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的無力感

不久前看到了一道這樣的考題

先說一下怎麼答,題目的關鍵在於一條所謂的常識:「人的拳頭和心臟大小差不多。」剩下的就是簡單的物理學問題。

我是個會吐槽的人,而且技術不錯,但我不想吐槽,只想強調一種無力感。

這種腦筋急轉彎式的考題,把所謂的「常識」隱藏在一個似乎公正公平的體制之下,然後讓人們去揣測出題人的意圖。

我們的教育把太多的時間放在了技巧上,也就是了解題目規則,準確判斷出題人的想法,利用一些邏輯技巧超越試題本身,獲得所謂正確答案。做題做多了,會形成一種慣性,並不關心知識本身的意義,只在意如何把知識學習最有效地轉化為成績,成為高人一頭的槓桿。

出卷子考學生這件事情已經變成了人與人之間一場全無信義的鬥智活動。我們盯著卷子,腦子裡想著的卻是那個「任性的出題人。」我們甚至能想像他被種種條文約束之餘,還能造出很多怪異題目之後那種欣喜若狂的樣子。我們和出題人變成了敵人,他像是敵兵,想出各種方法來破壞我們的知識體系,在上面找出很多的奇點和令人意外的特例,而我們卻一次次盲目而瘋狂地彌補著我們的知識之網。知識變得瑣碎,混亂,荒謬而毫無意義。

我們學習的目的到底是為了傳承知識還是破壞知識?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從學習中受益,還是變成學習的驚弓之鳥?是做為知識的主人還是奴隸?

不善於這種考試方法的人會產生一種對於學習能力的恐慌,並且將這種恐慌變為對自己綜合能力的否定。而善於揣測別人意圖的人則得意於自己的所謂聰明,甚至擁護這種對自己有利的制度,變成這種破壞性測試法的幫凶。

舉兩個例子,我數學在初中時還算不錯,升學考試滿分,當時就是因為有一個老師,每次講題都會告訴我這個題的作用,無論是三角還是平面幾何,我都能準確理解它們的作用。但到了高中,學校的老師們突然變成了一個個「聰明人」,數學在他們手裡變成了一根根看不懂的魔法棒,只會變來變去,我卻永遠不知道這些變化有什麼用。尤其是解析幾何,我直到現在也不知道它到底在「解析什麼」。我曾經問過老師,他只是敵意地看著我,似乎我是個怪物,竟然會問這麼愚蠢的問題,又或者這件事情的答案應該永遠藏在另一個世界裡。這樣一來,知識變成了一種純粹的炫技活動,只為了證明有一小群人比其它的人聰明。至少在我們那些學不好解析幾何的人眼中如此。

另一個例子,我是個教英語的,對於現行的英語考試頗有微辭。我見過太多所謂教研員不知從哪個陰暗的角落裡挖掘出一些詭異之極的英語用法,然後用來考試學生甚至挑釁同僚,並頗以此為能,顧盼自雄,老子天下第一。我真的不明白,這些陰山背後,萬年古董學來有什麼用,讓學生記住這種出現頻率不足萬一的句子,目的到底是什麼?難道英語不是來讓人看懂的嗎?為什麼這些讓人費解的句子反而變成了考題呢?這種做法讓我想起了《二馬》當中的小馬,英語考試不及格,就拉著那些及格的人比誰記住的沒用的單詞多,是不是多年以後,這些小馬們熬成了老馬?

說到底,其實還是應試教育造成的災難,素質只不過是應試的另一種包裝罷了。什麼是素質?一言蔽之,一種內化、穩定的了解自我、調節自我與世界的體系。我堅信,我們的考試走向了素質的反面,讓我們和這個世界變得陌生和敵意起來。

推薦閱讀:

請教一下參加過工商銀行考試的前輩,有沒有什麼相關的習題推薦的?
為什麼認真學習了,考得卻沒有別人平時不認真學習,只是考前那個晚上複習,考得好?那認真的意義是什麼?
考英語四六級時看不懂作文題目還硬要往下寫是什麼感受?
語文考試作文總寫的讓自己覺得太高深怎麼辦?
在南開大學轉專業是怎樣一種體驗?

TAG:考试 | 生活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