開始學英文,到小學畢業沒上過輔導班,只會26個字母和簡單的單詞,比如cake,apple這樣的。

米米的海淀同桌,幼兒園開始學英文,小學已經背下來了一本牛津大詞典,能把十幾本厚厚的英文名著全文背誦,如《夏洛的網》《殺死一隻知更鳥》等等。同桌英文流利又地道,跟外教對答如流、談笑風生。

關鍵是,這位同桌根本不像米米那般痛恨英文,而是發自內心地愛英文,愛閱讀。剛上初中同桌,已經開始閱讀莎士比亞的戲劇原著了。

米米還看到班上的同學,家常便飯般的聽寫英語。每天早自習,她為了磨耳朵,會用10分鐘聽一首小甜甜布蘭妮、后街男孩之類的英文歌然後默寫下來歌詞。要知道,10分鐘只能聽三遍。

數學

數學方面,米米沒學過奧數,沒參加過杯賽。入學考試時,米米的數學非常努力地考了38分。

坐在米米後面的男生,早已自學完了初高中數學,自習課沒事就做做大學數學愛好者的《吉米多維奇習題集》。

這裡評論一下,大學裡只有數學愛好者才有可能做《吉米多維奇》。大學裡只有數學和部分物理專業的人才學習《數學分析》這門課,比高等數學難得多,配套的高端習題就是吉米多維奇。但即便是這兩個專業的人,做這套習題的人也只佔少數。

在米米眼裡,後桌男生就是數學天才。他非常謙遜平和,可米粒還是不敢向他問問題,在他眼裡顯而易見、1+1=2一樣簡單的答案,在米粒眼裡有千山萬壑才能到達。

這裡不展開了,許多科學家在青少年時代不但有很高的造詣,而且他們的自學能力非常強。例如,費曼在《別鬧了,費曼先生》中寫道,

「事實上在這之前數年,當我還只有十一二歲時,便曾經從圖書館借過一本關於三角的書來讀,不過那本書早就還回去,不在手邊了,依稀只記得三角談的凈是正弦及餘弦之間的關聯。於是我動手畫了些三角形,把所有的三角方程式弄清楚、一一加以驗算證明,我又從5度的正弦值開始,利用自己驗算出來的加角公式(addition angle formula)及半形公式(half-angle formula)計算出10度、15度……等角度的正弦、餘弦及正切值。」

語文

米米能從丰台考到海淀的重點初中,當然是有實力的。比如,語文就是米米的強項。

米米小時候非常喜歡讀書、寫作,作文經常發表在各種兒童雜誌上,獲過獎,還入選了「中國作家協會」下屬的「中國少年作家班」。

然而,一山更比一山高。

米米的語文課代表,酷愛古文,熟讀了原版西大名著、四書五經和各種叫不出名字的古書。無聊的時候,喜歡把古文翻譯成英文,再把英文名著翻譯成古文,並對比兩種語言的共通之處....

我有一位朋友,北京女生。有次聊天,她跟我說,小學畢業前後她已經把金庸古龍都讀遍了。效果是,顛覆三觀。我說,你厲害,我大學時才開始看這些,迄今還沒讀完。

所以這些人可能不僅智力發達,而且早熟。

老師

米米的中學時代,大部分科目的老師都是鼎鼎大名的「特級教師」,還有幾位歷年各學科的北京高考出題人。他們都發自內心地熱愛所教授的學科,帶領發現和欣賞各個學科之美。老師循循善誘,學生也出類拔萃,一點就透。

英文老師要求學生初中就背下來《新概念英語》3和4。米米們當時很痛苦,現在卻能出口成章了;語文老師要求初中三年,讀完北師大中文系,大學畢業生必讀的書單。米粒們當時痛苦地讀完三五百冊「大部頭」,現在卻成了寫作的基礎。

父母

根據米粒媽描述,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各省市考到北京的大學生,都是全中國的精英,這些精英的孩子一代代彙集到北京。

雖然這些孩子的家長不完全是這種類型,但這個群體的比例很大。海淀應該是中國高知密度最大的地方了吧。

這些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米拉媽描述,他們大部分畢業於北大清華、常青藤、牛津劍橋,不少都成了行業精英。現在有上市公司老闆,有美國大學終身教授,有華爾街金融界的大咖.......米粒媽自嘲說,最差的可能就是圍著孩子屎尿屁的自己了。可是,米粒媽(米米)是一個很厲害的自媒體人。

不同的人類

這些事實告訴我們,一個鼻子兩個耳朵這種人類形象欺騙了我們。

什麼是不同的人類?答案就是,普通人難以想像的人與人之間的差別。這種差別,在平時是根本看不到。無論小孩還是大人,我們通常看到的差別都是外在的,衣食住行之類的。那確實有天差地別。比如有騎自行車和瑪莎拉蒂的區別,有露宿街頭、租房和別墅的差別,等等。

而實際上最大的差別,是那些表面根本看不見的差別。正如米粒媽所描述的,是人的才能和學習能力之間的差別。更根本的,是學習能力的差別。

世界是不公平的

米粒媽媽所說的情況是事實,這很容易讓人感嘆世界的不公平。有房和沒房的,一套房和幾套房的,學區房和非學區房的。以及對應的教育不公平,收入差距,社會地位有別,等等。

世界從來就是不公平的。生而為人,生而為豬,當然有很大的不同。豬跟誰說理去。

人類歷史上不斷追求各種公平,因為人跟豬不同,人能夠改變自己,還能改變環境。如果達不到想要的公平,人與人之間的協作就會出問題。小到家庭,大到社會,都是如此。

認知是你最強大的武器

米粒媽勸能賣學區房的買學區房,勸買不起學區房的也有力所能及的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我想關鍵還在認知。

無論是對房子,學區房,對收入,對自身成長,對子女教育的焦慮,最終是個認知問題。對於人而言,最大的差別在認知。最容易改變,必須首先改變,回報率最高的也是認知。

前段時間我在知乎上發文章,《兩周自學完高中數學實際嗎》,《兩周自學完高中數學是怎樣的體驗》等,然後有的高中生初中生就這麼去嘗試了,而且還發回了圖文並茂的學習報告。然後,有個博士跑出來說,懷疑造假。

我當時大腦一閃,難道說某些博士已經成為落後文化和生產力的代表了嗎。除了本專業的,其它方面的書真的就不看、不讀嗎。比如10天學線性代數,一年學完MIT計算機系四年課程的斯科特.楊寫的《如何高效學習》。再比如《關鍵20小時:快速學會任何技能》。還有一大堆呢。比如美國14歲小孩、英國13歲造核反應堆的,等等。

又有個人在文章評論里說,「我是清華的,我身邊沒有這樣的人」。好吧,他的邏輯是這樣的,他身邊的天鵝是黑的,天下的天鵝就全都是黑的了。

有些人好像站在雲端,看到這樣的文章和書籍喜歡語重心長的說,現在的人怎麼這麼浮躁。這都是屬於說話不腰疼的

我不知道怎麼跟他們講邏輯。老子說了,「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在他們看來,米粒媽所述的這些孩子的父母和老師,看起來很愚蠢吧。他們相信孩子有強大的學習潛能,他們很笨的讓孩子背住那些「枯燥」的文章和著作。他們應該還是很笨的、異想天開的弄了一大堆書,說不定他們真能讀懂,比如初中就學個數學分析什麼的。我還知道,他們中的有些人,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就跟他們討論什麼空氣動力學。哈哈

從我有限的人生經歷來看,有兩項投資的回報率是奇高的,甚至上不封頂,無論對於什麼家境、什麼出身、什麼民族、還是什麼國度。

第一,研究學習方法。

想想看,多少人學了十年的英語卻不能隨口講出十句標準的英語。

想想看,多少人大學四年之後對所學專業卻無法條理清晰的講半小時,也無法清晰的寫作。

第二,研究孩子的教育。

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曾寫道:

「孩子的生與死、善與惡、成才與否,最終責任都在於父母。把新一代的命運放在對教育沒有進行過一點學習的,缺乏理智的習俗、衝動、幻想中去碰運氣,再加上一些不懂事的乳母的建議和奶奶的勸告,這難道不是荒謬的嗎?即使是飼養一頭牛、一匹馬,人們都知道要去獲取相關的一些知識,而對於養育的是自己的孩子這樣一件大事,難道不應該去學習嗎!很難想像,一個商人不懂得運算和薄記的後果會怎麼樣;一個人沒有學習過解剖學,就開業進行外科手術的後果又會怎麼樣。也很難想像,一個對孩子身體、道德、心智方面了解甚少的父親或母親,如何去指導孩子。」

比爾.蓋茨的父親老蓋茨回顧初為人父時深情的寫道:

像其他父母一樣,有時我擔心自己作為一個父親的勝任能力。我感到非常好奇的是,事實上,我們大多數人很少看類似「如何當好稱職的父母」之類的指導教程,儘管周圍不乏琳琅滿目的此類正規訓練課程和信息。瑪麗和我一起參加了我們的教會舉辦的父母培訓班,但我依然感覺這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對那些正考慮為人父母的年輕人的建議是:儘可能地利用一切時間和機會學習育兒知識和方法,以備未來扮演好父母的角色。盡一切努力,在扮演父母角色時儘可能做到稱職。認真思考你想成為什麼類型的父母,並思考採取什麼行動能實現這一目標。成為真正稱職的父母也許是你今生所從事的最重要的工作。比爾.H.蓋茨. 《蓋茨是這樣培養的》. 北京:中信出版社,75-76

巴菲特高中的時候為了研究賭馬,從圖書館裡一口氣借來300本有關賭馬的書研讀。從事養殖業的農民,無論種菜還是養豬,有不少人都會鑽研相關書籍。而有些父母,養孩子還不如養豬。

有人感慨社會競爭太殘酷,連孩子的教育也要競爭。其實這是一個誤會。人類全都是從非洲大草原上光著屁股一路奔跑過來的,躲過了多少豺狼虎豹。相對於人類史,我們才穿上衣服,沒幾天。

前段時間,甘肅省定西市第一中學的一名學生魏祥,剛剛參加完2017年高考,並獲得了理科648分的成績。他所盼望的是:能夠帶著媽媽一起去夢想已久的清華大學讀書。

魏祥今年19歲,早在他10個月大時,就被確診患有先天性脊柱裂並椎管內囊腫疾病。魏祥的母親夏瑞雲介紹,這種疾病導致他雙下肢運動功能喪失。

十餘年如一日。夏瑞雲陪孩子上學,陪孩子鍛煉,用所學護理知識,幫助孩子進行康復訓練,鍛煉他的行走能力。久而久之,魏祥在母親的鼓勵下,漸漸學會了用雙拐進行短距離的步行。

魏祥說,「我和媽媽沒覺得我和正常人有什麼不同,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艱辛。能克服的困難一定自己克服。雖然身體有問題,但我照樣可以活得很精彩。」

這個故事在說,別說學區房,即便身體的殘障都能克服。

不是學區房區分了不同的人類,而是大腦里的觀念、是認知把人和人做出了區分。

推薦閱讀:

教育投資的收益到底有多大?
為什麼部分兒時優秀者,長大後十分平凡?
7歲琴童,每天只有上午去學校上課,下午回家,作業量也很少,自由時間較多,請問如何安排練琴時間?
你對自己的孩子想給予什麼樣的教育?
閩南地區重男輕女的問題很嚴重嗎?

TAG:教育 | 儿童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