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支付揭秘(一):扣量,小聚合支付平台的生存之「道」

從放sp通道到現在做聚合支付,我呆了7年,從懵然的職場新人到高級商務(目前已離職),30歲前最美好的幾年,浸透了這個行業的一切。

目前,國內大概有上百家聚合支付平台。從背景來看,很多小聚合支付平台都是以前做SP或運營商通道轉行來的。這些平台,一個月通常也就七八位數的交易額,按正常的行業利潤來算,連發工資都不夠——但他們依然活躍在圈子裡。

為什麼?就我這個做了5年sp通道,又做了2年聚合支付平台的小跟班來說,生存下來的關鍵是:扣量。

灰色利潤

行業里絕大多數聚合支付平台都是掛個羊頭賣狗肉,本質只是個支付通道的二道販子,沒有任何配套服務和核心能力,實際上,在所謂聚合支付的灰色角落,我們有獨特的盈利方式,這就是本文所要重點講述的扣量。當然,我以前也扣。

行業里有扣量的平台會對行業客戶放出很低的費率,人嘛,總是喜歡佔小便宜的,但只要你用我的通道,那以後結算給你多少錢,那就是我說了算了。實際我賺的,當然不只是那個為了勾引你合作放給你的費率。

扣量具體這樣操作:

在退款上動手腳。商戶無法直接獲取退款數據,只能依靠聚合支付機構提供的二手數據。如一家商戶的真實退款數據為2萬元,而提供給商戶的退款數據可能是2.5萬、3萬甚至更高,差額則流進了我們的口袋。

另一種俗稱暗扣,更簡單粗暴。在商戶流水等後台數據上做文章,如商戶本月實際流水100萬,按不同的扣量比,後台只顯示90萬,差額部分被扣去。

相對來說第二種更常見。行業內一般的扣量比例為5%-10%,也有狠的扣到10+。市場上的水魚夠多,總能找到客戶能忍受的平衡點。而動輒超過百五的扣量比,絕對是一筆隱形的灰色暴利。

誰在扣量,誰又被扣量?

問題來了,誰在扣量?

上文提到,扣量這種灰色盈利方式,被大量新入行或想賺一筆快錢就跑路的小公司平台濫用,這些公司充斥在聚合支付的各個角落,數量達三位數。他們一般都是以前干過sp業務的,往往拋出「免費」或極低的服務費來吸引客戶——要知道,扣量這種見不得光的門道,絕對不會出現在合同上。

誰又在被扣量?

被扣量的,絕大多數是那些因規模小無力自行接支付通道,或業務打擦邊球而無法直接對接的公司。一般來說,都是sp背景的公司,在運營商年代,他們都扣過別人或被別人扣過,習慣了,他們對扣量的事實心知肚明,只能將就。只要你通道夠穩定,商戶們也只能接受一定的扣量為代價,打通支付環節。

這些被扣量的公司單個規模來看並不大,但他們的數量卻極為龐大,綜合來看,他們確實佔據了行業客戶的一極。

表面上以免費或較低的收費吸引客戶,待客戶簽約後發現扣量卻為時已晚,只能無奈接受。大家通常的想法是:我該賺的錢,先賺了再說。

潛規則

扣量在聚合支付線上這個行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現象:為數不多的幾家已經獲得穩定發展和有巨大規模的機構不屑於用,而大量新入行的或想賺快錢的,往往實行5%-10%不等的暗扣。

實際上,作為潛規則存在的暗扣。簡單計算即可看出,低定價+扣量帶來的客戶成本,遠高於偏高定價但零扣量。扣量這種行為雖不違法,卻讓人不舒服。但話說回來,who care?不過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罷了。

上文提到了「賺快錢」。在這行,想賺快錢、撈一筆就走的大有人在。被扣量,退款和流水被人動了手腳,行業里的商戶一清二楚。這行里,沒有客戶對這兩個命根子似的數字不敏感——他們只是沒辦法,這是彼此賺快錢所需要付出的代價。我以前的老闆從來不準備做太長時間,都為了這一攤準備了一堆殼。幾位還在圈子裡的同行告訴我,現在就希望老闆趕快賺一筆,給大家多少分一些,別明天跑路就好。

如果你是一家移動互聯網公司的老闆,你的產品的每個月的後台訂單數據和聚合支付平台的訂單數據始終對不上,總有點小小的差額。那恭喜你。你被扣了。


推薦閱讀:

金融壹賬通簽約福州農商行 完成「存、貸、付」最後一塊拼圖
銀聯積極推廣聚合支付:既然打不過還不如牽個手
聚合支付商的醉翁之意
為什麼說區塊鏈才是支付的終極一戰

TAG:聚合支付 | 支付 | 移动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