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委外業務的邏輯和風險

因宏觀環境和商業銀行自身原因,商業銀行委外業務近年來發展較快,初步估算規模已超過10萬億元。

從委外業務的資金和資產兩端分析,有助於充分了解委外業務的真正風險點。

從資金端看,委外業務的資金來源主要為銀行自營同業資金和委託理財資金,這部分資金的特點是:風險偏好低、短期。

從資產端看,經金融同業運作後可以投資於各類金融資產,包括券商系的資管計劃、信託系的信託計劃、基金系的基金產品、保險系的資管計劃等等。其中很重要但往往被遺忘的是:銀行同業理財產品。

委外業務的主要特點是:這是一類較難穿透的主動管理業務,往往存在期限錯配、信息不透明、加桿杠等監管敏感點。

看清了委外業務的特點後,要分析委外業務的風險,還得從商業銀行的業務本質出發。

商業銀行是資金中介,一邊吸收大眾存款,一邊對外提供融資,因其特殊的外部性,銀行必須做到對資產端的全面風險管控和審慎經營。

簡單講,就是「無授信、不融資」。

那麼委外業務該怎麼做授信呢?很難。

對於能夠穿透至底層資產的通道業務,很簡單,直接對底層資產作授信即可。

但是對於委外業務來說,難點在於,對於無法穿透的主動管理類業務該如何授信呢?能否以對管理人的授信代替對底層資產的授信?

因委外業務一般是非標準化產品,從風險賬戶的歸類來看歸於銀行賬戶,該賬戶的特點是必須通過授信和資本撥付來合理管理信用風險,故簡單以對管理人的授信來代替是顯然不夠的。

除非在管理人能夠提供風險兜底的情況下,勉強算行。

我們進一步分析發現,委外業務所存在的加槓桿、期限錯配等情況,主要還是一個風險偏好的問題。

也就是說,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委外業務的實際風險承擔是否符合商業銀行既定的風險偏好。

在委外合同中,是否與管理人明確了槓桿率上限、錯配上限、信用評級下限等風險偏好要素?

即使明確了,管理人的執行情況是否得到有效約束?

如果無法穿透至底層資產,簡單的以定期監控業績表現顯然達不到監管要求和內部管理要求。

恰恰因為不透明,造成了授信困難、風險偏好不好控制。

信息不透明造成了管理恐懼,也往往造成監管和管理上的一刀切。

委外業務實質上是商業銀行讓渡了一部分風險管理職責給了管理人,這與傳統商業銀行的業務和風險模式不符,有違於監管部門對於商業銀行的職責定位和審慎經營要求。

銀行向來是風險完全自主管理的行業,委外業務顯然有悖於此。

當然,撇開量談風險是不科學的,在當前業務不透明的情況下,「控制總量」看來是為數不多的管理手段和權宜之計。


推薦閱讀:

明日如何操作—權重股發力拉抬,上漲趨勢已經確認
衍生品交易軟體開發需要什麼樣的資質證明,需要和金融機構有什麼樣的合作關係?
中誠信徵信閆文濤:新金融生態與信用科技融合將加速釋放信用紅利| 金融高管會
如果要建立一個專門為電影項目服務的孵化器,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黑卡到底有多牛逼?

TAG:银行 | 金融 | 委外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