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去阿拉斯加旅遊需要知道的東西

最近搞了場說走就走的旅遊。周六聽說下周二阿拉斯加極光爆發,查了一下月相和天氣都非常完美,果斷周六訂機票,周日買衣服,周一定行程,周二就到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習了很多知識,也有很多心得。總結一下,以後如果有人要冬天去阿拉斯加看極光/旅遊也算是一個入門貼。

關於穿衣

冬天阿拉斯加的氣溫可以到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穿衣一定要懂科學。簡單地說,直接去REI跟服務員說你要去什麼地方就好了(此處應有廣告費)。REI的服務員大都是戶外愛好者,非常專業,會教你很多東西。相比之下,北臉的服務員雖然也非常友好真誠,但專業性不足,差點踩了個坑。

具體地說,寒冷地帶的穿衣要點有二。第一,軀幹(core)和腳的溫度要保證,這兩個弄好了,中間褲子冷點都不是事兒。第二是layered,衣服要一層一層堆起來。一般衣服褲子要分成三層。最裡面的叫baselayer,主要作用不是保暖而是排汗。一般用的是快乾的運動保暖內衣。中間的一層叫insulationlayer,主要作用是固定空氣來保暖。一般抓絨,羽絨,或者加拿大鵝之類的化纖都可以。最外面一層叫shelllayer,主要是防雨防風的。有的滑雪服同時有外面兩層的作用也可以。

關於鞋子,一定要買雪地靴,不要買一般的登山靴。二者的差別主要在於雪地靴有單獨的隔熱層,在雪裡面長時間停留也不會冷。雪地靴一個重要的參數是多少克的隔離層(gramsof insulation)。我買的是100g的,在-30度呆半個多小時就感覺冷了。但因為看極光一般旁邊都會有個車或者小木屋暖身子,所以感覺已經夠了。

關於極光

能不能看到極光主要由三個因素決定,太陽活動強度,天氣,和月相。這些東西往往要到一周內才會看到比較可靠的預報,所以如果想一擊必中的話,最好提早一周左右訂機票,或者在那呆好幾天天天晚上出門。

極光預報的原理是,第一太陽有一個自轉周期是27天。所以如果在其他地方看到有活動的話,就可以大概算出來要多長時間轉過來正對地球。第二是太陽風畢竟是實體粒子不是電磁波,從太陽表面爆發到太陽風轟擊地球大氣還是有幾天的時間差的。這樣就可以相對可靠的預言極光強度了。但僅僅有一個高極光指數也是不夠的,要來個多雲還看個毛。所以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事先查好天氣。此外月相也非常重要,新月為佳。所以一般農曆初一左右去是最好了,否則會對拍照會造成相當的影響,甚至刺激眼睛看不到極光。這裡又牽涉到一個問題就是極光看起來到底有多強。其實極光非常非常暗淡,除了強活動,只有在沒有光污染的地方才依稀可見。網上(包括本帖中)的照片全是用相機高ISO+長曝光拍出來的,和肉眼看到的完全不一樣。所以這也是月光會影響極光觀看的重要原因。

關於照相

極光的拍照也是個技術活。但在我們說拍攝技巧之前,還有幾個更重要的坑。

首先,在非常冷的情況下,鋰電池的容量會縮減很多很多。尤其是大法等機身比較輕薄,保暖比較差的機身,經常滿電的電池拍個幾張就沒電了。這種情況怎麼辦?換個佳能啦(大霧)。不是換相機啦。應該準備兩塊或者更多的電池,一塊電池裝在機身上,一塊電池揣懷裡(離身體比較近的口袋裡,不是羽絨服口袋)抱窩一樣焐著。電池沒電了只是說明太冷了,把它換下來在懷裡抱窩,然後把之前在懷裡暖好的電池裝上去。這樣二者交替,往往能撐很長時間。如果都沒電了,也可以吃點壯陽葯提高體溫(劃掉)去車裡暖暖。但去車裡暖暖也是個技術活:

第二,從寒冷的室外進入暖濕的室內時,要先把相機裝進一個空氣不流通的口袋(比如相機包,或者保鮮袋),然後再拿進來。進入室內以後在整個相機變暖之前不要打開口袋。這是因為相機在室外一段時間以後,鏡頭的玻璃會變得非常冷。一旦帶入溫暖濕潤的室內,就像冬天窗玻璃會起霧一樣,鏡頭也會起霧。在鏡頭外側起霧還好,要是鏡頭密封不好,在內側起霧又沒有及時發現烘乾,發霉了就爽了。雖然發霉概率其實不大,但要中獎了得哭死。所以,去看極光之前最好先買幾個保鮮袋。

第三,對於用光學取景器的相機來說,靠近相機取景調參的時候最好憋著氣。否則呼出來的水汽會在取景器和液晶屏上面/內側結冰,非常麻煩。更不要在對著鏡頭的時候不小心呼氣,整個鏡頭上面都會全是霜。。別問我為什麼知道得這麼清楚。。

關於如何拍攝,其實蠻簡單。三腳架,高ISO(800~2000),大光圈(開到頂),廣角鏡頭,手動對焦到無窮遠開拍。快門速度一般在2~30秒之間變化,取決於極光變幻的速度。有些相機可能要把降噪關掉,否則會處理很長時間。對焦有的鏡頭/相機是直接到無窮遠就好,有的是無窮遠還要往回收一點。具體可以拍一張星空,然後放大看裡面的星星是不是足夠銳利決定。

除了直接拍極光以外,還有一些好玩的小拍法。比如可以拍延時攝影(極光的例子)。或者給人用手電筒加一兩秒光然後關掉可以排出足夠明亮的前景和震撼的極光背景。還可以用電筒玩lightdrawing。這些黑暗環境中常見的小技巧就不再贅述了。

關於自駕和跟團

冬天的阿拉斯加還有一個坑就是租車。據說(我沒有查證過)租車公司懶得/不會把那麼多車在冬天換成上面帶釘子的雪胎,這樣其實非常不安全。相比之下,當地的旅行團或者本地人都會換(下圖實拍,注意上面跟足球鞋類似的釘子)。所以我個人選擇了跟團。跟團的確蠻方便,從酒店到景點車接車送,去機場也有酒店的班車,所以交通上其實沒花多少錢(只是旅行團本身的價格把我搞跪了)。

跟團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跟導遊嘮嗑往往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舉個栗子,一般自駕去阿拉斯加輸油管道就是看看哦好長啊,好粗啊,好大啊,拍個照片就走了。但我們跟的導遊是個生物PhD,做了20年postdoc沒找到教。。啊好了不黑了。導遊是個生物PhD,在當地大學做科研,業餘時間出來當導遊介紹阿拉斯加的生態和環保知識。他介紹了關於輸油管道的很多知識。這個管線縱貫整個阿拉斯加,長800英里,工程上非常先進。首先原油在裡面是加熱的,達到150華氏度。這是因為原油在(阿拉斯加)室溫下的流動性非常差,幾乎像固體一樣。所以需要加熱才能輸送。但即使這樣,油裡面的蠟質也經常析出,堵塞管道。所以在管道里每隔一段就有昵稱叫「pigs」的組件,一方面用超聲和磁場感測器測量含蠟量和管道厚度,一方面用機械組件把析出的蠟刮出來,保證油能繼續流動。油被加熱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保證管道溫度的相對穩定。阿拉斯加夏天有極晝,陽光連續曝晒下的管道可達40攝氏度。冬天有極夜管道可達零下40度。這種溫差下的熱脹冷縮是很恐怖的。恆溫的油就緩解了這些問題。但這樣也引發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是管道會經過很多永久凍土層,熱管道會逐漸融化凍土,導致土地失去支撐力,使管道下沉,扭曲,甚至開裂(和我們建設青藏公路的問題類似)。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整個管道被架空,懸在地上,只有隔熱的支撐柱插到土裡。但這樣還是有缺陷,因為夏天的時候支撐柱被曬熱了,還是會融化凍土。所以工程師又在柱子里充上氨氣,冬天是固體,夏天一到變成氣體吸熱,保證下層低溫。支撐柱上也加了很多散熱鰭片。聽完了以後就覺得,我靠,原來還有這麼多東西。這個感覺有點花錢買時間的意思,如果自己上wiki看,肯定也能知道。但如果有人到每個地方跟你介紹,就省去了很多查找資料的時間。

[左中右分別是,管道全景,熱脹冷縮固定靴和散熱鰭片,以及移除蠟質的pigs。]

另一個例子是我們的另一個導遊也是學生物的(???)。他說阿拉斯加陸地上沒有冷血動物,因為實在是太特碼冷了,冬眠都頂不過。沒有蛇,沒有蜥蜴,沒有任何爬行動物。唯一的例外是一種蛤。它在秋天的時候會在血液裡面打很多葡萄糖降低冰點,同時把細胞縮小,給細胞間留出間隙,這樣即使水變成冰體積增大也不會漲破細胞膜。所以這種蛤一到冬天就不是冬眠,而是完全凍上了,硬邦邦地好像十分生氣。但其實這種情況下新陳代謝完全停止,壽命是無限的。

總的來說阿拉斯加還是蠻好玩的,只要掌握好在寒冷地區生存的一些小技巧(穿衣,拍照,開車),可以玩得非常順暢。希望這個文可以幫到你們。


推薦閱讀:

明天去買哈士奇,需要觀察什麼?
為什麼雪橇犬都傻乎乎的?
什麼環境適合養阿拉斯加?
如果你還年輕,請遠離阿拉斯加。|阿拉斯加小眾旅行攻略
阿拉斯加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TAG:极光 | 旅行 | 阿拉斯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