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可能老,他必須十八歲 | 陳丹青看王希孟的十八歲

混沌研習社四月大課收官之作《陳丹青:「局部」的美學流變》,我將對話陳丹青老師。書到用時方很少,獨自補看「局部」視頻節目及《陌生的經驗》局部講稿,像做了一回旁聽生,不敢任意妄想,只一頭扎進去看著、聽著。」局部「總共十六期,它不是為了拼出一個什麼整體,整體往往是幻覺。藝術史或文學史,也是後人根據一個主旋律提煉過的,整體,往往不如局部值得信任。我倒是很樂意看看陳丹青老師是怎麼看屬於他的「局部」,他看他的,我看他的,然後再看我自己的「局部」。

「 我們想像中國古典畫家,總是白鬍子老人——明清文人畫確立了山水中的老人符號,晚清民初的黃賓虹、齊白石、張大千,坐實了這類符號的單一想像——在《千里江山圖》中,我分明看見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必須十八歲。再小几歲,再老幾歲,不會有《千里江山圖》。王希孟好像知道,過幾年,他就死了。」

王希孟《千里千山圖》局部,1113年,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

少年王希孟學畫,被皇家畫院錄取,獻了幾次作品,不夠好,皇上念其聰明,親自調教,不到半年就畫了這幅大畫, 得徽宗誇獎, 賞他官位。

「局部」第一集,講王希孟《千里江山圖》,本是淙淙流淌般的敘述,當我聽到陳丹青老師念出那句結束語」王希孟好像知道,過幾年,他就死了「,嘩......彷彿突來的懸崖之瀑,我忽然覺得真是太美了!那種不自知,太美了。十八歲乾的事,多半不自知,也好在不自知,就像上帝讓他做了這件事。

陳丹青看王希孟的十八歲是」光華燦爛「,我也是為這樣奢侈地活過的少年動心和熱愛的。

不少考究的工藝,只雇童子,過十四歲就不要了,因為心不靜,心不純了。

聽過教堂的唱詩班嗎? 那種全神貫注,那種精密和神聖,是少年兒童最最珍貴的一切, 過了十八歲, 就轉向智力,好比花謝了,開始結果子。

所以不要小看十八歲。王希孟畫《千里江山圖》時,年齡十八歲。中歲晚年的畫工拿不下這等恢宏的畫面,而十八歲上的眼光、心胸、氣局,真像是大清早,高山巔峰老遠老遠四處看,處處看在眼裡,處處要畫它出來。

你看《千里江山圖》的開闊,開闊得非常具體。如果從這幅畫切割一百個局部,每個局部都是一幅畫,都是細節。

繪畫是手繪的,手藝第一。手藝之上,又是眼光第一。眼光,一是指觀察之眼,一是指一邊畫著,一邊如何判斷自己的手藝。後者仍屬技藝,包含經驗,宮廷畫師有得是這樣的一流高手;前者,那是要看天分了。同一片山水,天才所見、庸才所見,出來不同的畫格與畫境。

十八歲的感知系統,是全息的,好比嶄新的電腦,搜索功能,下載功能,反應功能,綽綽有餘,靈極了。少年看世界,簡直渾身攝像頭,年輕新手畫畫,只要技藝在手,一半是逞能的快感,一半是他對眼前的世界太好奇,太動心,太熱愛。少年,是拿著生命力和感覺做事情。

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師,喜歡做減法,也就是所謂取捨和概括,而18歲的王希孟,他是忙著做加法,人在18歲,才會有這股子雄心和細心,一點不亂,不枝蔓,不繁雜。他在黃金時代(中國山水畫的黃金時代)只有十八歲。他好像知道,過幾年,他就死了。

「天意」這件事,確乎有的:王希孟與他的十八歲,純屬天意!「天作之合」這句話,確乎對的:「千里江山圖」與「王希孟」三字,多麼般配!

我忽然有點羨慕宋徽宗,他知道,他畫不出《千里江山圖》,但是,有這樣一位美少年被他看見了啊。


推薦閱讀:

畫 |當一個女人的身體里跳動著一顆詩人的心時
歷史上的顏色
相比歐洲美術史,各種主義層出不窮,為什麼國內沒什麼動靜?
美術史專業出身進博物館工作相較考古學、博物館學等專業有何優勢又有何劣勢?
為什麼很多美術史著作將建築擺到突出地位?

TAG:陈丹青 | 美术史 | 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