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危機之九:金融困局

姜洪智  

對中國的金融形勢,我一直是持悲觀態度的。中國未必能夠敵得過國際金融勢力的蠶食與瓜分。

從國家壟斷到國際壟斷

  就解體論的角度講,全球化時代的國家為什麼會走向解體?關鍵是金融的作用。國際金融勢力一方面起著統一全球,將國家公司化的進步作用。而這個進步作用,卻是要用國家失敗的苦果來換取。就是說,全球化形勢下,國家債務會逐步積累加劇,資本控制力度會逐步加深。金融勢力是不喜歡大一統的國家的,大一統國家就像浸潤入水塘的土塊,會慢慢瓦解掉。

  有這樣一個邏輯,需求不足,國家壟斷效率不佳,走向衰退,福利體系成本太高,靠借債維持。使得債務逐漸積累。國際資本運動,每一次金融危機的侵襲,都會加劇國家的債務危機,由此國家會不斷地擴大債務規模,或者甩賣國有資產,或者被福利體系消耗掉。每次危機侵襲,都會讓國家控制力減弱一番。國家壟斷資本被國際金融壟斷分解並瓜分,分光吃凈。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代通往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一般道路就是如此,這要求國家——金融失敗。而且這個歷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到蘇聯解體,再到日本廣場協議,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等等。國際壟斷資本迅速壯大,高歌猛進。而它現在最大的對手就是中國。而中國就現狀來看,這個邏輯也就是福利體系沒有,產生債務的原因是需求不足,國企體制難改革,民企難貸款,利率高於利潤率,但後果一樣,債台高築,這也不可能對抗國際資本。

大資本戰勝小資本,這是普遍規律。金融困局的邏輯,就跟股市裡控盤的邏輯一樣。不斷地控,不斷地洗。只不過中國不是控方,而是被清洗的對象。主導權並不在中國手裡,而且中國雖然已經壯大,但國際層面一方面並沒有太多經驗,另一方面國際貨幣主導權也不在自己手裡,資本定價權更談不上。那麼要控要洗,悉聽國際資本尊便。國際壟斷資本或許會百密一疏,局部戰敗,但總體來說具有壓倒性優勢。中國的金融前景,不容樂觀。

美國利率大棒在手,僅預期加息就讓中國外匯儲備消失了將近三分之一。它量化寬鬆就是輸入性通脹,它加息就是資本大規模外逃。這樣中國的外匯儲備折騰不了幾個回合。

對此中國可以應對以強化國企體制,限制外匯等手段。但這與全球化趨勢背道而馳,重走計劃經濟老路是不足取的。這還得需要金融化改革以應對。

監管誤區

  問題並不僅僅在於對手如何的強大,神一樣的對手面前,還有豬一般的隊友。就是中國的金融監管層,實際是很官僚化的監管。且不說內部如何腐敗,老鼠倉。單就其監管理念,就很難跟得上資本市場的發展趨勢。

  中國發展金融市場,很大程度上並不是為了篩選出優秀企業來,而是為了當國有企業的「提款機」,這個市場以清洗散戶而聞名於世,賭場倫深入人心。這不是能衡量企業價值的市場,投機太過風行,難以價值投資,因此也難堪能與歐美金融市場對決的重任。

作為監管層,絲毫沒有提高投資者准入門檻的意識,將散戶市塑造為機構市,提高穩定性。前不久還在融資融券擴大槓桿招致股災發生,後腳還有熔斷政策,草草收場。什麼註冊制核准制,根本不是什麼改革關鍵。現在這也不提了。監管層忙著查腐敗,查投機,抓投機客,金融維穩。這算金融改革么?金融改革需要的並不只是撣塵振衣這麼簡單。

  總的來說,監管層的思維還處於國家要主導,國家要控制,國家要獲利的「計劃經濟思路」里,這是一種早已過時的「社會主義」觀念,如此頑固,甚至在近期乃至中遠期都很難看到解決的希望,除非出現某種重大意識形態的「神轉折」。由此社會主義概念變了,進而將這種舊式觀念剔除了。否則,無論你搞金融改革有多麼強大的道理,只要是「社會主義」舊式思維還在,這種意識形態代表的國家主義操作思路就頑固不化,政府就絕不會放開搞金融改革。那麼金融市場里體現出來的就是豬隊友了。那麼經過國際金融資本的反覆控洗,中國最終會無力招架。

  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金融的關係處理好,屬於歷史性難題。這涉及政府與金融的定位問題。你能弄通金融市場的各種大道理,乃至提出一整套方案來。但你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屬於理論家的問題。也是不行的。或許此上的意識形態困境的解決思路,資本代持論可以處理該問題。

經濟戰略,重在需求

除了國際壟斷資本要吞噬國家壟斷資本,國際金融持久戰之外。中國的金融困局還在於國內。就是日趨積累的龐大債務,企業債務規模已經趕超美國。瑞銀重磅報告:中國非金融債務規模 未來兩年將超GDP的300%,中國政府似乎並沒有什麼好辦法來解套。它的辦法總是套上加套,用吹更大的泡沫來掩蓋較小的泡沫。政府對金融困局的解決,根本上說,前後失據,束手無策。

 這樣說吧,所謂經濟發展問題,要從兩方面看,第一個方面就是生產力本身的發展——科技發展進步,創業環境良好,生產鏈條延長,社會分工細化。分工帶來需求增加。另一個方面則是,需求層面的平衡,就是收入的相對平均。收入越平均,消費潛力釋放越充分。消除貧富分化的根本是在這裡,它是能解決需求問題的。

而中國政府當下已經不談消費需求問題了,專門談所謂供給側問題了,這只是需求問題的一部分。消費需求問題存在而不去解決,註定不會有效果。註定會通過投資把債台搞得更高一些,利潤未必能抵利息。註定是要讓中國的未來更加黯淡些。

供給側改革對嗎?很對。要產業結構升級,通過科技擴大分工,這可以增加需求。但政府的作用不應該是主導這個改革,而是引導,監管。產業升級問題,應該交給市場自己來解決。沒有政府干預,照舊有了BAT三巨頭。只重供給側,而不重需求側,這是一條腿走路。更何況——

政府如果還要越俎代庖,這就是浪費政府資金了,這些資金還有很多重大的作用。過去十餘年搞房地產,把人請進來。未來十餘年的主要任務恐怕是完善城市服務,讓人安居樂業。這需要巨額資金,這是需求側的一方面。或許未來子孫後代的福祉,就全在於政府在資本充裕的時候不揮霍浪費了。

需求方面,還需要一帶一路,對外擴張。搞亞投行等。但現在一帶一路似乎聲音減弱。可預期搞房地產的雄安新區倒是風頭正勁,這不是個好兆頭。

 除此之外,我們看到的降准降息等等。這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日日撞鐘。根本談不上戰略。

  需求問題,一切危機的來源。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社會矛盾深度積累,貧富分化日趨嚴重,這是需要平復的時候了。經濟不振,需求不足的根源實際就在這裡。僅靠擴大投資的供給側會讓產業結構更加畸形。它需要做的都是需要魄力的大事,核心就是平抑貧富分化,清洗既得利益集團的問題,合理分蛋糕。諱疾忌醫,視而不見,那麼就無望看到所謂金融危機的解決。

  這個重商主義政府,經濟層面上在做的,其實不過是調整利率,一帶一路,當下聲音減弱。供給側改革,只是一條腿走路。所謂萬眾創新。金融創新全是對消費者的掠奪。而通過吹牛市甩債務已經是完全失敗,讓內需更加萎縮。這種情況下經濟危機只會更嚴重。只想如何穩定,四處救火,那麼這種沒希望的穩定,遲早會打破。

金融困局是怎麼來的?當市場需求脫離實際需求,金融需求脫離市場需求時。危機就來了。而政府的強力干預,在不解決實際需求與市場需求的脫節問題,即貧富差距問題時,它的干預總會適得其反。該干預的不干預,做表面功夫,不該干預的亂干預,騰挪於危機之間。重商主義政府太容易被既得利益綁架,沒有壯士斷腕的改革決心,由此讓自己與那些既得利益者全都喪失未來。

消費金融,飲鴆止渴

  我可以預見下未來金融市場的發展前景——利息利率越將越低,而企業虧損和負債越來越嚴重。中國經濟形勢繼續惡化。金融投機者起的快死得也快,盪盡了大批財富。大批勞動者淪為債務奴隸,縮減消費。再由於勞動力規模萎縮,老齡化加速,由此內需持續萎縮,陷入惡性循環。中國走上美國次級債老路——現在鼓勵消費金融,就是分期付款,擴大消費槓桿這套。已經走上了。投資槓桿的泡沫破裂了,很慘痛。消費槓桿的泡沫又吹起來了。政府對槓桿很熱衷,絲毫不長記性。比如美國的教訓。其泡沫崩潰會帶來一段痛苦的危機輪迴,很多人未必能挺得過去。而同時強勢的工人運動開始崛起,社會由此進入亂局。

這些金融困局問題能解決么?是能夠的。不過既得利益者太短視的話,也是不行的。維護它既得眼前利益,增加系統風險。長期來說,這是個危機積累到崩潰的過程。

總結:

  就國際金融持久戰的問題,我想從「神對手」角度說,它造成的國家公司化,聯邦化,金融化的局面,應當是進步的,值得歡迎的。被革命不如主動革命,自己主動搞這一套。這涉及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面對日趨複雜的市場和國際形勢,各地方政府共擔風險,避免中央承擔過多風險是必要的。就是說,單一制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或許不能再符合市場和社會發展需要。而由於地方債的發行,倘若中央不背書,後果自負的話。那麼這就已經是聯邦化的萌芽。就是地方政府開始在財政上獨立於中央。

  而從自身「豬隊友」的角度說,社會主義的傳統意識形態如何處理問題是關鍵。這在上面已經提到了。通過資本代持論或可解決其陳舊思維乃至根本的立場問題。

  就中國當下的貧富差距懸殊方面來說,這才是金融困局的關鍵所在。消除貧富差距,同時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發展科技等等都是疊加在一起的大任務。這些坎兒難過,過不去就是政治危機問題了。有些人要求限制工資增長,說這造成虧損了,此乃禍國,背道而馳。

  我沒提具體如何消債,如何打贏金融持久戰。這很難提,但抓住根本就足夠了——貧富分化必須遏止,既得利益必須打擊。金融化必須堅決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必須創新並加以維護。解決了核心的需求問題,一切困局都可以順次打開。能綜合解決這些問題的人,一定會是歷史偉人。

金融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大國危機系列:

大國危機之一:少子化問題 - 知乎專欄

大國危機之二:解體危機 - 知乎專欄

大國危機之三:科技助長貧富分化 - 知乎專欄

大國危機之四:治亂循環 - 知乎專欄

大國危機之五:移民危機 - 知乎專欄

大國危機之六:潛在工運與強勢政府的矛盾 - 知乎專欄

大國危機之七:意識形態困境 - 知乎專欄

大國危機之八:天朝迷夢 - 知乎專欄

大國危機之十:土地與房地產問題 - 知乎專欄

大國危機之十一:原子社會 - 知乎專欄

大國危機之十二:老人政治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2015年)近一年來,我國鐵路貨運量為何持續下滑?
日本近些年的經濟政治發展情況到底如何,安倍政府真的只靠右翼力量就撐起了兩個執政期嗎?
如何給非金融人士簡要解釋 M2 貨幣、GDP 和 CPI 之間的關係?
如何看待保定十年限售,及全國各地區的限售?
山東經濟總量為何能排到全國第三?有何優勢和特點?

TAG:金融 | 政府 | 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