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些日本寺廟中尋找時代與信仰
三月末,在專欄《日旅記》發布第一篇文章一周年的當日,迎來了第10000個粉絲。
隨後,修訂四個月余的第一本一小時電子書《日本寺廟巡禮》日本寺廟巡禮 - 「一小時」系列 - 知乎書店也正式上架。
作為一個平時不太會抖機靈、不太擅長與讀者互動,但是對待每一篇文字極真誠用功的寫作者來說,這都是可以停下腳步眺望一下遠方,感慨一下天氣真美好啊的內心充盈時刻。
當自己少年時,文字是唯一得以與世界溝通的途徑。而後如願成為建築師,可以利用圖紙、利用模型、利用鋼筋混凝土等等花樣翻新的手段每天對世界發表意見,此時再重回文字,內心是有樸素的敬畏感的。就像是在模型里看到任何一條冗餘的線條都想刪掉,文章也會歷經彷彿職業病般的:「改1」、「改2」、「最終版」、「最終版修改」......有時候寫的拘謹又嚴肅,自己也會掙扎著感嘆:明明生活中的自己並不是這樣糾結的樣子啊,會讓讀者看起來很費力吧!
曾經也拒絕過知乎Live的邀請,雖然一半出於懶惰,更多的原因是覺得自己已將全部認為有價值的內容都用心整理在專欄當中,沒有多餘可說。雖然傳播能力微小,但是這種文字溝通讓人覺得安心。
直至收到「一小時」編輯邀請,才覺得一拍即合——果然嘛,日旅記就是天生自帶嚴肅文學的潛質呢(腦補一張驕傲臉)。但很快,又掉入了下一輪「改1」、「改2」、「最終版」、「最終版修改」的死循環,並把自己的糾結氣質反哺到了對排版和封面美編的要求之中,一直忍不住反饋著各種深夜意見郵件......
然後它就這樣誕生了。
日本寺廟巡禮 - 「一小時」系列 - 知乎書店
營銷天分到此為止。
應編輯邀請,正經回答一些問題:
《日本寺廟巡禮》是關於什麼的?
寺廟主題,原本是專欄《日旅記》剖析日本的多個側面之一,源自旅行中對古建築發自內心的熱愛,亦是職業背景使然。而隨著腳步慢慢積累,這些發生於一地一處的故事回眸,又串聯而成了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歷史脈絡。在不同篇章中可以看到信仰的興起與衰落,看到殉道的前人,也看到無畏的來者。因有對照,歷史的孤獨感得以消解,旅人的坐標系也立體而生動起來。
當我意識到這些偶合與機緣後,一本寺廟之旅的框架已形成於腦海。而後又畫了一張建築師自得其樂的分析圖放在篇首,來闡釋地點、時代與信仰盛衰之間的關係。
對於專欄的老讀者來說,也算是縫合過往文字的一根最重要引線吧。
我從怎樣的立場寫日本,又從怎樣的立場寫寺廟?
在《日本寺廟巡禮》的後記作者說中,我十分惶恐的告訴大家自己並不是旅行家,也是朝九晚五(然而加班也並不能夠)的上班族。甚至應該更擅長的是知乎上的建築、地產類話題。但立足於日本旅行的文化、建築寫作,對自己而言,更多是回到內心的那個「深處」,而非「遠方」。
我在前言中寫過:漫長時光留給日本的痕迹如雪泥鴻爪,天邊飛遠的真身是中國。
如何看待日本,是每個中國人心頭繞不過的思索。但兩個國度之間自歷史源點便頑固地糾葛著,遠超我們能抽刀剖開的涇渭分明。而這個專欄,也只是我個人思索的起點,期待隨時間隨閱歷,也能在此被見證成長。
最後,一點情懷......
在奈良東大寺前的街巷上,在姬路書寫山的深林里,我抬頭看姿態昂揚的木構, 也彷彿重回年少時,初見薊縣獨樂寺山門、正定隆興寺摩尼殿的觸動。
漢唐宋遼、飛鳥天平,既落在歷史的遠端,也能呈於文字的近前。但願這一小時的閱讀如一顆種子,有機緣的時候,會開出花來。
總之,一年來,感謝一切。鞠躬鞠躬!
電子書希望各位喜歡!
/完/
還有喜大普奔的:本書亞馬遜和豆瓣都在同步銷售中~
kindle 鏈接在此:《日本寺廟巡禮(知乎Kuma貓作品) (知乎「一小時」系列)》 Kuma貓, 知乎 書評 簡介 電子書下載 Kindle電子書
歡迎關注專欄:日旅記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辜鴻銘說的「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國人」?
※張宗昌如果生在日本,會不會成為一個鬼才級的俳人?
※上野動物園的大熊貓又雙叒叕好像懷孕了!日網民評論,著急得嘞
※奈良:近代清酒的發源地
※為什麼日本人那麼喜歡《楓橋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