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株聰明的植物」是否用詞不當?
植物沒腦子,但它們依然聰明 - 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page/z03808w715u.html
主講人:斯特凡諾·曼庫索,義大利植物神經學家,《它們沒大腦,但它們有智能:植物智能的認識史》作者,在北京的四合院里為讀庫讀者錄製了這集視頻。
- 植物有智能嗎?-
《聖經》里,大洪水來臨前,挪亞只把動物一對對帶上方舟,任憑植物自生自滅。伊斯蘭教教義不允許崇拜有生命物體的形象,人們轉而將熱情投入於描繪植物。
植物沒有生命,不僅宗教這麼表述,作家也會如此,笛福寫就的《魯濱遜漂流記》中,前一百頁一直在描述主人公如何在島上尋找其他生命,即使他被各種植物包圍著。
就連植物學之父林奈也不認為植物能與動物相提並論,他無法接受植物的食肉屬性——捕蠅草捕蟲,純屬是意外、偶然——植物怎麼可以吃肉呢?植物的等級居動物之下。
當下的科學界,也認為動物比植物高等,植物被用於科學研究常常是因為它們與動物存在一些相似之處。
…………
以上便是義大利科學家、植物學家曼庫索總結的有史以來人類不自知的、只在潛意識中存在的植物觀。
關於植物的地位,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出版的《智慧之書》歸納道,世界是由礦物、植物、動物、人,這樣由底層到頂端的金字塔結構構成的,其中植物更接近於沒有生命的礦物——放到現在,在很多人那裡恐怕也仍然適用。
《它們沒大腦,但它們有智能:植物智能的認識史》則挑戰了上述千年普遍存在的觀點,作者曼庫索認為植物不僅有生命、有人類有或沒有的各種感覺、有個性,甚至能交流、記憶,有智能。
- 首先它們有更多的感覺 -
植物沒有眼睛、鼻子、耳朵、舌頭、皮膚,但同樣有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只要你不固執地把這些感覺能力與我們熟知的器官相連,而是直接以是否具有相應的能力來評斷。
植物朝著光源的方向生長,這樣的向光性即說明它們有視覺;植物根系向深處生長,去探尋土壤中含有的礦物,說明它們有嗅覺;捕蠅草如果捕到小蟲就會鎖住葉片,但如果物體不可食用或不對味,就會重新張開葉片,說明它們有味覺選擇能力;牽牛花、紫藤的觸鬚和莖有去尋找和攀住支持物的能力,含羞草遇觸摸會閉合,都說明它們有觸覺……
一隻螞蟻被捕蠅草夾住,上面還有它未消化的動物屍體殘餘。捕蠅草為讀庫庫房的小六「安總」飼養,圖片由其本人提供。
作者循循善誘,為了讓一直自認處在金字塔頂層的我們容易理解和接受,他把人類具有的感覺與植物一一匹對。但其實植物擁有更多感覺,它們有感受重力、測量濕度、確知礦物質的含量等等至少其他十五種感覺。
待一步步接受植物擁有各種感覺後,作者繼續引導,他開始證明,植物會交流:一旦發生危險,它們會釋放味道通知周圍的植物;它們會交朋友,能與細菌合作來獲得更多的養料;它們認識自己的親戚,相比較與同類在一起,對比實驗表明,在與異類植物共生時,它們會長出更多的根來爭奪地盤。植物最強大的溝通能力表現在繁殖上,風、小動物、昆蟲以及人類都是花粉傳播隊伍中的媒介,有些植物吸引傳粉媒的能力之精準之高之巧妙,令人嘆為觀止,比如:
「蜂蘭的花朵能夠很好地模擬某種非群居性的雌性膜翅目昆蟲(它們的外形很像蜜蜂或者胡蜂,但不群居生活)的形態。不僅如此,除了模擬雌性昆蟲的外形,蘭花還模擬其膜翅花紋、表皮(包括身體那種毛絨感),甚至氣味——一種雌蜂尋求交配時會產生的信息素。蜂蘭可以說做到了三重擬態,體形和顏色(欺騙性形態)、絨毛體表(欺騙性觸感)以及特殊氣味(欺騙性氣味)。一切都如此逼真生動,雄蜂完全無力分辨,於是飛向花兒,有的甚至會在花上完成交配動作。
這種赤裸裸的騙術甚至顛倒了現實,因為當蜂蘭開放時,雄蜂跟花交配的願望甚至超過對自己種族的雌蜂。當雄蜂專註地和它以為的雌蜂交配時,花內有管道彈出花粉包撒在雄蜂的頭部,使得它離開時身上肯定已經沾滿花粉,且短時間內無法除去,這位『私通者』就會帶著這包花粉訪問(授粉)下一朵花。是誰在導演這場戲,植物還是昆蟲?一目了然。」
……要不怎麼是植物構成了地球上生物總量的百分之九十九呢?
- 最挑戰的是……它們真的有智能 -
以上和生存有關的部分,植物展現出的感覺和能力如果還算容易接受,那麼說植物有「智能」,具有像人類一樣可控制的大腦,是不是會嚇你一跳?其實不奇怪,這樣的感覺和能力,總得像人類一樣,得有一個大腦來支配吧。不同的是,不像人類只有一個大腦,它們龐大根系的根尖負責擔此重任,承載智能。達爾文晚年的研究即致力於此。
作者講道,植物、人類只是選擇了不同演化路徑,人類把各種能力集中到幾個器官,一個嘴巴、一個心臟、一個肺、一個大腦,匹配移動的生活方式;而植物,則將各種能力分散布置,樹葉即是眼睛,根尖就是大腦,用以應對固定的生活方式。就像計算機有超級計算機和分散式計算機一樣,集中式的計算機速度雖快,但分散式計算機的安全性更高:植物被吃掉大部分葉子,折斷大部分樹枝還能重新生長,換成動物呢?
NASA最近發現了七顆類地行星,人類也一直都在尋找地外智慧的存在,但在我們缺乏對植物智能的認識的情況下,是否能夠在其他星球認出這些智慧的存在?對此,作者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啟示:
「假設有一天,我們與某種來自外星文明的生命取得聯繫,會發生什麼?如果無法交流,我們是否起碼可以識別它們?很可能不會。看上去人類不能識別和自己不同的智能,所以,與其說我們在尋找外星文明,還不如說在尋找自己失落在外太空的同伴。如果外星智能真的存在,相信演化的形式也和我們非常不同。它們由不一樣的化學成分構成,適應不同的環境,這都是我們所不了解的。」
可謂意味深長。
春天到來,待再次走到戶外,看到「沒有大腦,卻有智能」的植物,或許你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欲購買這本刷新你植物觀的小書,請點擊藍字
註:題圖來自卡爾·布勞斯菲爾德(Karl Blossfeldt,1865-1932),德國攝影師,植物的忠實記錄者,新客觀主義先驅。
本文作者:彥平
作者公眾號:磨坊書簡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