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出幽門螺桿菌,離胃癌還有多遠?

很多朋友都聽說過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簡稱HP),知道它與胃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於是都像躲避瘟疫一樣,對它充滿了嫌棄和恐懼。體檢查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更是惶惶不可終日,覺得自己已然被胃癌盯上了呢!事實果真如此嗎?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幽門螺桿菌和胃癌之間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淵源。

先來簡單認識一下今天的主角吧。幽門螺桿菌是生存於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各區域內的一種具有螺旋結構及鞭毛的細菌(講真,樣子挺讓人翻江倒海的)。一般來講,胃內的細菌感染是比較少見的,因為胃的環境是酸性的,一般的細菌無法成活,也正是因此,我們說的胃炎往往是指非細菌性炎症。但是,幽門螺桿菌有著特殊的結構和功能,練就了一般細菌所沒有的耐酸神功,所以就大搖大擺地在胃內安了家。

幽門螺桿菌與胃炎的關係

幽門螺桿菌是多種胃病的致病菌,是引起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罪魁禍首。研究表明,絕大多數的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都是由幽門螺桿菌感染所導致的。

在這個轟動醫學界的發現背後還有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1982年4月,幽門螺桿菌的發現者Marshall從胃黏膜活檢樣本中成功培養和分離出了這種細菌。為了證實這種細菌就是導致胃炎的罪魁禍首的猜測,Marshall和另一位醫生Morris不惜喝下含有這種細菌的培養液,結果「如願以償」地得了胃病,幽門螺桿菌和胃炎、消化性潰瘍的關係正式被揭示出來!Marshall也因此在2005年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關係

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發生有一定的相關性。在早期胃癌的患者中,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較高;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人群患胃癌的危險性幾乎是未感染幽門螺桿菌人群的4倍。但這並不代表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就一定會患上胃癌。

首先,幽門螺桿菌的種株很多,患者只有感染了毒力很強、致癌機會較高的該菌種株,才有可能患胃癌。

其次,胃癌的發生往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一般來說,其演化進程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內瘤變)——胃癌。在這個過程中,包括幽門螺桿菌感染在內的患者體內的各種致病因素往往會協同作用於上述各階段。也就是說,胃癌的發生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幽門螺桿菌感染只是其中一個致病因素。而且還有一個事實,幽門螺桿菌其實並不能直接導致癌變,它最多只能算是一個幫凶。它分泌的一些毒性物質,如氨和磷脂酶等可以破壞胃黏膜,使各種致癌因子更容易直接作用於胃黏膜的上皮細胞。打個比方,它本身不是老虎,只是起了「為虎作倀」的作用。

綜上,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發生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在臨床上,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數眾多,但這些人中真正患上胃癌的卻很少。因為胃癌的發生還與個體的抵抗力、遺傳因素、飲食習慣、營養情況、年齡、煙酒刺激等其他因素有關。

如何避免幽門螺桿菌的感染

據臨床流行病學調查,幽門螺桿菌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感染範圍廣,感染率高,其發生率僅次於齲齒,居第二位。我國一般人群中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高達50%-80%,屬於高感染國家。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式,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預防感染呢?首先要知道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途徑一般為口—口或糞—口傳播,經口餵食、親吻、打噴嚏等都會幫助它做免費旅行,因此把住口腔關對於預防感染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借鑒。

——儘可能分餐制、用消毒處理的碗筷勺或自助餐;

——對嬰幼兒不口對口餵食,不將食物用嘴吹涼後餵食;

——不喝生水不吃生食,飲用經消毒的牛奶;

——飯前便後要洗手;

——認真刷牙,飯後漱口;

——有高溫消毒功能的碗櫃可以殺死幽門螺桿菌,或者洗碗時放在鍋里用開水煮一會兒也可。

如何篩查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可通過抽血、胃鏡、呼氣等方式來檢查。

呼氣檢測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檢測方式。具體方法可分為兩種:C14呼氣試驗和C13呼氣試驗。其中14呼氣試驗存在放射線危害,兒童、孕婦、哺乳婦女和年邁體弱者應慎用,且對同一患者來說,也宜避免反覆多次採用該種方法檢測。C13呼氣試驗檢出率和符合率接近100%,無放射性,對人體無損害,各種年齡的患者都可採用該法。檢查前受檢者需空腹三個小時,在採樣過程中,受檢查者在半小時內服一顆膠囊,並先後呼三口氣留取樣本,就能十分準確地檢測出是否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13C呼氣試驗已被公認為目前檢測幽門螺桿菌的最佳方法。

既然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這麼高,篩查方法又如此簡單,是不是應該奔走相告,讓身邊的親戚朋友都去查一下呢?不必!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建議篩查幽門螺桿菌,因為他們屬於胃癌的高危人群,若結果為陽性應儘快根治,可以降低胃癌的發病率;長期口服阿司匹林的患者建議篩查幽門螺桿菌,因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增加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風險。至於其他人群,去篩查幽門螺桿菌意義不大,查出陽性反而徒增緊張。

另外,對於經常上腹脹、痛,有胃炎病史的人群,首選的檢查並不是幽門螺桿菌,而是胃鏡。因為胃鏡檢查可以避免胃癌、賁門癌等消化道惡性疾病的漏診,而且醫生在做內鏡檢查的同時就可以在鏡下取胃黏膜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查。

關於感染幽門螺桿菌後的治療

事實上,目前醫學界認為大多數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患者是不需要治療的。對,你沒有聽錯!因為很多人儘管胃內終身攜帶幽門螺桿菌,臨床上卻一直沒有癥狀,過度治療反而會帶來其他不良後果,如機體對抗生素的耐葯、腸道菌群失調等。

在這些人中,大約只有1/3的患者需要接受治療。總結起來有以下四類:一是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二是慢性胃炎伴粘膜萎縮或糜爛患者;三是患有胃癌或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幽門螺桿菌可能會加大患胃癌的風險;四是有MALT淋巴瘤患者。以上四種患者一定要做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治療。

至於治療過程和方法,其實很簡單。一般要服用3-4種藥物,服藥10-14天。待停葯1月後複查C13呼氣試驗即可。

關於胃癌的藥物也很多,除了大部分化療藥物S1,還有靶向藥物雷莫蘆單抗等。相關的診療請關注新加坡泰和國際中國辦公室。

說了這麼多,大家明白了吧。幽門螺桿菌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不必過分恐慌,也不必過度檢查和治療。至於是否需要篩查或治療,還應請專業的醫生根據個體情況進行判斷。


推薦閱讀:

一般家用消毒櫃的紫外線能否殺死餐具上的幽門螺桿菌?
口臭,到底從哪裡來?
不再背黑鍋,幽門螺桿菌與口臭無關

TAG:胃癌 | 幽门螺杆菌 | 癌症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