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代的怯薛
天官冢宰·敘官(中大夫4、下大夫12、上士44、中士116)
周禮·天官冢宰·敘官_古詩文網
地官司徒·敘官(中大夫5、下大夫11+6、上士32+18、中士80+64+4*山+4*澤)
周禮·地官司徒·敘官_古詩文網
春官宗伯·敘官(中大夫5、下大夫23+4、上士59、中士143+8+4*師)
周禮·春官宗伯·敘官_古詩文網
夏官司馬·敘官(中大夫14、下大夫48、上士57、中士162)
周禮·夏官司馬·敘官_古詩文網
秋官司寇·敘官(中大夫4、下大夫8、上士22+1*狄、中士95+60+2*狄)
周禮·秋官司寇·敘官_古詩文網
冬官司空·敘官(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
數一數《周禮》的大夫的數量,除去隧人體系,會發現郊人的中大夫有三十多個、下大夫有一百二十多個、上士有六百個(近300個加300周邊三百翟每翟對應一個)、中士有近二千三百個(近1000個加600周邊三百翟每翟對應一個加600王畿一百五十大山或大澤每大山或大澤對應四個加120三十師每師四人),而天子西六軍正好需要三十個師長兼旅長和一百二十個旅長和六百個上士和近二千三百個中士,再加上六官作為軍長,師長旅長每級留有幾個替換的餘地,正好組成六軍的高級軍官體系。
郊人以「中大夫」為師長、隧人和諸侯以「下大夫」為師長。一軍125乘馬車,每100乘馬車對應百里耕地。西六軍750乘馬車和東八軍1000乘馬車,一共需要十八個百里的耕地。八百里秦川、六百里洛陽、四百里同華之地,70多個師長,不可能僅僅由六官來管理。個人認為中間還有個常伯階層。
《尚書 周書 立政》:周公作《立政》。周公若曰:「拜手稽首,告嗣天子王矣。」用咸戒於王,曰:「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綴衣、虎賁。」
《周禮》:凡建邦國,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參之一;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參之一;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伯,三百里,其食者參之一,也就是實際耕地只有百里,100乘馬車,一個師25乘馬車,一個伯有4個師。王畿的常伯應該也是按照這個規律,一共設有14個左右的常伯。
《左傳庄公九年》記載魯庄公被齊桓公和鮑叔牙擊敗後,幾乎被俘虜,是秦子梁子和他交換了戰車旗幟,他才金蟬脫殼。
秋,師及齊師戰於乾時,我師敗績,公喪戎路,傳乘而歸。秦子、梁子以公旗辟於下道,是以皆止。
為什麼作為秦國梁國繼承人的秦子梁子,會千里迢迢從西邊來到東邊的魯國呢?因為魯國是除東周外,周禮體系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很適合小國繼承人前來學習治國經驗,避開繼承人一窩蜂去東周的問題。
《莊子·天道》: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見老聃。
周王室東遷後,喪失了典籍,搞到要征各國藏史書,而魯國的孔子卻書多到想藏到東周王室圖書館,可見魯國對西邊秦國梁國的吸引力。
同理,西周時,王畿也會接納各地諸侯大量的長子、次子來學習治國經驗,這些人學成後,回國繼位之前,就可以擔任常伯,這樣常伯們回去繼承侯爵時,就實現了王畿常伯的不終身、不世襲,這也就是為什麼西周青銅器上大量出現伯,比如井伯,而各地青銅器上,同時有伯有侯,因為這些侯,之前當過伯,把當伯時的青銅器帶回國繼續使用。
這個制度,除了學習之外,還有扣押人質的意義。幾千年後,成吉思汗依然在使用類似的制度,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怯薛,各地螚彥的兒子們,在成吉思汗身邊學習騎射和帶兵的秘法,同時兼任人質,這個制度其實唐、遼、金就已經存在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商紂王那麼殘忍?他是天生的殘忍嗎?如果不是,是什麼讓他變得那麼殘忍呢?
※關於國史大綱中 「幽王見殺與平王東遷」的疑問?
※穿越到西周真的會餓死嗎?
※西周分封的特點是什麼?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關於夏商西周三代歷史的專業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