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省,一座城,一個人:這個人對湖北工業、教育、近代化影響最大卻被大多數人遺忘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關注公眾號「歷史與國關」,聯繫原創作者獲得授權。
擁有著4000年歷史的湖北和3500年城邑文明的武漢,歷史上經歷了多次興衰。
穿越漫長的歷史隧道,武漢在進入近代後實現的城市崛起,一展其都會雄風。一度成為工商業位居全國第二三位的名城,在當時被稱譽為「東方芝加哥」,構成了武漢城市史上的一聲絕響。
這種輝煌,可以說在武漢城市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除了它「兩江攜三鎮」的獨特城市格局和「九省通衢」的區位地理優勢,造就了他作為中國封建自然經濟市場發展的名鎮地位,還有兩個很重要的歷史背景,一個是150多年前第二次鴉片戰爭,漢口被迫作為商埠對外開放;另一個是晚清後期洋務新政的傑出代表人物張之洞督鄂,開創了武漢的近代工業和城市格局。
而今天,我們的主人公就是這位被大多數人所遺忘的晚清名臣——張之洞。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沒有張之洞,就沒有武漢乃至湖北的近代局面。
張之洞(1837-1909),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儘管早在1861年,漢口就作為商埠對外開放,洋務運動也大概在這一時期展開,但武漢乃至湖北的洋務運動卻是在張之洞調任至武昌時才逐步開展的,與國內很多城市相比晚了近30年。
從1861年漢口開埠到1889年張之洞來鄂,歷任主政湖北的官員,如官文、李瀚章、塗宗瀛、卞寶第、裕祿等,或因思想守舊,或因不看好武漢的地理位置,任期內均秉持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做法。
即便開明如李鴻章,在1867—1870近三年的湖廣總督任期內,也僅督辦了招商局漢口分局,再無其他洋務。
張之洞於1889年——1907年任湖廣總督,督鄂近20年,以治鄂興漢為己任,擔當起武漢在中部崛起的棟樑。這點,從張之洞在黃鶴樓留下的楹聯不難看出:
昔賢整頓乾坤,締造先從漢江起。
今日交通文軌,登臨不覺亞歐遙。
作為晚清洋務派的中流砥柱,他彈盡竭慮,畢生心血都傾注在以湖北(尤其是武漢)為基地的洋務事業上,將湖北建設成了影響遍及全國的洋務和新政中心。
湖北的建設也是他一生主要政績所在。自古,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湖北也成就了張之洞,張之洞成就了湖北。
1湖北近代工業的奠基人
1傲視亞洲的漢陽鐵廠
1890年,即張之洞赴鄂的第二年就主持成立了湖北鐵政局,並著手漢陽鐵廠的選址辦廠工作。
漢陽鐵廠
開辦鐵廠,最主要的自然是鐵礦和煤礦,以及交通,可是武漢既沒有鐵,也沒有煤,此時的洋務重臣李鴻章、盛宣懷等人均建議將鐵廠建在黃石港,張之洞出於對湖北洋務的整體布局的考慮,尤其是考慮到武漢九省通衢的運輸之便,力排眾議,將鐵廠建在漢陽。張之洞這個決定,從後世來看,對武漢三鎮工業的影響非常之大。
在那個時代,鋼鐵的產量是衡量一個國家的工業能力的重要標準。
建國後,因為黃石有鐵礦,黃石的經濟一度很不錯,很多年都是湖北的副省會城市。假設當年不是把鐵廠修在漢陽而是修在黃石,那麼武鋼很有可能也會修在黃石,而黃石與湖北的另外兩個地級市黃岡、鄂州都很近,黃石市區到黃岡市區的距離大約等於今天武漢洪山區到東西湖區的距離。換言之,以黃石為中心的城市群完全可以打造成另一個「武漢」。當漢陽鐵廠修起來後,鄂東也就沒法與武漢在經濟上抗衡了。
當年張之洞頂住壓力,克服了煤鐵原料、辦廠資金、煉鐵技術、同僚攻訐等困難,從1891年漢陽鐵廠動工到1894年開爐煉鐵,漢陽鐵廠才算初步建成。
漢陽鐵廠的建成,比日本最早的鋼鐵廠「八幡制鐵所」早七年,為世界所矚目。
然而,隨著後來甲午海戰結束,辦廠資金愈發緊張,漢陽鐵廠即將倒閉。為求生存,漢陽鐵廠不得不和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併成「漢冶萍公司」。「漢冶萍公司」也是中國近代最大的鋼鐵煤聯營企業。
隨後幾十年里,漢冶萍公司共生產了鋼鐵煤數千萬噸,對於毫無工業基礎的中國而言,可謂是重工業的救命稻草。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在漢冶萍公司的基礎上進一步成立了華中全國鐵公司。
新中國成立後的不久,由於漢陽鐵廠的基礎,國家「一五」計劃的特大型鋼鐵企業武鋼在武漢成立。在此後的幾十年中,武鋼和武漢長江大橋等,一起成為這座城市引以為豪的名片。
張之洞以一省之力創辦雄傲亞洲的鐵廠,創業之難,可以想見。
如今,繁華的武漢並沒有完全洗滌掉歷史的痕迹,在「張之洞與漢陽鐵廠博物館」里,百年前的艱辛苦楚依然歷歷在目。
2享譽全國的漢陽造
甲午海戰的失敗使得晚清更加註重發展新式陸軍。成功領導中法戰爭,素有「香帥」之稱的張之洞更是一馬當先。其實,與漢陽鐵廠同時建立的還有湖北槍炮廠。
湖北槍炮廠
關於槍炮廠的地址問題,張之洞與李鴻章有一番爭議,李鴻章力爭將槍炮廠建在天津或者通州,張之洞則主張「湖北有鐵有煤,鐵廠槍炮廠應為一體」,後經張之洞的力爭,槍炮廠順利落在湖北。
湖北槍炮廠於1892年動工建設,1894年建成。
到1902年,槍炮廠進一步改良,月產槍支1500支、子彈200多萬發。
1904年,張之洞將湖北槍炮廠改名為「湖北兵工廠」。
據統計,在這種資金不足,技術困難的情況下,1895年至1908年的14年間,湖北槍炮廠共生產快槍11萬支,子彈4000萬發,火炮近2000尊,炮彈100萬發。至此槍炮廠創造出在全國較為先進的槍炮,質量和數量明顯超越更早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金陵機器局等洋務軍工企業。
漢陽造,更是成為國內軍工產品的名牌,直到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漢陽造都在繼續服役。
享譽全國的漢陽造,也讓武漢三鎮之一的漢陽譽滿中華。
3布紗絲麻,湖北近代輕工業的締造者
如果說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和湖北槍炮局奠定了湖北近代重工業的基礎,那麼他隨後創建的「布紗絲麻」四局則締造了湖北近代輕工業(尤其是紡織業),並極大的改善了民生。
張之洞不僅是一個遠見卓識的戰略家,也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企業家。
晚清西方列強除了在軍事上壓迫中國外,資本主義經濟也對封建自給自足經濟產生較大衝擊,白銀外流使得國家經濟更加疲弱。張之洞設立四局的初衷就在於抵制西方的經濟侵略。
張之洞在請奏清廷時如是說:
中國之財溢於外洋者,洋葯而外,莫如洋布、洋紗。洋紗……廣闊較之土布,一匹可抵數匹之用;紡紗、染紗,悉用機器,一夫可抵百夫之力。工省價廉,銷售日廣。
1890年,湖北織布局在武昌文昌門外開始動工,張之洞親自在湖北織布局門口題寫一副楹聯:布衣興國、藍縷開疆。一語成讖,這一句話也正是對他在湖北開創「布紗絲麻」艱辛之路的高度概括。
湖北織布局女工
1894年9月,張之洞開始籌辦湖北紡紗局;
1894年11月,張之洞在武昌創立湖北繅絲局;
1897年7月,張之洞在武昌建設湖北制麻局;
儘管張之洞創辦的布紗絲麻四局因用人不當、經營不善、貪污浪費等問題均出現不小的虧損,但是布紗絲麻四局的創立,構成了相當完整的近代紡織工業體系,奠定了武漢作為華中最大工業中心的地位,對促進湖北省近代輕工業,尤其是紡織業的發展起到了難以估計的作用。
可以說,武漢能夠成為20世紀中國重要的紡織工業基地,與張之洞打下的武漢「集群式」紡織工業基礎是密不可分的。
除此之外,張之洞(或在其影響下)還建立了一大批民用工廠,例如:
1897年,在漢陽建立了湖北官磚廠;
1907年,在武昌南湖興建了武昌製革廠;
1907年,在武昌白沙洲成立了湖北造紙廠;
1907年,在武昌新河建立了湖北氈呢廠;
1908年,在漢陽建立了針釘廠;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其中很多近代化工廠都是開湖北,甚至全國先河。
2要致富,先修路:張之洞讓「九省通衢」名副其實
近代中國的鐵路建設與發展,無論如何也繞不開武漢;近代武漢的鐵路建設與發展,無論如何也繞不開張之洞。
有著獨特地理區位優勢和「九省通衢」美譽的武漢,是近代鐵路交通的「寵兒」。如果說洋務運動是天時,九省通衢是地理,那麼張之洞就是人和。
1確立武漢省內交通樞紐的京漢鐵路
即使早在一百多年前,依然是要致富,先修路。鐵路的發展對一個城市的重要性遠大於今天,如同石家莊和鄭州一樣,武漢發達的鐵路系統最終也奠定了它在湖北乃至全國的地位。
1889年,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上奏清政府,要求修筑北京盧溝橋至漢口鐵路。為修建京漢鐵路(時稱盧漢鐵路),張之洞由兩廣總督調任湖廣總督,為修京漢鐵路,更是提前建立了漢陽鐵廠。
京漢鐵路通車
然而,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朝廷沒有撥款,修建跨越湖北、河南、河北三省的鐵路無異於痴人說夢。1897年,張之洞決定向比利時銀行借款,摺合白銀3750萬兩,資金問題才得以解決。隨後,京漢鐵路由湖北、河北兩省分別同時動工。1906年京漢鐵路建成,先後歷時7年多,全長1214公里,建造過程異常曲折、複雜。
京漢鐵路的建成,對溝通首都與南方起到了重要作用,更是對湖北和武漢交通產生了巨大影響。至此,東西方向有長江漢江水路、南北陸路有鐵路,武漢交通運輸的中心地位逐漸形成。
據統計,京漢鐵路開通後,漢口貿易額大增,僅僅數年就升至全國通商口岸第二位。京漢鐵路開通後,漢口先後建成了江岸車站、大智門車站、循禮門車站、玉帶門車站等4個車站,使得之前還是「草廬茅店、三五零星」的硚口很快就「廛居鱗次、比室之連」。
京漢鐵路(北京到漢口)、粵漢鐵路(從廣州到武昌)的修通,徹底奠定了武漢的九省通衢地位。如果當時僅從經濟考慮,從京南下的鐵路有兩條路線可以選擇。一是北京—周口—洛陽—襄陽—荊州沙市,過長江到岳陽,這條路線上的人口密度高,沿線荊州與沙市,也是湖北的大城市,沙市是馬關條約指定開放城市,全國四大米市之一,經濟也很發達。二是北京—石家莊—漯河—鄭州—漢口,這條線路上漯河與鄭州,當時都是小城市,人口密度甚至不如第一條線路。但是由於漢口是當時的湖北的首府,在張之洞的力爭之下,最終選擇了走漢口的第二條線路,這讓武漢徹底甩開了省內其他城市。在某種意義上說,漯河和鄭州人民也應該感謝張之洞。
2歷經曲折的粵漢、川漢鐵路
京漢鐵路動工後,張之洞便開始著手粵漢、川漢鐵路的事宜。
粵漢鐵路規劃跨越湖北、湖南、廣東三省,全長近1100公里。然而,由於資金問題始終沒法解決,貸款涉及美國、英國、德國等多個列強的利益,列強之間利益分割不均,加上後來的清政府垮台,時局動蕩,粵漢鐵路自1898年動工,到1936年才通車,歷時36年之久。
川漢鐵路的修建也是經歷千般磨難。川漢鐵路在湖北境內的修建規劃分三段:第一段由漢陽起,取道沔陽(今仙桃)至沙市(今荊州);第二段由沙市取道荊門、當陽至宜昌;第三段由當陽取道宜城抵達襄陽。
從修路規劃來看,張之洞無疑是奠定了湖北省境內鐵路布局基礎的。然而,粵漢、川漢鐵路跟西方國家的大規模借款合同激怒了兩湖地區和四川人民,進而導致了1909年的四川保路運動,也成為後來的武昌起義的導火索。
3湖北的第一條鐵路
漢陽鐵廠修建之際,為了解決大冶鐵礦到漢陽鐵廠的運輸問題,1893年,張之洞決定修建漢陽至大冶的鐵路,稱為大冶鐵路,大冶鐵路全長27公里,是湖北省內第一條鐵路。
大冶鐵路
除此之外,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後利用兩江之便,開始著手建立兩湖輪運。1897年,張之洞批准設立鄂湘善後輪船局,購置6艘輪船,航行於漢口——湘潭之間,在水路上更順利的溝通兩湖。
至1907年,已有10多家輪船公司成立於武漢,江河運輸業務拓展至蔡甸、仙桃、岳口、咸寧、長沙、常德、湘潭、株洲等地。
3改良市政,鑄造名城
若論武漢城市近代化的締造者,張之洞是當之無愧的。
武漢從傳統封建古鎮邁向近代中部中心最主要的兩點是漢口開埠和張之洞治鄂。論及張之洞治鄂,建工廠、修鐵路、興學堂、練新軍是人們的第一印象,往往忽略了張之洞對武漢城市建設傾注的無數心血和重大貢獻。
1建設武昌文教區,影響至今
張之洞治下,武昌的文教、軍事、商務都得到了巨大發展,尤其是文教事業。張之洞推行新政,建設了100多所新式學堂,其中絕大部分在武昌城內。兩湖書院規模恢宏,齋舍林立,設備堪稱當時一流,坐落在都司湖畔。此外,更有自強學堂、陸軍小學、文高等學堂、文普通中學等,造就了當時武昌名校林立的局面,成為全國教育模範區,來鄂考察、取經者絡繹不絕。
自強學堂
2大興水利:張公堤、武金堤、武青堤
19世紀末的漢口,地處兩江交匯,區內湖泊密布,地勢低洼。每到夏秋暴雨水漲之際,經常被江水、漢水、後湖四面圍困,成為一片水澤。
為了緩解漢口水患,張之洞決定建造漢口後湖長堤。漢口以堤為命,其發展和安全都離不開大堤,而後湖長堤的建成是漢口歷史上最大的堤岸工程,對漢口發展的推動非常顯著。據記載:「總督張之洞,見鐵路外的土地荒廢了太可惜,就在鐵路外另築一道堤,把漢口的面積擴大20倍。長堤修成後,堤內成了良田,人民感激張之洞的功德,將長堤稱呼為張公堤」。
漢口後湖長堤
張公堤建成後,上起舵落口、水廠、宗關,下至丹水池、堤角這一廣大地區,包括現在的黃浦路、趙家條、惠濟路、解放公園、中山公園、寶豐路和古田路的整條解放大道至航空路、新華路、球場路、建設大道、發展大道等地區都露出水面,納入漢口市區。
張之洞來鄂後,十分注重湖北武漢的水利建設,先後修建了武昌白沙洲至金口江堤60餘里,武昌武勝門至青山江堤30餘里。
武漢市內多湖,為了治理湖水,張之洞主持修建湖閘多處,其中著名的包括武昌的武泰閘、青山的武豐閘,名字沿用至今。
武泰閘
3漢陽工業區和近代化碼頭
19世紀末,在龜山之北,漢水之濱,漢陽鐵廠和湖北槍炮廠拔地而起,這裡成為武漢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也成了全國鋼鐵工業的發祥地。
在漢陽鐵、漢陽造的帶動下,漢陽工業區的規模逐漸形成。由於鐵礦、煤礦等原料的大量運進及產品的大量運出,讓張之洞意識到,必須新建現代化工業碼頭才能滿足漢陽工業區的需求。
漢陽碼頭
隨後,張之洞主持修建了取代之前渡口和土碼頭的新式近代化碼頭。時隔一百多年,在今日晴川飯店濱江,往日的碼頭依然存在。
4興建現代通訊系統
在市政建設方面,張之洞更是引進西方先進的近代通訊系統,讓讓湖北,尤其是武漢走在全國前列。
老漢口郵局
19世紀末,在洋務運動的浪潮中,晚清主要大臣紛紛上書開辦西式國家郵政。1897年,漢口郵局正式成立,管轄鄂、豫、湘、陝四省業務,比大清國家郵局成立早18天。到1904年,漢口郵局經轉郵件達500萬件,佔全國郵運總量的1/13。
除郵政外,張之洞還竭力建設湖北的電報、電話系統。
1890年,張之洞架通漢口至襄陽電報線;
1896年,張之洞進一步接通鄂湘兩省電報線;
1899年,漢口電報局兼辦電話業務;,成為全國第一家官督商辦電話公司;
1891年,武漢接通往西經宜昌到重慶、成都,往北經信陽至鄭州的電報線;
1910年,漢口與北京電報線正式接通。
至此,武漢三鎮通往外地的電報、電話系統已通向四面八方,成為全國電報、電話網路中心。
4文教興省,成就湖北教育大省地位
張之洞不僅是一位大企業家,更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教育家。
張之洞治文,在晚清名臣中是出類拔萃的,狠抓教育的特點也成了日後湖北省發展的一大特色,儘管張之洞希望以教育興國挽救晚清的夢想化為泡影,但他確確實實為湖北省的教育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1改進傳統書院
早在1869年,張之洞任湖北學政時就籌款創辦經心書院,1890年,張之洞決心再建一座規模更宏大的書院,定名為兩湖書院。加上湖北已有的江漢書院,湖北形成了江漢書院、經心書院、兩湖書院三大書院三足鼎立的格局。
兩湖書院
兩湖書院創辦之初,每年從湖北、湖南各招收100名學生,課程包括經學、理學、史學、文學、算學、經濟學6大類。
書院聘請名師名儒執教,被稱讚為「人才彬彬,稱極盛焉」。留學運動興起後,兩湖書院先後分三批派遣50餘名優秀學生赴日本留學,其中包括日後赫赫有名的黃興、張鴻藻等人。卓越的人才培養使得兩湖書院名噪一時,與廣東的廣雅書院齊名,並稱為清末兩大書院。
隨後甲午海戰失敗,張之洞看到傳統書院的弊端,審時度勢,對書院進行了較大改章。新增外政、天文、格致、製造、地圖學、測繪學、體操等專業,添購先進的實驗儀器和科學書籍以供師生學習。
2湖北近代高等教育的雛形
1893年,張之洞開辦了武漢地區第一所外語專門學堂,定名自強學堂,也是現在武漢大學的前身。
自強學堂的課程主要包括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日文、化學、光學、電學、數學、製造學、商務等,涉及文、理、工等幾大學科,這在當時是了不起的創舉也是極具遠見卓識的。
自強學堂的畢業生或出洋留學,或去全國各地任教,為中國外語人才的培養播下了火種。
在大力興辦教育的同時,張之洞深感優質教師的缺失是推動教育的最大難題,因此,在1904年,張之洞將兩湖書院改為兩湖總師範學堂,以培養合格的中小學師資,為基礎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兩湖總師範學堂
兩湖總師範學堂的專業設置非常廣泛,包括教育學、文學、史學、理學、物理、化學、地理、代數、幾何、畫圖、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等,知名師生有黃興、章士釗、李四光等。兩湖總師範學堂是張之洞在湖北興辦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當時湖北、湖南兩省規模最大的師範學堂。
截止1910年,武漢地區共有新式師範學堂9所,湖北師範教育已自成體系,領先全國。
在兩湖總師範學堂原址上,是熙熙攘攘的湖北省人民醫院。往事逾百年,中國傳統士大夫的「不為良相即為良醫」在這裡得到了和諧的繼承。
1903年,張之洞在武昌創辦了湖北農務學堂(校址為現在的湖北大學),是為現在華中農業大學前身。
湖北農務學堂
湖北農務學堂開設了農學、園藝學、土壤學、肥料學、氣象學、昆蟲學、農業工學等當時的先進專業。學堂創辦之初,張之洞為勉勵學校師生,提出八字方針:手腦並用,知行合一,並為學堂題送一副對聯:
凡民俊秀皆入學
天下大利必歸農
湖北農務學堂在當時是全國為數不多的農業專科學校,今天的華中農業大學在農學上的成就也是首屈一指的。
1907年,張之洞將湖北工藝學堂改名為湖北工業學堂,是現在武漢科技大學的前身。
湖北工業學堂
湖北工業學堂主要為了培養高級工業技術人才,更好的服務於新建的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等近代化工業企業,開設了諸如理化、機器製造、建築、機器製圖、實驗等課程。
依託漢陽鐵廠、武鋼等先進企業,武漢科技大學的很多專業,尤其是鋼鐵、金屬材料等至今都在全國有較高的地位。
此外,張之洞還創辦了為數不少的軍事、警察、法政類學堂。主要包括陸軍小學堂、陸軍中學堂、武高等學堂、陸軍測繪學堂、軍醫學堂、警察學堂、湖北官立法政學堂等,對湖北法政、警備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張之洞治鄂近20年,大興教育,在外語、工科、理學、師範、農學、政法等方面奠定了湖北高等教育的優勢地位,這些學科和專業,即便在今天都是湖北教育大省的地位的堅實基礎。
今天的湖北,尤其是武漢,都在繼續享受著張之洞一百多年前帶來的治鄂紅利。
武昌蛇山的抱冰堂,中山公園的張公亭,漢陽的張之洞博物館,漢口的張公堤、張之洞路……
在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武漢科技大學等眾多院校,都建設有關於張之洞的紀念廣場和雕像,張之洞已經深深刻入了武漢這座城,刻入了湖北這個省。在整個中國,在同一個省,在一座城市,為同一個人建立多處紀念堂,設立多處雕像的除了毛澤東、孫中山,再就是張之洞。
武漢大學張之洞雕像
然而,隨著城市的建設,歷史的痕迹被逐漸洗滌,張之洞也離我們越來越遠,但無論如何,這個省,這座城,不能忘記這個人。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關注公眾號「歷史與國關」,聯繫原創作者獲得授權。
推薦閱讀:
※武漢崛起--把中國的脊樑挺直了!--百年大武漢
※武漢有什麼深藏不露的餐館?
※武漢淹城:不只天災,還有地禍
※中籤武漢馬拉松,住宿交通TIPS有哪些?
※揚子江畔,「世界名車」遍地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