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城市群要當老四,先PK掉這些對手再說

撰文|西部君(歡迎關注微信公號「西部城事」)

國內城市群的排名一直是個爭議較大的事情。各種版本、各種統計口徑的排行版很多,除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世界級城市群前三的位置可以確定,第四城市群的位置到底由誰來坐,一直無定論。

西部君這兩天恰巧看到,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劉維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如果按照各個城市群的發展情況來排序,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是當之無愧的前三甲,成渝城市群已經緊隨「前三甲」之後,排在全國第四位。

綜合各方宣傳口徑,成渝城市群排第四,並非多麼新鮮的說法。成都多年來就有「第四城」的稱謂;2011年成渝經濟區規劃獲批時,也大力標榜要打造「第四經濟增長極」的雄心。

根據國家十三五規劃,目前全國共有19個城市群。那麼,成渝城市群排第四,是否真的貨真價實?會有哪些競爭對手不服?

先說說成渝城市群的不利因素:

1

經濟體量難保第四

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成渝城市群,有包括成都在內的四川15城,和重慶大都市區+少量渝東北、渝東南區縣。

2016年,成渝城市群的GDP總量為4.8萬億元,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9094萬人,分別佔全國的6.48%、1.92%和5.49%。

這些基本數據,拋開前三強不談,成渝城市群也難以保住第四的位置。2016年,中原城市群30市GDP總量為60751.94億;長江中游城市群30市以及1縣GDP總量為71193.85億。

無論城市數量,面積,經濟總量,成渝城市群都進不了前四。

2

中心城市距離較遠,空間鬆散

城市要成「群」,城市密度是一個重要保障。世界主要城市群,包括國內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相鄰中心城市的距離多為100公里左右。它們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城市密度大是一個重要外部條件。

這一點恰恰是成渝城市群的短板所在。成渝兩城地理零公里起點,相距260公里左右。這種距離中,目前發展成為成熟城市群的幾乎還沒有先例。雖然高速公路和動車大大拉近了城市之間的時間距離,但空間上的連接鬆散,依然是城市群融合不小的阻礙。

從城市密度看,成渝城市群也小於處於同一梯隊的中原城市群與長江中游城市群。

當然,城市群空間距離上的尷尬,並非只有成渝獨有。以長江中游城市群為例,武漢、長沙、合肥、南昌四個主力城市之間的距離,也大多超過三百公里,最遠者甚至達700公里。

至少在距離這一點上,成渝和長江中游城市群都不佔優。相對來說,在第二梯隊里,海峽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的城市密度,要好得多。

3

產業互補性有待提升

除了空間距離要近,城市群要想獲得有機結合,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城市之間的產業互補性,是一個重要衡量指標。

成渝城市群的核心驅動,成都與重慶,在發展階段上,可以說基本一致,都在全國二線城市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這一點對於城市群而言,未必全是好處。比如,處於同一發展階段的兩城,產業互補性就並不明顯。

一般而言,兩座經濟體量如此大又非常接近的大城市,都不太會存在嚴重的發展短板。重慶目前的支柱產業主要有汽車、電子製造、裝備製造、化醫等,成都則是電子信息、醫藥產業、化工產業、動漫傳媒產業等。兩城的主要產業,多有重合,說明互補性並不強,產業分工的空間不夠。各自對彼此的需要也就未必有那麼強,抱團成群的動力不足,是個問題。

這一點,前三大城市群就很能說明問題。京津冀自無需說,有北京這樣的巨無霸,光承接非首都功能轉移,就足以讓其它城市群羨慕了;長三角,龍頭上海以金融、信息、港口為主,而其它副中心,蘇州、南京、杭州也各有產業特色,形成了很好的產業結構梯度;珠三角的產業分工協作就更明顯了,廣州、深圳、佛山、東莞,電子製造、金融、加工貿易,互補緊密。

4

無中心,更無副中心

一個直轄市加一個副省級省會城市,還有天府新區、兩江新區兩個國家級新區和四川自貿區、重慶自貿區的加持,川渝城市群中主力城市的級別,以及政策條件,確實讓很多城市群眼紅。

不過,這一點分開來看是優勢,一旦「合群」就未必全是了。成渝雙中心,「一山難容二虎」,其實就差不多等於沒有中心,或者說中心凝聚力是個問題。因為誰都可能不服對方的「老大」地位。

不僅無中心,連副中心也沒有。前面談到城市群內必須要形成產業互補、協作分工,但光靠兩個主力城市的分工,顯然是不現實的,也難以產生規模效應。遺憾的是,成渝城市群16個城市除了成都與重慶,GDP上2000億的城市都找不到,第三經濟體綿陽也只有1830億。這一內部的嚴重失衡狀況,在幾乎所有的城市群中都堪稱罕見。

比如,長江中游城市群,雖然缺乏像成渝這樣的雙核心,但其內部卻有「武漢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等多個次中心帶,在發展的協同性和均衡性方面,有明顯優勢。

5

交通條件拖後腿

成渝城市群所有城市都處於內陸。

雖說成都已是不折不扣的航空第四城,並馬上要成為全國第三個雙機場城市,重慶也是長江中游重要港口,但在交通區位上,整個城市群都不靠海,加之地理因素的阻隔,高鐵不便,在發展外向型經濟上,不僅相較於京津冀等前三大城市群有劣勢,也不及海西城市群等二級梯隊的夥伴。

另外,相較於中東部主要城市群,成渝也不具有外部環境上的優勢,遠離發達城市帶,相對孤立。

再看看相對優勢:

1

具有共同歷史文化背景

雖說在內部,成渝也一直有瑜亮情結,但對外,「川渝一家」一直是四川人和重慶人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川渝構建城市群,文化認同較強。

再加上重慶本身就是從四川劃分出去的直轄市,重慶與四川,在文化背景、語言甚至生活習性上,都有很強的趨同性。這是其他垮多個行政單位和文化背景的城市群,所難以比擬的優勢。

2

民間經貿交往密切

由於長期以來的共同歷史、文化、行政背景,四川與重慶之間的經貿往來基礎一直不錯。

現今,四川的最大外省投資商便是重慶。甚至有說法,重慶對四川的投資,比成都在四川的投資還大。

另外,在兩城分別工作、居住,過著「兩城」生活的年輕人,已經不少。

3

戰略地位重要

西部君曾經在比較成都和武漢時打過這樣一個比喻,武漢是湖北的省會,成都卻是西部的「省會」。這不是刻意抬高成都,而是為了強調,作為西部最大的省會城市,基於戰略地位的考慮,成都獲得了其它區域省會城市難以獲得的政策、資源支持。

同樣,發展成渝城市群,也是平衡東中西部城市協同發展的重要一棋,成渝所享有的國家政策和資源支持,自然也會相對更優渥。有國家中心城市,有國家級新區,除了排名前三的三大城市群外,其它城市群難以比擬這種地位。

4

發展速度快

在GDP增速上,成渝有著後發優勢,特別是重慶近幾年一直名列全國增速的前列。加上「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對成渝也是一大利好。

並且隨著成都東進的加快,成渝之間過去存在的背向發展傾向,也有望得到緩解。

小結:

除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世界級城市群,要真正評選出城市群中的老四,並不容易。

一,第四無論是誰,與前三位老大的差距都比較懸殊,是否實至名歸,是個問題。

二,成渝城市群是老四的有力競爭者,但並無絕對優勢。海西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等都是無法忽視的競爭對手。

三,相較於與其他城市群一爭高低,成渝目前最重要的,還是內部的發展與一體化的推進。

來源:西部城事

推薦閱讀:

關於成渝的國際大都市和高度國際化大都市的區別?

TAG:城市群 | 成渝 | 京津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