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顏值最高的餐廳吃飯,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全球最佳設計餐廳 & 歐洲最佳設計餐廳:
The Jane · 比利時
美洲最佳設計餐廳:Hueso · 墨西哥亞洲最佳設計餐廳:RAW · 台北
RAW 不接受預訂,需要提前兩周在官網上搶座。比如今天是1號,RAW 就在零點放出本月15號的座位,和12306一樣,大家比手快。至於為什麼這麼紅,全因為他家主廚是江振誠。
江 振 誠
他的經歷已經被寫成書了,只能說是有天分有背景的人還比誰都努力——15歲在台北開始學廚,然後去歐洲遊學,在 Jacques & Laurent Pourcel 兄弟的米其林三星「感官花園」打工,25歲做到行政主廚,之後回到亞洲負責為「感官花園」主理三間分店(包括曼谷、東京,以及開在上海外灘18號的 SENS & BUND )。
2010年自立門戶,在新加坡開了自己的餐廳 Restaurant Andre,目前亞洲排名第五,被《紐約時報》列入「世界上最值得搭飛機前去的十大餐廳」。RAW 是江振誠的回台之作,總之這種從海外紅回來的「台灣之光」(請問台灣到底有幾道光?)都特別受到追捧。
到台北的那天剛好趕上島上有史以來最強的一場颱風,在酒店困了兩天,街上的大小店鋪也都暫停營業。我們也因此錯過了本來訂好的就餐日期,全靠台北 W 幫忙和餐廳聯繫改約。鑒於我們是當日臨時增加的客人,所以被排在6點的時段,到餐廳的時候,只有我們一桌,正好可以看看這間亞洲最佳設計餐廳的細節之處。
RAW 由新加坡 WEIJENBERG 建築公司設計,規避了工業風中國風性冷淡風,把木紋元素玩到極致。一座由南方松製成的懸浮木台是整個餐廳的視覺和功能中心,它構成了酒吧的座位、櫃檯,同時也是一個巨型的設計裝置。原木以外的元素都被弱化了,桌椅餐具也沒有出現任何直角,都是圓潤的曲線,是個氣氛輕鬆的 Bistronomy 小館。一張卡紙上沒有菜名,只寫應季食材的名字,每行構成一道菜。呼應「RAW」的主題——原生的食材與原創的食物。首先上來的是熱烘烘的法式鄉村麵包,搭配的是打發過的酸奶油,上面灑滿脆脆的蕎麥、海鹽、可可,非常好吃。
裸麥 · 肝醬 · 紅蔥
第一道是用手捏著吃的小食,抹了雞肝醬的薄脆小餅,上面撒了炸過的紅蔥,嚼著嘎嘣脆挺香的。
魚子醬 · 青豆 · 花生醬
台灣應季出產的青豆做成了柔滑清爽的冰淇淋,下面墊著一勺微熱的新鮮花生奶醬,搭配烤過的蘆筍和冰涼甘甜的魚子醬和海膽。食材之間的咸與甜調和得非常融洽,而且在一個盤子中呈現出不同溫度的口感。尤其青豆冰淇淋、魚子醬、海膽、花生醬同時入口,不需要用到牙齒,只用舌頭感知冷與熱、咸和甜,再將它們慢慢融合在一起,很成功的開胃菜。
豬耳朵 · 四季豆 · 青蒜
就是台式鹽酥雞的味道,不過雞肉被換成了更脆更香的豬耳朵,上面蓋滿微甜的洋蔥圈,配烤過的四季豆和一抹酸辣的醬汁,至於菜單里的青蒜,經過乾燥處理被磨成了提味的綠色粉末。啊,太好吃了,希望以後在路邊攤也吃得到鹽酥豬耳朵。
小卷 · 茄子 · 粉圓
江振誠在法國南部生活了5年,所以在他的兩間餐廳里都有一道菜向南法料理致敬。這道就是用台灣食材演繹的法式鄉村菜肴。
烤過的魷魚裡面填滿餡兒料,下面還藏著一顆顆台灣粉圓,口感很Q彈(陳漢典上身)。好玩但好吃度一般的一道菜,印象不是很深。青檸葉 · 蛤蜊 · 扇貝
擺盤挺美的扇貝刺身和蘿蔔,扇貝下面還蓋著蛤蜊肉(RAW 的擺盤思路就是用一種食材藏住另一種食材就對了)。
然後服務生來澆上一壺熱湯。湯頭清亮,味道很鮮,又是蘿蔔又是海鮮的,感覺在吃一碗高級關東煮。馬加魚 · 胡蘿蔔 · 糖熏醬
一道用來展現餐廳煙熏手法的技術流菜品,盤中包含三種不同的煙熏工藝——熏烤過的魚肉一面微焦,另一面還是半生;胡蘿蔔經過風乾被做成 COUS-COUS;中間那一灘醬汁,是用台灣南部的糖熏手法提煉出來的,看著清澈其實是微甜的滷味醬。本來我對煙熏系的菜肴就比較無感,這一整盤味道實在太齁了,還是喜歡清淡系的魚主菜。
牛 · 殼 · 松露
煎得很漂亮的幾塊牛肉,被蓋在穀物薄脆下,配有穀粒、蘑菇和松露。服務員說這道主菜的靈感來自燕麥早餐,但澆上去的不是牛奶而是高湯。
鳳 梨 酥
主菜部分結束後,送上了一杯熱茶,搭配的茶點很有趣,只有方糖那麼大的一口鳳梨酥。夾心是鳳梨冰淇淋,酥皮也是冰鎮過的,完全是鳳梨酥的味道,但是因為變成冰品而擁有全新的口感,為什麼在此之前沒有食品公司嘗試過做冰心鳳梨酥咧(一個商機)?
桑格利亞 · 青草茶 · 接骨木花
桑格利亞甜酒做成的 Sorber,裡面還加了跳跳糖模仿氣泡酒的口感,下面藏著些去核的荔枝和櫻桃。最有趣的是,台北夜市裡都喝得到的台灣青草茶,被做成一片透明的茶凍,覆蓋著所有食材。非常漂亮的一道甜點,吃起來也很有熱帶氣息,靈感應該是來自於雞尾酒,且真的有酒味。
Food + Wine + Service 大概是9000多台幣餐廳當晚也是滿座,吃完的時候已經有8點的客人到了,我們就被請到 Lounge 繼續喝酒。RAW 意義在於,這樣一間餐廳從後廚到前場,都是由台灣本土的年輕團隊運營的。在 RAW 之前沒有人嘗試這樣理解台灣本土的食材,在 RAW 之後台北開始出現越來越多實踐新派料理的廚師和餐廳(W Insider 特別推薦敦化南路附近一間叫做 MUME 的新餐廳,下次去試試吧),有點像 noma 帶動了整個北歐的新美食運動一樣。而且認真的說,RAW 的服務也是目前遇過最好的,充滿台灣特有的親和力,不高冷也不過分熱情,尤其每道菜做介紹的時候,真的會讓你感覺到他們為自己的餐廳和食物感到驕傲。離開的時候看到水泥牆面上的這段關於「Kitchen」的文字,來自江振誠的好友,澳洲名廚 George Calombaris,解釋了是什麼支撐他們在廚房裡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卻樂此不疲。文章授權來源:
公眾號 造洋飯書(WayneKitchen)
推薦閱讀:
※餓了么為什麼要自己做餐廳?發展前景如何?
※你在泰國會找高逼格餐廳嗎?這家餐廳叫院子,純英文菜單
※東京有哪些值得推薦的餐廳?
※我在潮汕一天吃八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