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購藍牙耳機:Bose QC35、Sony MDR-1000X、AirPods、FIIL Diva 橫測
「藍牙」這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第一代 iPhone 發布的時候,就有配套的藍牙通話耳機上架。
哪怕是今天,藍牙技術依然不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甚至在幾年前,藍牙耳機都因為稀爛的傳輸帶寬、穩定性,只能被用打打電話,絕對入不了片換火電的耳機玩家的眼。有線耳機,雖然有那麼一點點麻煩,但憑藉一個「穩」字,始終是最主流的選擇。
直到 iPhone 7 取消了耳機孔。用藍牙耳機全面取代有線耳機才成為了一個切實的問題才擺在了我們眼前:我們究竟應該買一個什麼樣、多少錢的藍牙耳機?
這個問題並不好回答,對於很多人來說,選購耳機只需要過了「能聽」的那條及格線就可以了,但耳機除了「出聲」之外,在其他的功能和特性上也開始越做越強,讓他們除了聲音之外,還有很多值得說道的地方。
所以我們自費搜尋到市面上最火的幾款藍牙耳機,他們分別是加入了 W1 晶元和分體式設計的蘋果 AirPods、國產新品牌耳機 FIIL Diva、老牌降噪廠家的無線升級款 Bose QC35、財報越來越輕鬆的霓虹大廠 Sony MDR-1000X。
我們將通過橫評對比、分析,給出產品的明確好壞,同時,讓大家對藍牙耳機的常見營銷賣點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外觀
耳機的世界,也是看身材的。
Bose QC35 和 MDR-1000X 屬於綿柔舒適的全包裹陣營。皮質耳罩接觸皮膚,屬於第一時間感覺很舒服的類型。因為長久佩戴,耳罩的內部空間充裕。長時間佩戴時,因為沒有壓迫,異常痛快,是頭戴式耳機中,我最為推薦的耳機結構。Bose 和 Sony 的區別在於:皮耳罩一軟一硬,Sony 偏軟、Bose 偏硬。耳罩的空間,一深一淺。
Bose 耳罩內部的空間更大,耳朵完全無約束,通吃人群更多,Sony 稍淺,我們耳朵較小的後期,覺得相比 Bose 更為舒適。
材質上,不知道是不是為了賣的更貴,1000X 使用了更多的皮革。這種柔軟的皮質順著光一打,的是完全沒安全感,能在萬千耳機中被我選中的那一個,是要每天和我一起跟 100 萬人擠 6 號線地鐵的,這種連拍靠牆照都怕被劃傷的膚質,我能想到唯一的用法就是:警告你你別過來啊, 我耳機很貴的,你可能劃不起。
QC35 就很能理解我們消費者的心裡,把皮質用在了橫樑部分。真皮假皮不要緊,但是北歐大氣的味道出來了。容易劃傷的耳機主體是黑色金屬陽極氧化,容不容易掉漆呢,這麼說吧,如果你在地鐵中偶然認出了 QC35 ,他的 Bose Logo 周邊有輕微掉漆,那麼應該是剛買沒多久,如果已經變成了白色,應該是半年以上天天出街,如果看到一個完全沒有掉漆的,那妥妥是假的。
FIIL 的亞克力材質雖然和剛才的高階玩家相比少了一些品質感,但是發光 Logo 還是相對多了一些搖滾教父的時尚,內襯被做平。主機的機構設計很紮實,金屬轉軸和皮質。符合這個價位的做工表現,但是它的所在的彈力貼耳陣營,在舒適度上,我是完全不會站邊的,第一耳朵感受尚可,但是時間長了,被壓迫的耳朵一定會酸痛。
AirPods,濃郁的蘋果簡潔風,兩截 5 號電池大小,外形幾乎就是導管加粗版的 EarPods,佩戴上不光是通吃寒暑,也適合戶外跑步,室內運動,也延續了 EarPods 的無敵舒適。儘管它之前被大家質疑會不會容易掉。但長期的使用,證明了,只有 AirPods 是一個「你可以 24 小時戴著它」的耳機,要讓它自己掉,真的很難,可能對一些長頭髮或者戴口罩的用戶容易被口罩的繩或者頭髮帶掉。
這種半入耳式的耳機舒適度無疑是最好的,輸在便攜性上的全包裹式頭戴 QC35 和 1000X,並不算冤。剛才沒有講到的,可以物理隔音,但佩戴的舒適度稍差的入耳式,可以排進前三,至於夾耳式的頭戴,長時間佩戴會讓耳朵產生確切的疼痛,是舒適度最差的選擇。
所以這是你們挑選耳機第一件應該考慮的事情,舒適性。
配對與連接
過去,我買耳機,買的就是一個聽歌的東西。而現在我身邊的電子設備越來越多,提示、聲音、電話、音樂、視頻也越來越多,我對藍牙的耳機的要求,已經不再是聽歌,而是要酷炫大氣上檔次,更重要的是,它應該逐漸肩負起,接管我手機筆記本、電腦、所有電子產品聲音這個的職責。
所有的藍牙耳機都要朝著一個終極目標去努力,那就是:無需配對,智能切換。舉個例子:當我在辦公室,用電腦敲字時,耳機自動播放電腦的聲音,這個時候突然來了電話,耳機自動連接到手機。當我深夜回到家,耳機自動連接到電視上的球賽,來到書房時,自動連接到我的筆記本。
目前的藍牙減掉了物理連接的那根線,但是依然還需要手動的去配對,手動地在多設備之間搜索、切換。配對和切換的方便程度,決定了一款無線耳機的「無線」體驗好壞。這也是在選購時我們最容易被忽視的一點。很幸運,今天這幾款產品都朝著這個方向下足了功夫。
首先是奔著接管你所有電子設備 所有蘋果設備聲音去的 AirPods。
靠近 、開蓋,瞬間完成配對,同時,你可以在所有登陸了相同 iCloud 賬戶的蘋果設備里,選擇連接,無需再搜索配對。在我們剛才舉例的場景里,AirPods 的表現是這樣的:
打開耳機盒,戴上耳機,可以直接聽手機的歌了(做到了無需配對),到了辦公室,在電腦前坐下,電腦的藍牙選項里,已經有 AirPods 的選項 (做到了無需搜索,但需要手動切換),連接完電腦,手機電話來了 。通過 iOS 和 macOS 之間的 Continuity 配合,可以在 Mac 上完成接聽電話的功能。 除了要手動切換之外,感覺這貴了的 1000 塊錢真沒白花。唯獨在切換設備的時候,依然避免不了藍牙的延遲。並且在接電話這個場景下,因為延遲問題,你的手機、電腦依次響起電話時,你會突然懵逼,如果你本能的打開手機,對不起,耳機還連著電腦,當你自然地點開了電腦的接聽,抱歉,你忘了耳機實際上連的是 iPad 。正確的姿勢,是雙擊AirPods ,再次感受1000快錢帶來的無窮魅力。然後是配備有 Multi-point 技術,可以同時連接兩個設備的 Bose QC35 和 FIIL Diva。以 Bose 為例,開機鍵長按,進入到配對模式。和普通藍牙並沒有區別,但是厲害的是,它同時可以連接兩個設備。
回到辦公室,當你正在電腦上聽音樂,電話來了,耳機會自動切換到手機,你只需要接起電話,幾乎沒有延遲,當你掛掉了電話,電腦上的音樂又可以立即恢復播放。
所以,當對於很多人,在辦公室或者家裡,只需要連接電腦或者手機的時候, Multi-point 的綜合體驗其實是相比蘋果花了上千萬做出來的 W1 晶元更好的。不僅是幾乎沒延遲,你還能在 App 上去選擇你想優先連接的兩款設備。但是如果有三款,那就依然需要重複配對的動作。
最後是在連接上最不方便的 Sony MDR-1000X。首次連接,同樣是進入配對模式。在首次和電腦以及手機配對過之後,它也會記憶之前的記錄。
回到剛才的辦公室場景,正在電腦上打字,聽音樂,突然來電話了。你是完全沒有時間把耳機切換到手機接電話的,只能摘下耳機然後接電話。如果耳機開了降噪還聽著歌,你沒有感受到耳機的震動的話,就會有漏接電話的可能。
如果你想從電腦切換到手機,你必須要先手動斷開與電腦的連接,無論是通過在電腦上手動操作斷開,還是進入配對模式(自動斷開所有連接),斷開之後才能在手機上再手動選擇與之連接。這點,我之前看了網上所有評測,都沒有提到這點,你們這些索粉,完全體會不到我們這種因為買了 iPhone 又買了iPad ,又一不小心買了 Mac 需要經常切換人的痛苦。
可以說 MDR-1000X 只適合長時間用耳機與一個設備配合使用的用戶,在藍牙配對這個環節上,Sony 還停留在賣樓的時代。
所以在使用的方便程度上,Bose 的這種 Multi-Point 的連接方式,其實更加適用於大多數用戶的使用場景,尤其是手機 + 電腦這種最大眾的使用場景下的體驗,甚至好於 AirPods 。這也是評測之後,最令我們最為意外的一點。
交互操作
除了以上的這些不同,耳機廠商現在也大多在尋求更方便地只通過耳機來進行控制操作的交互方式。這裡的幾款耳機在交互上也分為了幾個幫派。
Bose QC35 採用了和前代 QC25 一樣的設計。音量加減,播放鍵,加上一個集成了降噪開關和藍牙鍵的按鍵。音量加減這三個按鈕的操作邏輯和之前絕大多數適配蘋果設備的耳機一樣完成,「調節音量」、「播放 / 暫停」、「下一首 / 上一首」、「喚醒 Siri」功能。最常用的其實只有開機,撥動開機到配對模式,可以說是學習成本最低的一個。
Sony MDR-1000X 則是在耳機的右耳部分,內置了一塊可以觸控的面板,用手指上下左右滑動,分別對應「音量加減」、「上一首 / 下一首」這四個操作。雙擊觸控面板可以實現「播放 / 暫停」、長按「喚醒 Siri」,1000X 另一個比較實用的功能是,講手掌整個覆蓋到觸控面板上,可以在降噪模式下,實現環境音監聽的功能,讓你在想要聽到周圍聲音的時候不需要摘下耳機或者完全關掉降噪。當我第一次知道,有觸控操作這麼炫酷的功能時,一下就被擊中了,包括 FIIL 也是採用的這種方式,但真實的使用之後,我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這真的不是一個買點。因為上下滑動調節音量的時候,手指需要划過的路程較長,戴在頭上的時候,又很難划出準確的方向,所以很容易被耳機識別為切歌操作。甚至在日常操作的時候,也容易摸到誤操作,帶來的麻煩,遠比帶來的方便,多不少。
AirPods 的控制,基本上就是砍掉了音量加減的線控 ,只有『雙擊耳機』這一個操作來完成「播放 / 暫停」和「接聽電話」,不支持聲音調節。在需要加減音量的時候,要麼需要通過 Siri,要麼就要在手機上操作,Siri 對很多第三方音樂的支持也很差。
摘下耳機,AirPods 會暫停,戴回去時會自動繼續播放。完全是一副:Hey!我已經幫你安排好了一切,如果還不滿意,請買二代。
音質
(首先要說明的是,儘管 QC35 和 MDR-1000X 的國行定價只相差 10 塊錢,在美國,兩者是有 50 美元的差價的,所以 MDR-1000X 在定位上還是比 QC35 要稍高的。這點也反映在了兩者的渠道購買價,QC35 還是要比 MDR-1000X 便宜幾百塊錢的。)
對於藍牙耳機的音質,主流的說法是。因為數字格式的音樂文件,採樣率越高,碼率越高,信息密度越大,而藍牙因為傳輸帶寬的限制,導致其碼率有限制,所以在傳輸的過程中,即使是本身就已經有損的音樂文件,信號會再次被壓縮,精度會更低。
同時,藍牙耳機接收的是壓縮後的數字信號,要轉換為我們人耳能聽到的模擬信號,就需要進行數模轉換、信號放大,進而驅動振膜發出聲音。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控制藍牙耳機本身的功耗和成本控制,往往其這些電路的質量也不夠好,所以最後出來的聲音也就差強人意了。
但是到了今天,隨著藍牙技術和壓縮方式的發展,傳輸帶寬越來越大,Sony 自己的 LDAC 技術配合 Walkman 使用,甚至可以做到 CD 無損級別的傳輸帶寬,至於放大電路,在晶元技術得到足夠發展的今天,至少對於這次評測里設計到的幾個耳機,我沒有感覺到它們因為藍牙耳機的低傳輸效率導致的「解析力不夠」或者電路質量所導致的「失真」問題。在聽 320k 碼率的音樂時,很難感受到藍牙和有線之間的明顯區別。
至於那些一硬碟無損的玩家,在糾結藍牙音質是否能滿足你的無損音源的同學,我們在這份酷我音樂的歌單([愛否科技測試] 酷我無損音樂)中,保存了兩首不同音質的歌曲,一首無損,一首 320k ,如果你能正確分辨出哪一首是無損歌曲,轉發評論本視頻微博,前三名的網友,請收下我們的膝蓋和一條 EarPods 耳機,並關注我們在 2030 年帶來的藍牙 8.0 無損耳機評測。然後我們來談談今天這四款耳機的音質區別:
首先是AirPods ,它比 EarPods,無論是低頻的質感,聲場,都有一定的提升,綜合的聽感甚至好於低頻鬆散,聲場狹窄的FIIL Diva。
而兩張焦點牌,1000X 的音質是要優於 QC35 的。我們重點關注。
在類似《可惜不是你》這樣人聲占絕對主導歌曲中,兩個耳機聽下來,梁阿姨的換氣聲清晰可辨而且都具有一定的質感。
《前前前世》這樣典型四人搖滾樂隊,貝斯和吉他的聲音也都清晰可辨,分離度足夠。兩者的解析力和瞬態,在連接 iOS 設備的時候,基本聽不出區別。但 1000X 支持索尼的 LDAC 技術,如果換上支持 LDAC 的索尼自家播放器,則可以達到不輸有線傳輸的解析力。
換上試音的經典曲《Hotel California(1994 Live)》,從前奏開始,QC35 的聲場就完全被 1000X 比下去了,一耳朵就能聽出的區別。1994 年這個現場前奏的「空靈感」1000X 要表現得更好。
然後我們換到《Halo》。在 Halo 中,前奏的鼓掌聲,QC35 要比 1000X 更散,更碎,有毛刺感。而在「I』m never gonna shut you out.」這句由低轉高,1000X 表現的感覺要更連貫、自然。
最後我們也作死地用這兩這個耳機聽了一下大編製的交響樂。Herfetz 演奏的《門德爾松 e 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藍牙傳輸的限制在這個時候才被顯現出來,兩者的可聽度都很不高。不同的樂器聲音全部混在了一起。
降噪
有的時候後聽歌,不是真的想哪一段旋律,而真的是想靜靜。
在這點上,我們先不聊 Bose 和 Sony 等會他倆直接上PK台 。我們先聊聊 AirPods,為什麼要再降噪環節說提一個沒有降噪功能的耳機呢?我看到太多人在乘坐公共交通的時候佩戴 Earpods 這樣的半入耳式、平頭耳機。你就比如地鐵,在運行的時候噪音分貝能達到 80~90 分貝,戴這些耳機是能聽到聲音的,但是你一定會不自覺地把聲音調大,這對聽力的損害非常大,大到我一定要這裡去跟大家強調下這件事。所以,如果你的通勤工具,是公交、地鐵,而且你習慣在路上聽點相聲看看視頻的話,說實話,真的完全沒有必要選擇 AirPods 這樣的耳機,它越是適合運動,適合的場景多,就越容易在某些場景下輸的一敗塗地。
我們分別測試了 QC35 和 MDR-1000X 在五個噪音場景下的降噪效果,並錄製了效果。為了參考測試的有效性,我們還加入了國產的,同樣具有主動降噪功能的 FIIL DIVA 作為對比。
我們錄製了餐廳、飛機、火車、馬路四個場景的環境噪音,還錄製了一段鳥叫聲來作為高頻噪音的參考。然後我們在實驗室環境下,把這幾段噪音以當時環境的分貝音量進行回放。
然後我們戴上降噪耳機,將收音麥克風放在耳朵和耳機之間,不播放音樂,只降噪,錄下經耳機降噪之後的聲音,盡量還原我們耳朵聽到的聲音。
通過聲音的頻譜圖像可以看出來,相比於國產的 FIIL DIVA,定位更高端的 QC35 和 1000X 都明顯有著更好的降噪效果,通過頻譜的亮度反映出來的噪音的能量看,兩者要小很多。而在 QC35 和 1000X 之間,1000X 的降噪要稍微略好一點點。
值得一提的是,在降噪模式下,QC35 對人聲做了較大程度的保留,在戴著耳機的情況下,甚至會讓你聽得更清楚人聲,這能夠讓你聽見很多信息,包括「同事叫你的聲音」、「地鐵報站聲」、「機場登機信息」。而 1000X 降噪則更加純粹,把中高頻的人聲也會降得比較小。
Sony MDR-1000X 的降噪開關具備兩種環境聲音監聽功能,在語音模式下,1000X 會自動過濾掉低頻的噪音,而播放你所處環境中中高頻的「語音」,而環境聲普通模式下則會播放環境中的所有聲音。但這兩個功能的可用度都很低,語音模式下,環境中的中高頻聲音當然不止人聲,還包括了各種各樣的風聲、鍵盤聲、地鐵剎車聲,經過回放之後的噪音會比直接聽上去更惱人。但用之前提到的手掌覆蓋觸控面板,臨時開啟,還是很好用的。
本次測試的全部音頻,已經全部上傳到酷我音樂,歡迎點擊鏈接([愛否科技測試] 酷我無損音樂)試聽,也可以在酷我音樂 App 里搜索愛否科技找到。
所以四款耳機的音質測試,MDR-1000X 無爭議勝出,Bose QC35 緊跟其後,AirPods 差了一個次元,但並沒有顯著短板,FIIL Diva 墊底,一度讓我懷疑這個耳機是不是壞了。
通話
藍牙耳機不僅要接管你設備的聲音,不光電子設備的聲音,還有你的聲音,也就是通話質量。在地鐵里打電話,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噩夢般的體驗。所以我們測試了包括 AirPods、QC35、MDR-1000X、FIIL DIVA 在內的四款耳機分別在安靜和嘈雜環境下的通話質量。
最後的結果是,無論是安靜還是嘈雜環境,四款耳機在通話質量上,都至少做到了「能夠清楚的讓對方聽到我說的話。」,使用起來,在連接通暢的情況下,是不會對你造成什麼困擾的。
但四者的通話質量也有差別。安靜環境下,QC35 最好地兼顧了音量和保真,1000X 足夠保真,但音量有點小,有點悶悶的感覺。AirPods 聲音足夠大,但有一點畸變。FIIL 則是綜合墊底。
而在嘈雜的環境下,四者的區別則不太大,都是在噪音變強的時候,質量會變差,需要一定的時間讓麥克風去適應噪音,進行消噪。
總結
來複一下盤,在舒適環節,以AirPods 為代表的半入耳式獲得了全場最佳,其次是 Bose 和 Sony 為代表的綿柔包裹式。在隨後的牽手環節,Sony 大樓級別墊底,在兩個設備連接的情況下 Bose 為代表的 Multi-point 獲得了比 W1 晶元更好的體驗效果,但是勝在了多台蘋果設備連接上。 在降噪環節,Sony 憑藉微弱優勢領先 Bose,並和Fill 拉開半圈。音質部分,Sony 不負祖傳技藝取得頭牌,通話音質部分,又被 Bose 微弱扳回一局。
如果這是鐵人5項,我們是三流評測的話,到這裡我在補上一句一分錢一分貨,AirPods 適合果粉,Sony 和 Bose 分別適合巴拉巴拉,本次評測就可以結束了。但是我們畢竟都花了七八千的真金白銀。不說點建設性的意見,怎麼對得起大家呢。 還是我反覆提及的一個觀點:選藍牙耳機,還是優先從接管你常用電子設備聲音的角度來選,所以長久佩戴的舒適性和便攜性以及連接的方便與否,在我們的評價體系里會高於音質。如果你真的非常看重音質,就是看音質選耳機,能把 Bose 和 Sony 干趴下的百元耳機,可以從朝陽門一直排隊到高品質二手商城,愛否商城的門口。
在我們這次長達幾個月的體驗過程中,也依然發現藍牙這個 20 多歲的小夥子依然很迷,連接的穩定性,延遲都出現過問題,所有藍牙耳機在微信語音時,一定都有一到兩秒的延遲,尤其是 AirPods 和我的 iPhone 6s 斷聯 N 次來提醒我:你該換 iPhone 7 了。
所以我們更希望大家可以通過這個評測,弄清楚選擇藍牙耳機的時候,需要考慮的維度,面對未來市場上越來越多的形形色色的產品,堅定自己心裡的那一根標尺。
推薦閱讀:
※迴音壁音響哪個品牌性價比最高,Bose soundtouch 120,飛利浦B5 fidelio怎樣?
※請問BOSE 的QC35Ⅱ怎麼樣?
※Bose 2017 新款耳機~
※讓顏控顫抖的耳機清單
※Bose運動耳機還是QC30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