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掠食》沒有發生的世界裡,人類是怎樣探索月球的?
登上月球是人類最偉大的壯舉之一,在其背後是一場堪稱瘋狂的太空競賽。
本月發售的《掠食》是一款設定獨特的遊戲,它發生在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沒有被暗殺的世界,人類在2030年也已經能夠居住在一個月球軌道的空間站里。在這樣的一個故事中,上世紀60年代的太空競賽是背景設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我們今天不談遊戲劇情,而是要聊聊在現實世界中,在那段堪稱瘋狂的時間裡,人類是怎樣探索太空登上月球的。
太空競賽的前奏
雖然說美國和蘇聯的太空競賽主要是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為大多數人所知,但實際上它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就開始了。
在二戰中,納粹德國使用了臭名昭著的V-2火箭對倫敦進行轟炸,造成了巨大的恐慌。V-2是世界上第一種彈道導彈,也是最早被投入實戰的彈道導彈。彈道導彈是火箭的一種,它在發射後會將彈頭送入太空進行亞軌道飛行,之後彈頭再重新進入大氣層打擊目標。這一過程所需的時間相當短,V-2火箭從發射到命中目標的所需時間不到10分鐘。
V-2火箭它的飛行方式使它在那個年代根本無法被攔截,而它的速度則讓倫敦的居民連避難的時間都沒有——若是德國空軍派出飛機進行轟炸,那麼英國方面可以通過雷達來發現敵人並通知民眾進行避難。
這樣的特性讓美蘇兩國都對它充滿了興趣,他們都急切地想讓這一技術為自己所用,但由於雅爾塔會議上英美蘇三國達成了戰爭勝利後對德國實行分區佔領的協議,美國若是遵守協議,就無法獲取納粹德國遺留的那些令人垂涎的裝備和人員們。
為此,美國實行了以搶先接收德國科學家的「回形針行動」。在1945年至1990年這45年間,回形針行動共讓美國接收了1600餘名納粹德國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其中包括了V-2火箭總設計師沃爾納·馮·布勞恩博士、計劃負責人瓦爾特·羅伯特·多恩伯格中將以及126名相關科學家。布勞恩博士在後來被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稱為「史上最偉大的火箭科學家」。
納粹時期的馮·布勞恩(身穿黑色西服者),照片攝於1941年春此外,美國還在1947年運用獲得的V-2火箭將一些果蠅送上了太空,使它們成為最早進入宇宙空間的動物。
此時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美國似乎都已經搶佔了進入太空的先機,可馮·布勞恩博士在前往美國之後並沒有受到他想像中的重視,也沒有人想到會是由蘇聯人發起了太空競賽——直到1957年10月4日,那震驚世界的一天。
讓我們出發吧
儘管沒能找到馮·布勞恩並把他帶回蘇聯,但這並不意味著蘇聯的太空計劃會落於人後,蘇聯也有著自己的火箭天才——謝爾蓋·科羅廖夫。即使在30年代受到大清洗的影響入獄6年,也沒有影響他對於火箭科學的執著和熱情。他在獄中仍堅持進行實驗,出獄後展開了對V-2火箭進行研究和仿製的工作。
謝爾蓋·科羅廖夫1953年,他承接了主導研究R-7彈道導彈(北約代號SS-6「警棍」)的任務,它在1957年8月21日發射成功,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種洲際彈道導彈。 R-7並不是一支漂亮的火箭,它粗壯且短小,但是它在人類航天史中所產生的作用卻是無可替代的。
R-7導彈一個半月後的10月4日,一顆R-7導彈從哈薩克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飛向了宇宙,這次發射將伴侶一號送入了地球軌道,使它成為人類史上第一顆發射成功的人造衛星。它重83.5千克,一直在地球軌道上停留到1958年初。這次毫無徵兆的發射代表著此後持續了10多年,耗資無數的太空競賽就此開始。
伴侶一號,從圖中可以看出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大小伴侶一號的成功發射在美國引發了一場地震,《2001太空漫遊》的作者亞瑟·克拉克當即表示美國已經淪為一個二流強國。而儘管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面對提問聲稱這「一點都沒有引起他的憂慮」,並且它也只是一次科學上的成功,並不是軍事威脅,但美國的表現卻顯然沒有如此淡定。
在伴侶一號的刺激下,艾森豪威爾命令海軍的火箭和衛星項目「先鋒計劃」加緊進度,儘快發射。1957年12月6日,在一場面向全美國電視觀眾的直播中,先鋒TV3並沒能夠把美國的第一顆衛星送入太空,而是在離地只有1.2米後就失去動力,隨後墜落爆炸。這次失敗讓美國在國際社會和民眾之中都受到了無數嘲笑,而蘇聯已經在一個月前發射了他們的第二顆衛星伴侶二號,它還有一隻名為「萊卡」的小狗作為成員,萊卡成為了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動物。
先鋒TV3在發射時爆炸但先鋒TV3的失敗卻讓馮·布勞恩博士和他的團隊重新得到了資源和重視,他們從木星-C型火箭中開發出了朱諾一號火箭。1958年1月31日,就在先鋒TV3發射失敗的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朱諾一號把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探索者一號送入了地球軌道。
在確認探索者一號進入軌道後,威廉·皮克林,詹姆斯·范·艾倫和沃爾納·馮·布勞恩在華盛頓的新聞發布會上展示了探索者一號的模型。雖然比蘇聯晚四個月才成功發射自己的人造衛星讓美國在那段時間頗感尷尬,但最艱難的時刻還沒有到來。
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錄下了這樣的幾句話:
尤里·加加林親愛的,我所認識的和不認識的朋友們,我親愛的同胞和全世界人民!在幾分鐘內,一支強大的蘇聯火箭將把我的飛船送入廣闊的外層空間。這是我想要告訴你們的。我未來的整個生命對於我而言正如一個驚險的時刻。我認為我可以集中我的力量以完成我被期望的任務。
幾分鐘後,科羅廖夫對發射做出指示:
初級……中級……主發動機……起飛!祝你飛行順利,目前一切正常。
加加林回答道:
讓我們出發吧。
載有加加林的東方一號就此升空,他和飛船在軌道上停留了108分鐘,完成了一次環繞地球的飛行,成為了進入宇宙空間的第一個人類,並且成功返回地面。
加加林和科羅廖夫東方一號昭示著美國再一次在太空競賽的關鍵節點上落後於蘇聯,這迫使一個人下定決心徹底改變這一局面並讓美國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約翰·肯尼迪
1961年上台的第35屆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在伴侶一號成功發射時對於美國自己的載人航天計劃並不是很感興趣,他更希望能部署1000枚洲際彈道導彈,這可比當時蘇聯的數量要多得多。而就算在肯尼迪在競選時承諾要使美國在太空探索和導彈方面全面超過蘇聯,他在當選後對此所展現的態度也極為謹慎。
約翰·肯尼迪但是加加林和東方一號的成功改變了他的態度。即便美國將自己的航天員送上太空這一舉動上只比蘇聯落後了三周,也儘管他清楚的知道與蘇聯全力進行太空競賽對於他的任期而言完全是浪費預算,美國就算獲勝獲得的也只有聲望。他仍決心讓美國的航天員率先登上月球。
1961年5月25日,加加林進入太空的1個月後,肯尼迪在國會聯席會議中發表了一次演講,闡述了「國家迫切的需求」,他說到:
……現在就是我們全力以赴的時刻了,時代在召喚新的美國人民的冒險精神,時代需要美國在太空競賽中取得領先地位,這關係到人類未來的方方面面。
……我們意識到蘇聯憑藉火箭發動機的優勢在這場競爭中拔得頭籌,而且這個優勢可能會讓他們在未來的幾個月里處於領先地位,同時我們還意識到他們在此基礎上取得更多驚人的成就,但是人類需要我們付出新的努力。
……我相信我們的國家在60年代結束之前,將全力以赴地實現一個目標,那就是讓人類登陸月球,並保證安全返回。在這個年代裡,它將是太空項目所取得最驚人的成就,是人類長期太空探索最重要的一步,但是同時代價也是最昂貴的,實現過程也是最艱難的。
1962年9月12日,他又在萊斯大學面對民眾進行了一次演講,這次他說道:
……我們經歷過失敗,別國也是如此,即使他們不承認失敗。 他們或許沒有我們這麼公開。毫無疑問,我們落後了,而且在載人航天方面還將落後一段時間。 但我們不甘落後,我們將在本年代實現趕超。
……我們要完成這一切,要萬無一失,還要在本年代結束之前完成。
這兩次演講確定了美國在太空競賽中的目標:在20世紀60年代將航天員送上月球,並使他們安全返回。而這也成為了整個太空競賽的勝利條件,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一個龐大的計劃開始運作了起來。
《掠食》里也有肯尼迪的照片,背後的火箭顯然意味著他帶領美國在太空競賽中取得了成功。人類的一大步
世人都知道是阿波羅計劃的成功讓人類得以站立在月球上,但它最初並非是後來那樣一個野心勃勃的計劃,它原本是1959年-1963年的水星計劃的後繼者。1961年5月5日美國第一名航天員進入太空正是水星計劃的內容,然而它並沒有讓飛船和乘員進入軌道。直到1962年水星計劃的第三次載人發射才讓美國完成這一目標,而這已經落後了蘇聯三年。
阿波羅計劃當阿波羅計劃在1960年初被提出時,它的目標僅僅為讓三名航天員同時搭載一艘飛船進入地球軌道並返回,如果可能的話再建立一個空間站,或是完成一次繞月飛行,並在最終完成登月。當肯尼迪向美國國會做出演講之後,讓美國的航天員登上月球從一個也許有機會完成的目標變為了必須要在8年內完成。
為了能讓載有3名航天員搭乘擁有3個艙室的飛船進入月球軌道,必須要研製一種推力巨大的新型火箭,這個任務自然就落在了馮·布勞恩博士身上。他拋棄了一直從V-2火箭上沿用至木星系列的單發動機設計,改而採用了三級的推進方式:當一級推進器完成任務後將會被拋掉,隨後二級推進器點火繼續驅動火箭前行,之後再是二級分離三級點火。這種設計使得火箭可以通過拋棄已無作用組件的方式減少質量,從而可以以更少的燃料完成運載任務,增加了可運載的質量。
NASA時期的馮·布勞恩最終被製造出來的火箭是土星五號,它高110.6米,直徑10.1米,是人類使用過最高、最粗、推力最強的運載火箭,也是馮·布勞恩博士一生的最高傑作,13次發射全部成功。土星5號在1967年11月9日實施了第一次發射,完成了阿波羅4號任務,這也是阿波羅計劃中的第一次無人任務。
土星五號然而在此之前,阿波羅計劃卻經歷了一次慘痛的失敗。AS-204任務原本將是進行阿波羅計劃中的第一次載人飛行,1967年1月27日,三名航天員在地面上進入飛船進行模擬發射測試,然而測試中發生火災,他們全都在17秒內喪生。為了紀念這三名犧牲的航天員,AS-204被追溯命名為阿波羅1號,這也是它在發射前被取消的命名。
被燒毀的阿波羅1號飛船之後的阿波羅計劃發展順利,阿波羅7號是計劃中的首次載人任務,3名航天員在地球軌道上生活了11天之後返回;阿波羅8號則完成了20小時載人繞月飛行,至1969年5月阿波羅10號任務成功後,人類登陸月球的最後障礙已經被掃除。
兩個月後的1969年7月16日,協調世界時間(UTC)13點32分00秒,土星五號帶著阿波羅11號的飛船和三名任務成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巴茲·奧爾德林和邁克爾·科林斯飛向月球,全世界共有6億人在電視機前觀看了發射直播,創下了驚人記錄。
4天後,飛船進入月球軌道,指令艙和登月艙分離,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駕駛登月艙進行降落,科林斯留守在指令艙中等待。
又在4個小時後,登月艙成功在月球表面著陸,在進行出艙準備活動前,奧爾德林通過無線電向地球說出了這樣的一段話:
這裡是登月艙駕駛員。我想利用這個機會讓所有正在聽的人,不論他們是誰或在哪裡,靜下來,回顧一下過去幾小時所發生的一切,並以他或者她自己的方式表示感恩。
協調世界時間7月21日2點56分,降落的6個半小時後,阿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表面,成為了第一個完成這一壯舉的人類,他留下了這樣的名言:
月球上的阿姆斯特朗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7月24日,三名航天員成功返回地球,阿波羅11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而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甚至都已經準備了好一份三人無法從月球返回的情況發生時的哀悼演講稿。此時距離前任總統肯尼迪被暗殺身亡已經過去了6年,而距離他所設下的60年代登上月球的期限已經只剩5個月。
在此後1969年-1972年間,美國又進行了6次阿波羅登月任務,其中5次成功1次失敗。失敗的是阿波羅13號,它在前往月球的飛行過程中發生了氧氣罐爆炸,任務被放棄,好在三名航天員均成功返回地球。
阿波羅計劃的最後一次任務是1972年12月7日發射的阿波羅17號。在離開月球之前,指令長尤金·塞爾南作為在月球上的最後一個人說下了這麼一段話:
月球上的阿波羅17號飛船和成員在我們離開月球的陶拉斯-利特羅山谷時,我們來過這裡,我們現在要離開這裡;如果情況允許的話,我們還會帶著全人類的和平與希望回到這裡的。在我邁出離開月球的腳步時,我想說美國今日對太空的挑戰將鑄造人類明天的命運。願上帝與阿波羅17號同在。
如今45年過去了,塞爾南仍然是抵達月球的最後一個人類,他也已於今年1月16日去世了,人類還是沒有重返月球。
來自蘇聯的挑戰者
在美國推進阿波羅計劃時,蘇聯也在為自己的登月作著準備。早在1959年,科羅廖夫就已經開始對他的N1火箭展開研究。而研究和撥款的進行卻一直不是很順利,而當美國在1966年完成了雙子計劃,在太空競賽中實現了對蘇聯的反超時,N1火箭的項目組和整個蘇聯的登月計劃都還處在內鬥之中。
從1959年開始,科羅廖夫就和他的對頭弗拉基米爾·切洛梅在各個問題上產生了分歧,雖然科羅廖夫讓他的N1火箭取得了上風,但科羅廖夫在1966年的去世使整個項目烏雲遍布。
N1火箭是一種和土星五號同類型的火箭,都採用了多級式的設計。N1火箭共有5級推進器,外形十分粗獷,就如幾枚火箭直接拼接成了一枚一樣。它高105米,在高度、質量和有效負載上都要比土星五號稍遜,但最大的問題卻不是在這裡。
N1火箭於1969年2月21日進行了第一次發射,結果在發射後69秒發生故障在空中爆炸。此後N1還進行了3次試射,總共4次發射全部以爆炸收場。其中第二次試射還成為了人類火箭史上最大的爆炸,它在人類最大的非核彈爆炸記錄上都留有自己的名字。
豎起中的N1火箭在接連的失敗之後,蘇聯決定停止原本就資金不足且已經大幅落後於美國的登月計劃,N1火箭也在1974年下馬。
歸於平靜
決定放緩和停止太空競賽的並不只有蘇聯,美國在審視了阿波羅計劃中花去的資金之後也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1971年阿波羅15號登上月球時將一件藝術品留在了那裡,那是一個鋁製的航天員雕塑,名為《倒下的宇航員》,用來紀念那些在航天事業中犧牲的宇宙探索者們。與它一同擺在那裡的還有一塊紀念牌,上面記錄著14位在任務和訓練中獻出生命的航天員的名字。
月球上的《倒下的宇航員》和紀念牌1975年,美蘇兩國聯合進行了阿波羅-聯盟測試計劃,這是第一次由兩個國家合作進行的載人航天計劃。美國發射了一個阿波羅計劃的飛船,蘇聯則發射了聯盟19號飛船。雙方的飛船在太空中進行交會對接,雙方的航天員進行了握手、交換國旗、禮物和簽名的儀式。在兩天不到的對接時間中,他們一起進餐、進行實驗、參觀對方飛船和使用對方的語言。雖然太空競賽早已分出了勝負,但這一次競賽終於結束了。
阿波羅-聯盟任務成員合影在此之後的時間裡,冷戰和軍備競賽仍在繼續,美蘇兩國也依舊處在確保互相摧毀的緊張狀態中,但卻再也沒有出現這樣像黑洞一般吞噬資金的太空競賽。作為這場競賽的遺產,太空探索計劃每年孕育出大約1000項技術革新,而地球軌道上的上千顆人造衛星每天都在為我們提供通信、導航和氣象預報等的服務,我們早已無法離開它們。
在太空探索日新月異的60年代,大批科幻作家幻想人類在21世紀初已經在地球以外生活,而現在對我們來說的問題則是,人類什麼時候才能重返月球?
推薦閱讀:
※關於《外星生命存在 美宇航局曾從月球帶回三眼女屍》這個視頻以及相關報道該怎麼解釋?
※1969年美國登月成功的時候,中國社會是什麼反應?
TAG:登月 | 阿波罗计划ProjectApoll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