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CH必備!細解美國住院醫申請的七大常見慣性思維誤區!

掌握更多的關於Match的資訊就會讓自己佔優勢。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有道理的。然而,網路上關於NRMP Match的信息繁多,但其中有不少都缺乏邏輯性,而且有一些往往是以「內部消息」為噱頭呈現出來的。如何鑒別信息的真偽,以及所接觸的信息是否適用於自己往往比信息本身更重要。在此,筆者建議大家平時收集信息的時候通過自己的思考過濾掉無用的信息,畢竟盲從錯誤的信息往往會讓你錯過絕佳的機會。本文將帶大家分析關於Match最常見的七大誤區,如果覺得有道理可以採納,沒有道理就權當看個笑話了。

註:閱讀本文需要一定的Match相關知識背景

一、美國臨床實習經歷(USCE),Elective絕對比Observership好

隨著越來越多的IMG(主要包括CMG)參加NRMP Match,Match的競爭激烈程度也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放在十幾年前,那會兒信息閉塞,主要的困難恐怕是不知道如何準備。如果USMLE成績不錯,加上滿足申請住院醫師的條件,那就很有可能能Match上。相似的條件,放到今日恐怕就沒有那麼順利了。其中最大的區別,就是新一代的CMG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美國臨床,有更豐富的美國臨床實習經歷。

美國臨床實習經歷(USCE)最常見的兩種有Elective,也就是常說的實習;和Observership(Ob),也就是常說的見習。簡單的理解,就是前者有機會參與一些基本的Hands-on的操作,而後者理論上是不能直接參与醫療活動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多數人都會認為申請USCE的時候,去做Elective肯定會比做Ob收穫更多。然而事實其實並不一定是如此,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Ob的設定是比較Flexible的,所以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比較高,在Ob期間「軟磨硬泡」一個Attending的機會也更多一些。雖然Ob損失了一些臨床體驗,但是在學術體驗上並不見得比Elective差。筆者就在做Ob的時候提交過一個Abstract,做過兩個Project,這些成果在日後面試的時候面試官提到的次數遠大於我做的Elective時期那些臨床工作。

Ob和Elective最終的「效益」體現在你的推薦信(LoR)和CV上面。可以肯定的是,ERAS的CV系統你填寫的是Visiting Student或是Elective Student對於PD來說都是完全一樣的。而LoR就更好說了,由於美國Attending其實並不在乎(甚至不太了解)你是Elective來的還是Ob來的,只要表現的出眾都會一樣給你寫很漂亮的LoR的。而LoR的具體的影響因素筆者將在下面的問題涉及。

綜上所述,實習申請過程中要全面的考慮自己的申請Package,要做到多方面的提高自己的「屬性」。臨床經驗固然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參數,但是也不要申請的時候只是為了Elective而放棄更好的Ob的機會。再者,申請到了Ob的同學也無需氣餒,畢竟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是一樣可以收穫CV和LoR的。一切都在於自己怎麼去轉化,Elective和Ob均只是過程,而不是目的。

二、拿到ERASToken了,我的LoR肯定越早上傳越好

據我所知,這個是一個很常見的錯誤認識。記得筆者自己Match的那會兒,就在「紅寶書」上閱讀過關於什麼時候要LoR的問題。書上的建議大抵就是:Attending對你還有印象的時候寫LoR會更加生動,所以應該儘早的讓Attending完成你的推薦信。筆者也是懷著這樣的錯誤的認識參加了當年的Match。所幸最終順利Match上,損失不大。但是後來無意中瞥見自己當年的LoR的時候發現那些上傳的越早的推薦信雖然寫的也還不錯,但是明顯比後來上傳的LoR要短不少。一開始我覺得很奇怪,後來細想覺得合情合理。反過來想一下,Attending是根據什麼來寫LoR的?如果給你20分鐘時間,讓你寫一篇LoR你會怎麼寫?答案很簡單,你可能會Dictate給秘書(或者乾脆讓秘書給你寫框架),這個時候這封LoR的素材都來自哪裡?自然是申請者給你提供的PS和CV。拿你剛開始實習時候的PS和CV,比較你USCE半年後準備申請Match時候的PS和CV,孰強孰弱,一眼便知。想起來一個認識的Attending曾經和我們說:我想給這個醫學生寫非常不錯的推薦信,但是他的CV實在是太短了,我很難從中找到什麼亮點。所以,雖然他在這個輪轉做的很好,但是最終的LoR也很難給他寫的太長。

提供的素材的質量直接決定你的推薦信的強弱,當然前提是主治醫生對你比較信任。所以,最後關頭,推薦信的強弱可以一定程度上自己掌控。PS是一定要有的,但是不是ERAS模式,而是更多的突出自己強項的,方便第二人稱轉述的內容(細想一下,是Ctrl+C和Ctrl+V容易,還是自己想東西寫出來容易)。而CV的話則不要ERAS裡面那種冗長的,最好是格式比較好,而且突出你各方面特點的。如果你最專長的是Research,那你就把這個放在前面。如果你有很豐富的Volunteer經驗,那麼就把這個放在前面。而且,這些故事你都應該和你共事的Attending聊過吧。什麼,沒有?那就沒有辦法了。

三、參加實習,認準「名牌」醫院

申請Elective的時候,我們都難免會受到國內慣性思維的影響,所以會覺得去高大上的醫院實習會取得更好的效果。也正是因為如此,諸如哈佛醫學院便可以肆無忌憚的提高自己Elective實習的價位。但是事實真的如此么?那些去知名大學醫院實習的同學們就一定收穫更多麼?

現實並不是這樣的。暫不說中國人眼中的「名牌」與美國人認知的偏差,我見過的一些同學因為盲目追捧「名牌」,不僅花了大價錢,還經常不能選到自己心儀的附屬醫院和科室,最終能Match到自己實習過的醫院的概率也是極低的。Match本身就是實力+運氣兩者綜合運作的結果,實習只是一段經歷,而你在這個階段究竟取得了什麼樣的成就反而比CV上的一個醫院名字更重要。

從申請者的角度而言,有大學附屬醫院Letter head的LoR自然是很棒的。但是美國醫療系統里卧虎藏龍,有很多早年從事Academia但是年事已高決定繼續在Private practice工作的醫生也不在少數。所以,如果能得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大夫的推薦信對於你的申請也很有幫助的。其次,地域的選擇其實也相當重要:美國人傾向於在曾經培訓的地區找工作,本地區學術圈子內的醫生相互之間也比較熟悉。舉個例子:假如你想要在佛羅里達地區工作,那麼在美國東南角申請實習會給你提供更大的幫助。其次,千萬不要只是因為醫院的名聲而選擇一個Elective,更重要的可能是科室是否對口,和你申請科室的名聲。舉個簡單的例子:杜克大學附屬醫院可以說在美國名列前茅,很多科室在全國都排名前列。但是就病理科而言,它們的學術聲望並不高。這個和科室本身的運營理念有關,並不是醫院是Academia,科室就一定是Academia。或者醫院並不出名,科室就一定默默無聞。選擇實習前,這些東西你應該搞清楚再去。還是那句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一點尤其對於小科室,比如放射腫瘤科,小兒神經內科等適用。

四、參加Match,中間的GAP year越短越好。

隨著年輕CMG的崛起,現階段越來越多的人過分的關注自己的GAP year,恨不得自己都是新近畢業的Fresh graduate。然則,所謂的GAP year每個人的解讀都不太一樣。有的人認為只要是不在醫學院就讀就是GAP year,其實不然。依筆者個人經驗,如果在醫學院畢業後從事醫學相關學術活動的話(在美國,加拿大,或其它歐洲國家),年限不超過六年的話,其實對於Match本身的影響是比較小的。當然,這個GAP year會讓不少community項目對你望而卻步,但是會大大增加你對於大學項目的吸引力。也就是說這樣的GAP year最終拿到的面試數量會少一些,但是項目的質量並不會差。其實最後每個人都只能去一個項目,拿到多少個面試除了能顯擺一下其實並沒有什麼卵用。從最終Match的結果來看,有個簡短的GAP year是不虧的。

所以,問題並不是GAP year(GAP year 10+的除外),問題是你GAP這些年做了什麼。在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關於GAP year的解釋問題:那就是不少人喜歡回答說自己GAP year這兩年都在準備考試。筆者個人認為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回答。首先,美國醫學生都是在校期間準備考試的,所以並沒有專職時間準備USMLE。而如果你說自己是專職準備考試的話,那麼就說明你的分數較之他人確有虛高的成分。其次,需要專職考試可能會從側面反映你並不是一個擅長Multi-task的人,而臨床上的工作通常都是需要你同時做很多件事的。所以,美國的PD其實有不少都喜歡那些今天還在實習,明天就去面試,後天再考試的那種人。也就是Typical的美國醫學生的樣子。

五、USMLE分數低就被判死刑

我們都知道USMLE的分數非常的重要,也有不少人視考取雙250+為Match的必備條件。當然,我們不難發現那些分數高的人,Match上的概率就更高一些。但是,與此同時,分數低卻也不能代表你就被判死刑了。筆者就認識一些分數不理想的同學,也都順利的Match到了自己心儀的科室。考試畢竟只能從一個方面來評估一個人,而且與考試當天的發揮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Match需要考量的是一個人全面的工作能力,是要看這個人在我們項目能不能和大家合得來,以及能不能勝任日常的工作。所以,如果你能拿到面試,分數什麼的就不再那麼重要了。也許會有一些小的項目喜歡分數高的醫學生,畢竟好成績說出來比較好看。但是到了大學醫院就沒有人會在乎這些小事。

所以,如果分數不夠高,你就更需要努力在其它方面提升自己。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盡量讓所有人認識你。畢竟直接推薦是最好的獲得面試的方式。有些人就是因為認識某個項目的Chief resident所以就直接獲得了面試的機會,然後就順利Match上了。其次,就是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亮點。比如說你可以做科研狂魔,發過三篇以上Paper作為醫學生而言就已經是大牛了。或者你可以做教學主任,有豐富的教學經歷也會讓主治喜歡。或者你可以成為手術剪刀手,在各種procedure上有很深的造詣。如果這些你都做不到的話,也找不到屬於自己的特長的話。那筆者也沒有什麼辦法,沒有特長分數還這麼低那真是沒救了。

六、IMG沒有天花板

總是有人覺得,如果努力的話,什麼都能夠做到。有這樣的精神誠然值得稱讚,但是若不能懂得變通,那就只能稱作魯莽。對於任何事情,我們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有的時候需要適當妥協,這樣自己才能通過「曲線救國」來抵達自己的目的地。如果我們把Match當作是一場投資自己的遊戲,那麼我們需要考慮的就是付出的時間、金錢和精力的成本,以換取最終的回報是否值得。如果一個人不計時間成本的話,則完全可以先Match進residency,然後再伺機轉職到自己心儀的科室。反之,如果時間成本不允許的話,那麼一開始就妥協進一個學科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

所以說,所謂的天花板是存在的,只是每個人的制約因素並不一樣。很多時候一條路走到死並不是最明智的選擇,反而是另闢蹊徑可能會讓你有意外的收穫。我就認識一位本來在內科的住院醫,現在轉到了眼科。也認識很多先前想做其它科室的人選擇病理、影像科後覺得這個專業甚至比之前想像的要好。其實很多事情並不一定按照每個人自己的劇本來走的,有的時候接受了一個機會,可能會帶來連鎖反應。

七、PS、CV自己隨便寫寫就行

和我比較熟的人應該都知道我對於PS和CV的觀點:基本上寫得差不多就行,和其它申請材料相比可能對Match的整體影響較小。但是在我閱讀了很多別人發給我的PS和CV看過後,覺得我們確實不如美國人會推銷自己,而且語言問題也是非常常見的。所以,現在我覺得每個人寫完CV後至少要請兩個至三個人幫你修改一遍。當然,這個找誰幫你修改也是一門學問。記得有學姐給我看過她的一篇PS,而且標註的還是有人修改過的。然而PS裡面依舊是問題多多,甚至基本的語法和拼寫錯誤都隨處可見。如果找一個這樣的人批改,基本上沒有什麼效果,純粹是浪費時間。當然,考慮到很多人都是找往屆的師兄師姐修改,而這一部分人群都在住院醫階段比較忙,可能會出現無暇細看的情況,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些因素作為申請者應該都考慮在內,找到一些比較信任的人幫你修改這些重要的文本資料。

還有一點就是,PS最好需要找相對熟悉你,或者願意花時間了解你的人幫你修改。如果一個人對你不熟悉,怎麼可能幫你改PS並且改的很好呢?筆者個人比較反感幫不了解的人修改PS。如果一個人不了解另一個人,那又怎麼可能了解他/她想要表達怎麼樣的信息呢?記得去年某PS修改公司就是僅憑發過來的PS進行修改,我也看到過他們的一些評語。有的時候筆者覺得他們分析的實在是偏離事實太遠了,總想寫出一種理想化的美國醫學生模板的PS。那種PS寫出來一看就很假,筆者作為一個外來人都看得出來,相信那些有著豐富經驗的PD對這個就更清楚不過了。

最後補充一條:有些人錯誤地認為小道消息更可靠,專業信息沒有用。

其實,通篇讀下來你會發現,很多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就是這樣,這就是MATCH的難點,但是同時也給大家提供了各種機遇。懷揣不同本領的各位,都將有機會在這個舞台展示自己的特長。最後,加油,在此祝2017年MATCH的各位好運。


推薦閱讀:

看到大學畢業直接 match 美國醫院的例子,請問這樣都需要些什麼?
USMLE【Q&A】:在排名比較靠後的5年制中國醫學院學習,考USMLE的通過率?
美國醫生是怎樣煉成的(1)
2015年USMLE Step1考試改革影響分析

TAG:USMLE | 住院医 | 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