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衡中分校引進浙江的個人看法
02-09
首先說明,我只是個大學生,僅僅是想從切身體會講一下看法,可能有很多地方表達不妥當。希望大家諒解。 近段時間這個話題很火。作為一個勉強算經受過應試與素質雙重教育的經歷者,我也想跟個風發表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當然,應試教育不是絕對的應試,素質教育也不是絕對的素質。首先我們默認這點大家是達成共識的。
推薦閱讀:
見識與能力實在有限,寫的廢話挺多的,見諒。
浙江相對於全國是一個教育資源較為平均的省份,完全沒有大面積的教育壟斷。但平心而論,從全省來看,南北部分布不均,而各個縣市內部的教育資源也更為雜亂。 我的初中是一所民辦私立中學。半個月放假一天,各種長假壓縮,2變1,7變2,以此類推。每天早6晚9,早上四節課下午四節課晚上四節課,甚至早讀多的一點點時間都可以用來考數學,晚飯後晚課前還能再塞進去一節課。我的初中三年只上過一個月計算機課和美術課,不過所幸,體育課一直被保留,但我卻因此荒廢了所有的課外體育運動。這對一個初中生來說,影響的確是很大的。 我所在的市一直奉行保護生源的政策,市一中的中考不對縣內招生。只留下了一個保送生政策的缺口,該政策分到每個縣的名額為十到二十多不等,也就是說,想去一中享受教育資源,每個縣一共就只有一二十個名額。而由於縣內應試教育氛圍濃厚,保送生的難度在我所在的縣非常大。必須在數學科學的競賽在省內拿到比較好的獎項,通過一中初審,並參加一中的考試,才可以被錄取。我的班主任大概是應試教育學校老師的典型模板。他是個暴脾氣,會因為你錯了一道簡單的題而扇你一巴掌,但他也會因為你的情緒與成績波動,三天兩頭找你談話,分析調整狀態的方法,而這個時候的老師真的很像一個慈愛的父親,讓我充滿了依賴。可以說我的初中,是從對老師的恐懼,繼而轉向對老師的信任。在老師的帶領下,班上的同學們一起在初一學完初中數學,搞了兩年的數學競賽和一年多的科學競賽。當時的我們,每天都在不停的刷題,各種試卷都從1990年刷到2010年,我們對各種競賽的題型幾乎已經完全摸透,拿到了各種省內的所謂競賽一等獎。在縣內也有了些許名氣。
在這種模式下,我也因此得以保送進入了我夢寐以求的市一中,所以我對初中也一直抱有很深的感激之情。可以說,這一種教育方式,是對渴求進入一中的我的一種最直接的援助。 市一中是全市唯一一個奉行素質教育並付諸行動的學校,與我的初中相比,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學校建校約120年,自由的學風一直一代代傳承,校風也異常開放。看到一個高中竟然有四十多個社團和秩序井然的部門,興奮的我一入校就加入了部門和社團,get了把主播們在錄音棚內錄好的音頻做成節目的能力,也加入了社團,認識了刷新某項世界紀錄的社長,還有好多好多的事。從此開始,我一下子認識到曾經自己的認知是多麼的狹隘,原來學生的生活不只有學習。 而且更讓我刷新認知的是,這裡的學霸,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樣時時刻刻刷題,這裡的老師,也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樣每天盯著我們學習。而且這裡的很多人,即使成績不如你,也會讓你覺得,你除了比他高几分,幾乎一無是處。然後,應試教育出來的我開始發現自己的學習跟不上了。我不適應如此寬鬆的環境,面對嚴峻的高考,每天卻只有大約7到8節課,在這種情況下,班主任還總是趕著我們下午出去運動,而晚上卻沒老師講課,完全自修,也幾乎沒有老師盯著我們學習。
對於大多人來說,那種無力碾壓感是在大學才感受到的,不過我著著實實在高中就領受到了。從高二剛開學就被北大預錄取的同學開始,我的"三觀"開始反覆被刷新,我發現自己學的越來越吃力,雖然我天天在認真做題,但文化課成績幾乎一直在班裡的倒數前五。對比曾經縣內二十餘名的"光輝成就",我一下子沒辦法接受如此大的落差。我開始反思。 我發現了問題所在。我以前的學校,老師負責幫我們找題,負責幫助我們調整狀態,我們只負責努力。而在這裡,我們需要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找輔導書來練習,自己抓住上完課就走的老師問問題,而留給我們的時間,也是大把的。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們自己解決。 雖然有著最優質的生源,市一中的成績卻開始下滑,開始受到其他應試教育較發達學校的衝擊。相比其他不在一中的同學,我在高考分數上,就好比退上加退。但我卻並沒有感覺到很失落,我感謝初中高中給我的一切,也感謝所經受的應試與素質的雙重教育。這一切就像一隻井下的青蛙來到了外面的世界一樣驚異,一環接著一環,每一環都讓我受益。 所以我開始思考教育這個問題。(所以我終於跑題結束......)
某top2招生辦老師在某次會議上曾經說過,浙江是他們最優秀的生源地,沒有之一,在浙江的招生要實現多元化,不可以受到高考的禁錮。(這件事是某競賽教練告訴我們的,若真有錯的話我可以道歉撤回)(個人感覺可能有點誇大,不過江浙兩湖京上教育領先這點是肯定的)搞過競賽的同學應該都知道,浙江等省份的省隊生,是可以無條件降到一本線錄取的,而且力度逐年加大,招生辦是換著法子給浙江學生優惠。而且top2在生源上開始傾向於非高考的招生。僅僅從數據上來看,top2的自主招生,競賽保送生等等政策的生源總數量,是超過高考統招許多的。至於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完全是分析在校生成績與發展之後,方調整的比例。 即,拋開各種其他類型招生的黑幕來看,在top2的招生辦的態度來看,僅僅憑高考成績,的確是不夠足以完全衡量學生的質量的。 以我的高中為例,600學生,在我畢業這年,高考一本率86%,省內十餘名,且沒有一個學生達到清北投檔線,但最後的結果是我們的清北人數達到了22人。top2的招生辦為什麼要在如此高考如此"差勁"的學校,執意降一本線如此多人?而且從往年學長的發展來看,他們之中許多人甚至發展相當出色,超過了很多上了投檔線的學生。拋開top2不講,在其他學校學習的一中學生,發展也都如魚得水。從上面的分析,再加上我自己對應試教育的體驗來看,純應試教育的確不能完全篩選出大學想要的生源。但凡事沒有絕對,雖然一定條件下扼殺了部分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其他方面的發展,但不失為一種幾乎絕對公平的好方法,也是"寒門學子"跳龍門,見識到更高層次大學風情的絕好的機會。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我認為,純應試教育的學校在浙江應該有幾所,也理應受到尊重。但絕對絕對不應該被推崇與崇拜。 純應試教育,它可以是受到絕望般束縛,且渴望求學擺脫現狀的同學一種"求救"方式。但若是產生了對機械化刷題的學習理念的崇拜,還相繼效仿,那絕對是一種教育的倒退。 以上就是一個涉世尚淺的大學生對此的看法。推薦閱讀:
※作為95後,被從未接觸過的陌生人貼上標籤是什麼樣的體驗?
※富養到底在養什麼?
※為什麼我們小時候老師都說「長城是月球上唯一能看到的人工工程」?
※東西被偷真的是我的責任嗎?
※為什麼很多父母喜歡貶低自己的小孩?有時候甚至當眾貶低,這又是什麼心理?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