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氣管鏡
對於中山醫院來說,其實呼吸科的介入是強項,不僅僅包括可疑陰影的活檢明確病理,更包括腔內治療,氣管支架等難度比較高的診斷和治療手段;會把東西(支架)放進去的醫生,是要比只會從裡面取東西(組織)更高明的,至少是我自己的理解。
一、術前準備
血常規,出凝血時間是要看看活檢之後出血風險的,肺功能和心電圖也都是為了降低操作過程中發生心肺功能降低的風險,或者至少對風險有心理準備的。如果患者基礎疾病有支氣管哮喘的話,要開具支氣管擴張劑備用;如果有冠心病服用抗凝藥物的話,要換肝素過渡一下,操作當天停葯;如果有血液病那更是要格外慎重(目前還沒有碰到);操作前一夜吃過東西之後就一夜都不能吃東西喝水,防止操作中發生誤吸,於是當天要注射葡萄糖維持血糖,但是糖尿病患者是不能打葡萄糖的~ 其實這些慢性病,雖說在我們老去的過程中會慢慢的學會與他們和諧共處,但在這樣或那樣的方面,還是不可小覷他們的影響。
很多人會對支氣管鏡非常恐懼,其實這恐懼完全有理。簡單的說就是把一根細管子從鼻子插進去,經過喉嚨,插到氣管里去,以及後面你沒有感覺的更深的部分。。。支氣管粘膜對外界刺激是非常敏感的,所以有異物進入的時候才會通過咳嗽反射把異物咳出。支氣管鏡就是如鯁在喉,咳也咳不出,同時由於佔用了一部分氣管空間,所以會有窒息感以及其帶來的更可怕的恐懼。想像在劇烈咳嗽之後,本想舒服的吸一口氣,無奈吸氣通道受阻,憋得渾身抽搐,頸部青筋暴起。。。我從來沒做過氣管鏡,但我敢說但凡做過的人一定會更加熱愛生活,熱愛空氣,熱愛開在陽光下的一草一木,熱愛那芳香撲鼻的木蘭花。其實呢,本可以不必如此驚慌,因為幾乎不會有窒息的風險,純氧氣從另一個鼻孔源源不斷地輸入,動脈血氧飽和度一直在監測。如果身體真的缺氧,會把窗打開讓陽光照進來(動脈血氧飽和度下降),我們就知道了,原來是春天來了。歸根結底,讓我們害怕甚至是恐懼的是我們熟悉的習慣的呼吸方式的改變。如果張著口,委屈一下空氣從氣管鏡旁的間隙進來,慢慢的習慣了管子的存在,就會平靜下來,當然還有管腔內注射的局麻藥的輔助,通過減少對刺激的反應,減少粘液分泌,對減少患者的抗爭性都是有好處的;所以做好氣管鏡之後至少兩個小時不要吃東西喝水,就是為了把誤吸的風險降至最低。
其實也可以看到做氣管鏡非常平靜的人,一種是經常做氣管鏡的人,反覆做都沒有確診,或者需要不斷複查,更有裝了支氣管鏡支架的,放了一段時間新的肉芽長出來了,管腔狹窄了要治療,治療後又狹窄的可憐的人兒。他們不得不和氣管鏡相處,於是學會了一種新的更能適應環境的呼吸方式,無異於掌握了一項技能。另一種人會莫名讓我同情(雖然對要遭受氣管鏡之苦的人,我幾乎都很同情),他們是第一次做,但非常平靜的接受了,幾乎沒有反抗,也不會分泌很多液體去試圖包裹並排出它。對這種人在欽佩的同時,我會偷偷觀察其體貌特徵,眼神唇形;並暗自揣度他們在生活上貌似也是比較逆來順受,淡定而且沉默寡言的人。他們對外界的事物似乎不好奇也不抵觸。在我理解,「好奇」和「抵觸」是一對反義詞。我對我喜歡的事情有多好奇多想去探索,對我厭惡的事也就越抵觸,而且對於我這等頑固的人,兩者的程度幾乎沒有掉頭的餘地,只會互相加深。「頑固」這個本填進在「__的爸爸「或「__的爺爺」上的詞,用在我身上也剛剛好。當一個人承認自己的不足,並坦然接受它們,而不是悔恨反省改正的時候,是不是就是人格成熟了,或者叫破罐子破摔了。
我們中山醫院,氣管鏡做的比經皮肺穿刺做的多。對於靠近外緣的肺周圍病灶,其實都是可以選擇的。其診斷價值或者診斷陽性率估計不相上下。但支氣管鏡畢竟是經過自然的孔道,雖然痛苦但恢復的快,就像順產一樣的道理。經皮肺穿刺畢竟屬於創傷性操作,有很大的氣胸的風險,而且萬一不幸是腫瘤還有一定的幾率從孔道擴散,萬一早期播散到胸膜就是晚期,就像剖腹產一樣的道理。如果是我的話,我是想試試順產的。不知道多年後的某幾個小時,會不會對這句話深惡痛絕。如果真的有,到時候就回來把它改掉。
二、操作的方法
從大的方面看,一般就幾種。1.如果管腔內長了腫物,看得到,一般是腫瘤的可能性非常大,組織比較鬆脆,血管破裂了之後會有咯血的癥狀。如果長得很大阻塞的管腔,呼吸的時候會有比較高調的哮鳴音一樣的呼呼聲,所以如果長期抽煙,很久不體檢,近期咯血,能聽到呼吸的時候的呼呼的聲音,一定要提高警惕!這種鱗癌或者小細胞癌的概率就非常高了。2. 如果外周的病灶,沒有任何癥狀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腫瘤長得不大的話一般也不會有咳嗽發熱的癥狀,累及胸膜可能偶有胸痛。如果特別外周的病灶,或者就沒有支氣管通過去,活檢不到東西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我充分能理解吃了這麼大的苦,還拿不到可靠病理診斷的苦,但是有的時候腫瘤的到來往往不盡如人意,不論是從哪個方面。腫瘤的病灶較大也不一定是取得到的保證。
三、結束之後
就可以拿著支氣管鏡報告,病理報告,細胞室的報告去看醫生了。如果沒能確診需要去加做免疫組化的話,這個還是很有必要的,不用猶豫;其實看病花的錢說多也多,說少也少,只是花著錢,又不開心,難免怨聲載道。而且大醫院的佔地面積大,要兼顧各方面,程序往往冗雜,手續往往繁多,而患者對一些操作的不了解和醫學知識的匱乏,也會讓他們醫生之間充當的「傳話筒」的地位顯得非常尷尬。只求能在互相體諒之餘多一點信任和耐心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