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記 | 探訪法國第一家有機清真肉店

這看似是一家普通肉店,其實並不尋常。「雙胞胎」是法國首家有機清真肉店,它走紅的背後,是一個巴黎郊區青年的勵志創業故事,同時也為法國穆斯林生存境遇做了一個特別的註腳。

2013年的一天,法國一對穆斯林孿生兄弟——卡里姆·盧米(Karim Loumi )和斯利姆·盧米(Slim Loumi )給一家屠宰廠打電話,說要做有機清真羊肉。對方覺得這倆人開玩笑,沒接著往下聽便掛了電話。這麼打了五六次,最後屠宰場老兄不勝其擾,才勉強答應。第一次,試了三隻羊。不多,但反響特別好。

2016年底,「雙胞胎」正式被法國環保認證機構(Ecocert)貼上有機商家的標籤,成為法國第一家有機清真(biolal)肉店。現在哥哥卡里姆談起當年的這個小波折,有幾分驕傲,他說,「把有機和清真兩個概念結合起來,最早真不是我們想出來的。但你得賣出貨去,這才是難點」。如今他們每周接待1300到1500名客戶,平均每天近300人的客流量。

丁香鎮和「雙胞胎」

肉店位於巴黎東北近郊的Les Lilas區,翻譯成中文便是丁香鎮了,在行政區划上,屬於93塞納-聖德尼省。但丁香鎮緊貼小巴黎,地鐵可直達城內,吸引不少巴黎波波族前來居住,同93省整體貧窮、治安差的負面形象很不一樣。

店面普通,黑底紅字,門面上寫著一行大字——「雙胞胎」(Les Jumeaux),下面緊跟一行小字——「肉店嚴格遵守清真屠宰要求」(Boucherie Strictement Halal)。

我比約定時間早到了十分鐘。卡里姆還在忙,說「請等五分鐘,我馬上就好」。他手上拿著塊雞肉跟我說,「你看,這公雞的肉多嫩啊。養了它120天呢,從小喝奶長大」。他今年26歲,念過一點商貿的課程,主外,負責銷售聯絡和公關推廣。弟弟斯利姆學過屠宰,主內,負責管理團隊。2010年兩人買下店面,現在共有十個僱員。

外面下著小雪,汽車轟鳴而過,和店內刀起刀落的「噔噔噔」聲相映成趣。斯利姆看上去有些急躁,他手裡拿著兩個彎曲的牛肉成品包裝,想方設法要把它們壓平,「我有整理癖」,事後這名「完美主義者」如此自評說。這可不是普通的牛肉,而是在法國布列塔尼培育的日本和牛,起名為Miyabi(日文中意為「雅」),每公斤250歐元。

一般來講,法國的清真食品是廉價的代名詞,偏重薄利多銷,但「雙胞胎」比市面產品至少貴兩三倍。除了普通的有機肉類,挑剔的客戶也可從這家店裡買到高檔清真雞、牛、羊肉,甚至鴕鳥肉。

一位35歲模樣的客戶正等著結賬,中間不停和店員說笑,「你家和牛肉太好吃了,入口即化。上次我買回去,家裡老爺子罵我說這肉沒嚼頭,一進嘴裡就沒了,不划算。老人家嘛,年紀大了,什麼都不懂。可我們夫妻兩人好奇啊,特希望享用這些美味佳肴」。聽了這些話,斯利姆特別受用,笑嘻嘻地回他說,「你爸罵得好」。

近年在法國,有機產品成為一種風潮。有機產品局(Agence Bio)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03年一半法國人表示從沒吃過有機產品,如今70%的人經常購買有機產品。

「現在法國人對食材質量、來源產地等要求越來越嚴苛。有機食物已不是小眾愛好,而成為飲食主流。清真食品關係到成千上萬的法國人,肯定會受到這場』有機食品運動』的影響」。《解放報》(Libération)記者吉約姆·樂卡普蘭(Guillaume Lecaplain)寫文章介紹過「雙胞胎」,接受我們電話採訪時,他如此解釋。

法國國家人口研究所(INED)最新報告稱,2013年法國共有410萬穆斯林,約佔人口總數10%。

雙胞胎兄弟考慮做有機肉,不是一拍腦袋便想出的妙招,更是生活中經歷點點滴滴後的必然結果。按照他們的話講,「不是什麼革命,而是一種演變」。他們從小喜歡美食,也特愛吃肉。「但很久以來,肉的質量越來越差。清真肉更是爛,有時買來,我們會直接扔掉」,卡里姆說。

差到怎樣的程度呢?兄弟兩人15到17歲三年里,沒碰過一塊肉,饞的時候只吃魚。「我們哥倆早就說,之後要開個肉店,按照我們的方式,想賣什麼就賣什麼。」坐在自家肉店的裡間倉庫里,卡里姆向我回憶當年開店的初衷,說到底,也是為了獲得某種「自由」和「平等」。

那時,他不明白為什麼大家都能吃上有機肉,而他們不行。「這應該是人人享有的權利。為什麼法國只有非穆斯林人口才能吃得健康、盡情品嘗美味的布雷斯雞(Poulet de Bresse)?」他自問。布雷斯雞產於法國東部同名地區, 被譽為法國 「國雞」,是米其林餐廳的首選食材。

清真肉類是否可被認證為有機產品,其實一直存在爭議。歐盟法律對有機肉類有這樣一條規定:「活著的動物在被屠宰時,痛苦應減少到最低」。1964年以來法國本土屠宰行業便有規定——動物在被殺之前,應處於昏迷狀態,以減少其痛苦。但清真肉類屠宰規範中,牲畜被殺之前必須是清醒的。

法國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清真肉類屠宰法太殘酷,動物死前特別痛苦。卡里姆辯解稱,從技術層面講,「切斷動物脖子的兩大血管,動物很快就沒意識了。幾秒鐘,便去世了,沒受什麼罪。」他覺得,當前法國族裔關係緊張,有時清真食品討論很容易便上升到政治層面。

2012年之前,法國環保認證機構將清真肉類排除在有機食品之外。

七年變形記

2010年開始的頭三年,「雙胞胎」起步級別很低,充其量就是個普通清真肉店,但「大部分清真肉店都不太注意衛生,我們一直以來都很乾凈。」做事風格極為處女座的斯利姆強調說。哪家冰箱里沒東西了,但他們又沒時間跑別的地方去,便來「雙胞胎」買肉,應急一下。因此客人不多,得靠賣熟食和特產才能賺點錢。

在整個採訪中,斯利姆也多次重複對乾淨和衛生的專註,甚至說「不會打掃整理的人不配做屠夫」之類的話。問及原因,他淡淡地回答,「這都是家教」。

兩人出生在93省羅曼維爾鎮(Romainville)一個突尼西亞普通移民家庭,父親搞建築,母親干美容,從小教育兩人要做家務,注意衛生,並尊重他人。在這兩個小時的採訪中,「尊重」一詞出現的頻率高達二十多次。「做人要簡單,賺多賺少無所謂,但應該有驕傲和尊嚴」,他說。

他們父母這一代人對肉的感情很複雜。年輕時在突尼西亞長大,家裡窮,兩個月開一次葷。吃肉如同一項儀式,有些奢侈。定居法國後,他們每天都能吃上肉,特別開心,但有時忘了要節制。「如果遵守伊斯蘭教對清真肉食的定義,我們不應吃這麼多肉」,兄弟兩人在肉的認知上,和父母不同,覺得老吃工業化肉食,對身體不好。

他們一個戴著眼鏡,一個沒戴;一個頭髮少一點,一個頭髮多一點;一個想法天馬行空,一個做事腳踏實地。兩人穿著黑色運動衣,外面套著白色工作罩衫,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老成。按照法國記者樂卡普蘭的話講,尤其卡利姆,「舉手投足間儼然一副成功企業家的模樣」。

開店前,他們曾到建築工地幫忙、教小孩學習跆拳道,甚至在一個「中國老闆」的車廠打過工。早早步入社會,或可解釋他們超越年齡的成熟。因為「不走尋常路,思考方式和別人不同,老不被理解」,他們知道自己壓根不是給老闆打工的料。

不知中間發生了怎樣的較量和博弈,2012年法國環保認證機構最終決定同意授予清真肉類有機標籤。「溫柔法國有機之光」(Bionoor Tendre France)成為第一家獲得有機牛肉認證的肉廠,「雙胞胎」2013年先是從這裡進貨,積攢了一些人氣。但從美食角度講,雖然是有機肉,可味道欠佳,「你把它交給米其林大廚,他肯定要扔垃圾桶的」,兄弟兩人開始研究「什麼才是高檔制肉」,看電視做調查,向業內行家請教,後來直接聯繫養殖農場。

2015年到2016年整整一年半,他們平均每兩周都要出差察看養殖農場,從南到北,由東到西,每天跑五六百公里。隨後逐漸摸索出許多規律,比如「養殖農是怎樣的人,便會養出怎樣的牲畜。一個善良友好的人,養的牲畜也不會很差。」開店不到7年,顧客人數上漲了十來倍。

他後來話題一轉,淡淡地說,「我們開始吃了太多苦頭」,當時沒有經驗,養殖農場聯繫好了,但後來發現牲畜肉質不好,挫敗感特強,只能安慰自己說花錢長了見識。最要命的是一些高級品種養殖農談也不談,果斷拒絕他們,因為這些人不希望和清真肉類有任何牽連。

「有些養殖農養了一群好牲畜,但排斥移民融入,不想把肉賣給穆斯林或猶太人。現在的法國,極右政黨支持率這麼高,出現這種情況也沒啥讓人意外的。」布列塔尼的養殖農奧利連·勒讓德爾(Aurélien Legendre)接受我們電話採訪談到這點時,特感慨。他祖上三代都是養殖農,1998年農場獲得有機認證標籤,2016年初開始向「雙胞胎」直接提供利木贊牛肉(Limousine)。

法國極右排外民族主義主義政黨——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在2015年底地方大區議會選舉一輪投票中,破歷史紀錄,獲得近30%的支持率,高於傳統左右黨派。距離2017年總統大選不到兩個月,民調顯示國陣黨魁瑪琳娜·勒龐(Marine Le Pen)支持率最高,逾25%,將輕鬆進入二輪投票。她愛強調法蘭西共和國的「身份認同」,多次攻擊清真肉類以及學校食堂提供 「豬肉替代餐」的制度。

「我們特別擔心勒龐會被選為法國總統。現在大家老說清真食物壞話,因為這背後都是政治。說到底這也是當前伊斯蘭教的困境,一點不被待見。伊斯蘭極端分子做了傻事,現在付出代價的卻是我們這些穆斯林小百姓。」卡利姆說。

「不想肉店波波族化」

「我和奧馬·希(Omar Sy)有個共同點耶。我們都在同一家店買肉!!!(笑臉圖標)」,一名網友在「雙胞胎」臉書(Facebook)公共賬號上留言說。奧馬·希是名塞內加爾裔法國演員,2011年因參演電影《觸不可及》(Intouchable)而名聲大噪。2月7日這天,他來「雙胞胎」肉店買肉,還和兄弟兩人拍了合照。

這裡的客戶分三類。一種是家境不好的,一年來一兩次,主要是為了過節而備下些食材;一種來自普通家庭,他們一兩個月來一次,吃得少而精;另一類顧客家境殷實,買的是高級制肉,比如鹽地羊肉(Viande dagneau de prés salés)和布雷斯雞等。

人來買肉,盧米兄弟除了告訴些烹飪的訣竅,還會主動勸大家「少吃肉」。「我們想的比較長遠。大家如果少吃肉,但吃好肉,被殺的牲畜就會變少。在養殖場,動物被精心照料,在屠宰場,它們也可以更好地善終。如此一來,將會形成一條良性的產業鏈。但從宏觀經濟上看,這有點複雜。很多工人會因此失業,不少肉店將會關門大吉」,提起自己的世界觀和哲學觀,卡利姆總是侃侃而談,說這一理念得到越來越多顧客的認同。

但問及顧客每次平均消費額時,他則有些支支吾吾,說「有人花三四百歐,有人消費六七百歐,當然也有人一次買兩千歐的東西。」他擔心普通人知道這些大額消費後,會望而生畏,強調解釋說大多數客人遠道而來,一般都會買下兩三個月的存貨。

「來這兒的大多數都是些普通客人,我們也不想肉店波波族化。」最近一些人給「雙胞胎」貼上小資的標籤,斯利姆特別煩,他一字一句地強調說,「』雙胞胎』不是這樣的」。把「雙胞胎」和巴黎聖日耳曼繁華地段的高級定製肉店相比較,這對他們來說好似一種侮辱,「哎,有些人做生意,就像演電影。我們不是這樣的人」。

貨到前兩三周,他們會在臉書上介紹說,女士們先生們,肉店這周會向你們提供鴕鳥肉、瘤牛肉、氂牛肉或雞肉駱駝奶腌制的白腸(boudin blanc)等等。有些肉在普通的法國店裡不常見,顧客們知道了特別好奇,會過來看看。招牌之所以能做大,兄弟兩人解釋這是因為他們不跟風,不沿用現成的規律。他們喜歡跟自己較勁,不一味地做市場調研,而是「創造需求」。

2013年賣有機產品前,只有10%的客人是穆斯林,如今穆斯林顧客佔了總數的60%到80%,「一開始,我們就沒搞社群主義」,卡利姆說。在他看來,阿爾及利亞人、摩洛哥人、突尼西亞人、南非人、美國人和亞洲人都過來買肉,「這已經是個很大的進步」。

照他「人生經驗之談」,如果老闆是摩洛哥後裔,客人大部分都是摩洛哥人,如果老闆是阿爾及利亞人,顧客大多也是阿爾及利亞人。「我們沒這個問題」,他說起來特別得意。

相較於法國主流社會,這對兄弟說「自己不那麼正常」,因為他們沒日沒夜工作,而法國普通人「工會意識太強」。「我們工作起來就像中國人一樣」,卡利姆笑著說。但他們的困擾卻是典型的法國企業家式的,「我們要交的稅太多了,十個人的長期僱傭合同,你是不知道,我每個月得上繳多少稅啊。實在是太貴了。」

他們也收到過不少移居國外的工作機會,來自迪拜的尤其多,但他們不想離開,稱「法國社保體系完備,我們有好多保障。」

「但交的稅實在太多了。」卡利姆又重複一遍,隨後話鋒一轉,信誓旦旦地說:「當然了,我們在法國嘛,必須得批判批判啊。」


推薦閱讀:

北京有哪些不錯的清真飯店?
土耳其爆炸案怎麼看?
如何看待有些國家明令禁止符合伊斯蘭教沙里亞法的清真屠宰?
如何改造伊斯蘭教義,如何解決愈演愈烈的部分少民反世俗對以及與漢民之間對立的問題?
什麼樣的穆斯林才算「真正的」穆斯林?

TAG:穆斯林Muslim | | 法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