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把不同作者同一模具的半手工壺的對比解析
這個題目透著一股濃濃的畢業論文風,但我實在想不出更簡練且合適的表達,就這麼用著好了。
「半手工」和「全手工」的概念,是剛剛接觸紫砂的新玩家們遇到的首要頭疼問題。一般來說,「半手工」這個名字雖然帶個「半」字,聽起來就不夠正宗、不夠高端、不夠原汁原味,但是畢竟有一種老實本份的態度在裡頭,所以新玩家們的第一把壺,往往都是從半手工壺開始。當然也不乏某些自作聰明者,認為可以憑藉自己的超凡智商從茫茫商海中撿到大漏,兩三百塊錢一把的「全手工壺」買了一大堆。
今天要說的這兩把壺,製作模具用的是同一個,但是出自兩位作者之手,一位作者是90後新人,另一位是90後新人的師母。模具雖然相同,但是所用泥料及細節處理都差了好幾個層次,價格更是十倍之差,畢竟90後新人的作品只是一把實用壺,而其師母的作品屬性以收藏為主。
一般來說,紫砂作者制壺的模具都是秘不示人的,偶爾也有彼此交情甚篤,乃至莫逆於心,贈送模具的情況,但畢竟少見。大師高工名家,和剛出道的新人共用模具的情況就更少了。
借圖中的兩把壺,說一下很多紫砂新壺友都疑惑不解的問題:
一、半手工壺是不是不限量想做多少做多少而且做出來千篇一律;
二、半手工壺是不是沒有「特別好的壺」;
三、半手工壺是不是一定不如全手工壺有氣質;
四、半手工壺是不是沒有「收藏價值」。
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出,泥料、細節處理和對器型的整體把握能力,對一把壺的氣質影響有多大。
90後新人的作品用的只是普通紫泥,而其師母所用泥料是底槽清,而且其師母的作品明針功夫也遠非新人可比。這就使兩把壺的「水色」完全不同。壺之水色就好比人之氣色。氣色好不好,對於一個人的形象氣質影響巨大。
兩把壺的最大區別是壺鈕。90後新人的作品,壺鈕的處理中規中矩,和壺身的搭配既沒有不協調,也不算出彩。而其師母作品,壺鈕的處理是點晴之筆:壺鈕處理成一段彎曲逼真的松枝,松枝上延伸出幾朵松針,而松針用貼塑的手法貼在壺蓋表面,哪怕用放大鏡去看,都挑不出瑕疵,堪稱完美。
剛才我提到了一個概念,叫「對器型的整體把握能力」,接下來的文字,就是關於這個概念的一點說明。
紫砂器型的構思與設計,幾百年來薪火相傳,如今已是蔚為大觀。構思可以天馬行空,但是設計不能胡來。如今的很多器型設計,就屬於「胡來」。我們還是拿經典器型來說事吧。
比如有一種很經典的花貨器型叫報春壺,包括常見的竹報春、梅報春、松報春等。竹報春長這樣:
另外梅報春、松報春的器型和竹報春是一樣的,只不過表面的貼塑由竹葉變成了梅花、松針等。
第一位以報春這個器型聞名的作者,是民國紫砂名家,「紫砂七老」之一的朱可心。那麼,為什麼報春這個器型是出現(或者說成熟)在民國,而不是其它時間呢?
紫砂的那些經典器型,真正可以說是匠心獨具。甚至用「匠心」這個詞兒我都覺得有點對不住眾多經典器型,因為經典器型的幾何線條之美,彷彿不是作者創造出來的,而是早就隱藏在某個隱秘之處,只等作者有一天把它發掘出來,就好像楚辭里那些瑰麗神奇的文字,你很難相信這是屈原宋玉們憑空想像出來的。再或者,就好像莫扎特的音樂。電影《莫扎特傳》里主人公提到自己的音樂時說,這些音樂根本不是創作出來的,而是早就在大腦里,只不過是找個時機把它們寫出來而已。儘管歷史上的莫扎特未必真說過這話,但是莫扎特的音樂是那樣流暢、優美、晶瑩,苦思冥想的音樂會是這樣的嗎?
思接千載,心摹手追。紫砂經典器型的誕生固然是神鬼莫測,但也不是完全無規律可循。報春這個器型之所以濫觴於民國,那是因為這個器型的設計靈感源於一種瓷器的器型:
將軍罐。因為器型大氣、莊重、威嚴而得名。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的將軍罐,流行於清代中晚期及民國。所以壺身設計靈感源於將軍罐的報春壺才會出現在民國。
我們再回到上文中的「勁松」壺。這把壺的壺身渾圓、壺流短直、壺把收斂,壺蓋微隆起,碎拆開來分析,這把壺一點也不「勁」,但是結合在一起看,就有了厚重、雄渾之感,搭配以松枝壺鈕,又在厚重雄渾中透露出一種蒼茫從容的味道。是不是有點「暮色蒼茫看勁松」的味道?
而另外一把90後作者的作品,儘管與勁松壺用的是同樣的模具,整體上就顯得比較平淡中和。
所以,半手工壺在製作過程中儘管藉助了模具,但也不是不限量要多少有多少的;半手工壺也有特別好的壺;半手工壺也可以很有氣質。至於半手工壺有沒有收藏價值,這個就不要糾結了,因為就算是全手工壺,也未必有什麼收藏價值。
或曰,此乃軟文也。所以特別註明一下,圖中的勁松壺早已被壺友收藏,我這裡有的,只剩下這幾張圖片,和我對這把壺深深的眷念而已。
推薦閱讀:
※養壺隨想
※請問無錫哪裡能買到真紫砂,或者哪裡有真品專賣店?求賜教?
※假大師、灌漿壺、鞋油做舊、代工壺,快來看你經歷了哪些紫砂陷阱
※紫砂壺溫度燒制溫度過高,會發生什麼變化?
※什麼樣的人會上網買紫砂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