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開通 —— 一個開始的結束
一方面是在知乎認真地寫一個領域的專欄,是一件專註於做好自己所長,不在意是否得到與內容質量相匹配的關注點贊,耐得住寂寞的一件事。因為有許多在各領域默默地貢獻知識的專欄的各項數據都少得可憐。這是網路浮躁的體現。
一方面是開通知乎專欄的一個條件是90天內沒有違規。這一點對有黑粉的人來說是挺難的,面對緊跟關注的舉報,面對莫名其妙的管理原則,想不違規非常不容易,要麼學著少說實話,要麼閉嘴。當然我學乖了,也不再會寫關於敏感話題的內容。在最後一次因為一個字被舉報之後,終於過了相安無事的三個月。
這個專欄的開通,是一個雞肋般的存在,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在知乎要做的事的「遺願清單」的一項吧。
從今年(2017年)開始,我發現我發布的回答並非所有關注的我朋友都可以看到,其中一部分關注我的人(我不知道有多少)不會在時間線上看到我的動態,不止是我寫的東西,甚至包括我點贊的答案,都看不到。後來,我了解到了知乎的「限流」。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我的關注者每天都在漲,但是現在寫得更加成熟更好的回答,反倒沒有我2015年剛來知乎時,還沒有什麼人認識我的時候寫的回答,贊數多了。
2015年來到知乎,慢慢地寫東西,被一些人發現;2016年由於內容,被知乎注意到,基本寫的長篇樂評都會出現在當天的熱門;2017年還沒有成為所謂「大V」,也永遠不可能成為「大V」,受到了「大V」的待遇,疑似被限流,認真寫的東西過百贊都很艱難。
這個「限流」是對僅在知乎佔5%的有持續內容的輸出者的一個非常負面的反饋,我不知道知乎為什麼有如此的自信,認為在抑制內容輸出者的同時還會繼續良性發展,或者他們已經準備要步微博後塵,變成一個各種機構各種組織來打廣告的地方,直接來賺普通用戶錢,而不在乎那些開始為社區建設內容的作者們都已經或正在紛紛離去的事實。
我已經習慣了在微信公眾號「JohnnyZhu」上創作,以前還會同步分享到知乎,現在也沒有多大興趣了,因為許多甚至是關注我的人都讀不到,區區的贊數,讓人覺得可憐和深深的無奈。所以我也不知道這個專欄將來會發什麼,因為你可以選擇去微信閱讀,我依然會把公眾號打理好,每一周推送至少一篇深度文章。這邊發什麼就看心情吧,撕個逼什麼的,蹭個熱點什麼的,否則也沒人看。
還是例行公事介紹一下這個專欄,專欄的名字叫「Johnnanthology」,取自Johnny和Anthology。Anthology意為「選集」,是詩、文、曲、畫等的選集。「這個詞本身就是一首詩。我們知道,所謂『選集』,是從某人或一些人的作品中選出精華編輯而成的集子。編輯的工作,就象是從萬紫千紅的百花園中採擷心愛的花枝編製五彩繽紛的精美的花籃敬獻給讀者。Anthology正是『採集花朵』之意,是從希臘語anthologia來的,anthos即『花朵』,lego即『採集』。」專欄會從我在生活中,選取關於音樂、書籍、電影和文化的內容和大家分享。
這是一個剛開始就要趨於結束的專欄,因為我並沒有許多熱情去做,因為知乎也不再為寫作者提供在這裡持續創作的動力。
在未來,我在知乎上會以另外的形式存在,這也是知乎環境變化的結果。我也希望像過去一樣繼續寫免費的文章和你一同講歌曲和音樂人的故事。但是,現在知乎的環境也許不再適合那樣了,或許我錯了,I wish I were wrong。
所以,希望你可以理解。去Live找我吧,和一起熱愛搖滾的朋友們一起聊偉大的1967年:
搖滾樂最燦爛的一年追憶(下)--Johnny Zhu的Live - 知乎專欄 (北京時間 5月26日 晚九點)
搖滾樂最燦爛的一年追憶(上)--Johnny Zhu的Live - 知乎專欄 (已完結 還可以繼續報名)
在未來,我會和知乎Live藝術類合作做一次「偉大的60年代搖滾」的系列專題,分若干講和大家一起回顧那個搖滾樂最偉大的年代,希望那時與你重逢。
回到主題,專欄Johnny的選集「Johnnanthology」開通了,也許這篇文章也不會有多少人看到,無所謂了。如果你看到,謝謝你。
推薦閱讀:
※在巴洛克音樂之前歐洲的音樂風格是什麼?
※你最不喜歡的古典音樂作品或作曲家是誰?為什麼?
※貝多芬在創作《第九交響曲》之時的生活和精神狀況是怎樣的?
※習慣了首調唱法,聽到什麼都會用首調哼出來(頻繁轉調的除外)的人,怎麼才能訓練出熟練的固定調感覺?
※有哪些吉他爵士樂專輯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