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順天、露梁之戰的明軍水師——兼駁某匿名神論

先上神論的鏈接。

李舜臣能不能列入世界名將之列,他的軍事才能究竟如何? - 匿名用戶的回答 - 知乎

對於歷史,要有客觀的態度。無腦吹固然是病,但是如果為了辯駁而走向另一個極端,離病雖不中,亦不遠矣。至於這位答主對明軍水軍的認知,更是沒比他筆下吃了民族主義毒藥的貨強到哪去。

明軍水軍的表現固然沒有朝鮮軍搶眼,但是也絕對沒有那麼慘。不然,日本人也不至於聽說李舜臣和明軍水軍合兵就「相顧色動」(《看羊錄》)了。

「僅僅談壬辰這場戰爭,明軍的水軍入朝已經是1597年了,從頭到尾只參加了兩場戰鬥。

第一次是圍困順天城,提督陳璘率領的水軍封鎖順天倭城,結果擱淺,差點被俘,最後被朝鮮水軍營救脫險。

第二次就是露梁海戰,聯軍單方面撕毀和日軍的協定,試圖趁著日軍撤退時偷襲撿漏,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那好,我們就談談這兩場戰鬥,鍋應該誰背。

先說順天。

都督(陳璘)曰。師(軍隊)徒(白白地)暴露已久。賊必窺我情形。不如速戰之爲愈。提督(劉綎)不得已從之。

… …

初三日陳都督與統制使李舜臣。乘潮來攻督戰曰。各船各拿數船來。今夜盡滅此賊無遺也。舜臣以潮退白之。都督(陳璘)不聽。各船迭相進奪賊船。不覺潮退。沙船號船二十三隻。膠於淺灘。賊見之坌集。各船圍之。船上人亂用刀槍下斫之。賊死者不知其數。天兵亦多死。我國兵用片箭。從暗中射之。賊始開一面。天兵之陷於浦口泥中者。一百四十人。至是俱得脫。天兵船被燒者十九艘。攘者四艘。我國被擄人從城下呼曰。賊衆悉聚東邊。此面空虛。若乘虛擊之可勝也。李德馨、權栗、金睟等。再進請戰。提督(劉綎)不聽。

——《再造藩邦志》

都元帥權慄馳啓曰: 「初三日夜, 水兵乘潮進戰, 倭賊死傷不可勝計。 天兵戰酣, 不覺潮退, 唐船二十三隻, 掛於淺港, 賊徒從而焚之, 天兵死傷及被擄甚多。 其中生還, 百四十餘名。 我國船七隻, 亦掛於淺處, 翌日舟師, 乘早潮進援, 還爲退泊事。」

——宣祖實錄 宣祖31年10月10日

且湖南之事, 似爲劉提督所賣。 此係存亡, 提督不體朝廷東顧之憂, 皇上閫寄拯濟之意安在? 劉提督故不力戰, 我國將士請戰不聽之狀, 不可不微露, 使有所憚, 然此則不可筆之於書。

——宣祖實錄 宣祖31年10月14日

給事(兵科給事中徐觀瀾)曰: 『大船二隻, 各載百餘人, 其餘或三十餘人, 或四十餘人。以此竝計, 則約至八九百名矣。』

安仁(朝鮮隨員)曰: 『厥數則未能的知。 大槪當初接戰時, 陸兵若救之, 則不至於無功。』

——宣祖實錄 宣祖31年10月24日

水陸若合勢再進, 則可以得志。 臣以南海事, 密諭於陳都督, 都督以臣言爲然, 而猶以順天爲先, 招臣軍官, 從容語以再擧之意, 而我則再進攻城, 劉某違約不戰, 則我乘一小船, 先斬劉某頭, 而必殺行長雲。

——宣祖實錄 宣祖31年11月2日

當天發生的事情其實是這樣的。

宣祖31年十月初三日夜,陳璘、李舜臣的聯合艦隊打算從海上登陸順天。從「各船各拿數船來」一語可知,明軍當時並沒有直接乘大船登陸,而是換了小船。

陳璘拒絕李舜臣的建議,是自信自己能夠在潮退之前攻陷順天呢?還是自信自己能在得到劉綎支援的情況下攻陷順天呢?答案是後者。如果沒有劉綎的保證,陳璘也許就不會登陸了。最後一條說得非常清楚,「劉某違約不戰」,說明他們之間是有「約」的。

由於劉綎的違約,導致攻城不下,撤退不及,至於無功而返。

這次登陸的損失主要在船。兩軍共損失30艘船,明軍損失不到千人。從「大船二隻, 各載百餘人, 其餘或三十餘人, 或四十餘人」來看,也和前面「各船各拿數船來」呼應。這次戰敗,對於明、朝水軍而言,不見得是傷筋動骨。

綜上,這一戰的戰敗,100%要歸罪劉綎。而陳璘和明軍水師,基本上可以宣判無罪。

還有,這位答主言之鑿鑿的「陳璘差點被俘」,在哪呢?我估計吧,是這位自己分不清順天和露梁,張冠李戴了。

再說露梁。

頭一句話就讓人無從槽起。「聯軍單方面撕毀和日軍的協定」,難不成中朝聯軍還要禮送這些沾滿兩國軍民的屠夫安安穩穩回國,然後立功受獎?要不要再開個聯歡會歡送下他們?

且不說這種「協定」的道德基礎何在,單說協定本身的有效性也值得質疑。

明軍三路受挫以後,島津義弘還得意了一陣,號稱要「先破星州,次取王京,鼓行而西,爾可見我於遼東也」。誰料邢玠直接一句「提督方整兵來也」給懟了回去。

十八日。與吳宗道及降倭等相議。與行長約和。提督遺金帛於行長。行長獻銃劍。且請遣質官退兵。提督以旗手劉萬守王大功。稱爲參將。帶家丁三十。而行長以家丁小。請加二十人。提督從之。行長密謀曰。我留首級器械而去。可入城取之。二十四日。悉衆發還。提督入其城。行長已出外洋矣。搜出首級。我國被擄人散處山谷者。幷被斬殺。行長所送質倭六人。亦被斬殺。以充首級。以金字大書西路大捷四字。飛報軍門。人皆不直之。

——《再造藩邦志》

時賊將行長棄城而遁。釜山蔚山河東沿海諸賊悉遁。都督與舜臣扼海口逼之。

——《再造藩邦志》

由此可見,所謂的「協定」,完全是劉綎為了一己私利和日本人搞出來的,沒有高層同意(否則,陳璘的水軍不會再堵截日軍),也沒有得到其他人的知曉。此時劉綎竟然放走他們,這不是契約精神,這是縱敵逃走。

而露梁海戰前,陳璘有收了小西的禮物從而賣了他個人情的舉動——直接導致日軍島津義弘來援。這才是他的黑點。

行長連日送禮, 酒饌、槍劍, 饋遺不絶, 仍曰: 「南海有壻, 邀與計議, 欲使人請來, 願出送此船云云」

李舜臣曰: 「詐譎之言不可信。 請壻雲者, 欲請援兵, 決難許之。」

陳都督不聽。 十四日出送一小船, 坐倭八人。

厥後李舜臣曰: 倭船出去已四日, 援兵必將至矣。吾輩當往貓島等處, 把截待之。

——宣祖實錄 宣祖31年12月4日

至於露梁海戰本身,也不是所謂「賠了夫人又折兵」。相反這句話用來描述日軍更合適。

遂與天兵搖櫓,達夜進去, 天未明, 到露梁, 則賊果大至。 出其不意, 良久血戰, 舜臣親自射倭, 而賊丸中胸, 仆於船上, 其子欲哭, 軍心遑惑。 李文彧在傍,止其哭, 以衣掩其屍, 遂嗚鼓進戰, 衆皆以爲舜臣不死, 出氣奮擊。 賊遂大敗, 人皆謂死舜臣破生倭。

——宣祖實錄 宣祖31年12月27日

二十四日。賊悉船來戰於觀音浦。戰酣。行長乘船從外洋脫出。

都督督水兵。鏖殺泗川之賊(島津義弘)。賊圍李舜臣船累重。都督換乘我國船。犯圍直入救之。賊又圍都督船。

… …舜臣望見都督被圍。亦沖圍而進。合力血戰。

鄧子龍船火起。一軍避火驚擾。賊乘之殺子龍燒其船。

——《再造藩邦志》

由文中可以得知,不是陳璘被李舜臣救,而是陳璘救李舜臣。

至於李舜臣和鄧子龍的犧牲,我們可以說這場戰爭的勝負並沒有因為他們兩個的陣亡而改變,最後敗潰的還是日軍。

島津軍500餘艘戰船,最後逃走的不過五十艘(《宣廟中興志》),可謂十不存一。

此戰,誰勝誰敗,一目了然。

這樣蕩氣迴腸的戰鬥,這樣酣暢淋漓的勝利,才擔得上平倭詔中的那句話——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推薦閱讀:

日本盔甲上有沒有外來元素?
能介紹一下日本校服嗎?
膜拜學習「琅邪楊文理」的神論
如何理解「明治養士,大正養國,昭和養鬼,平成養豚」?
史前時代與神話構造:日本的上古時代第一章

TAG:万历朝鲜战争 | 明朝 | 日本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