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道德經》(四)玄之又玄
讓我產生要談一下這個「玄之又玄」的問題,源於近來知乎玄學板塊頗為熱鬧,玄學板塊引來大批無神論者,打著破除封建迷信的旗號,黨同伐異,殊不知知乎上的玄學板塊的諸位也多為無神論,可謂是大水沖了龍王廟。只不過在科學和玄學之間,沒有一個很好的架構。所謂架構,就像現在談佛教,說佛教是宗教,大夥可能不願接受,假若說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不是燒香磕頭,是先哲對我們的教誨,大夥又豎起了大拇指。故而如是有高手能用科學的語言完全的闡釋清楚玄學,讓廣大不信玄學的諸位,能從「理」上去接納,產生一個橋樑作用,口號就叫做:玄學不是迷信,是科學。估計市場會更加寬廣。
玄學之所以不斷的向科學靠近,乃是由於當今時代,科學佔了主導地位,一如封建社會,言必稱子曰,文革時,言必稱毛主席曰。風俗雖易,內涵不變,想兜售點什麼東西,非得包上糖皮不可。然而談科學,究現象。談哲學,是談理論。當標準掌握在對方手中時,削足適履,無論怎樣,都不會很舒服。譬如當我們走進一間剛剛死過人的房間,心裡感覺到莫名的壓抑。設若用心理學解釋來講,是心理暗示,或心理作用,有其專門的名詞在,我是外行。再換個角度,如果說當我們進這間房間時,不知道裡面死過人,卻感到莫名的壓抑,又如何解釋。玄學最簡單的解釋為陰氣重,為什麼只有你有這種感覺?民間的說法,叫做「火焰低」,為什麼都是人,你的低別人的不低?恐怕又得繞回心理學。用科學的解釋或可為氣場,或可謂能量殘留。同一種現象,同一種感受,卻是不同的解釋。究竟哪種對?
我不禁想到列子在《列子·湯問》中有《兩小兒辯日》的故事,姑且不論是否在編排孔子,但其中透漏出的信息頗有意味。讓我們重溫一下。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個小孩的問題,之所以孔子不能決斷,不是科學技術不行,也不是角度的不同。這個道理只有一個,就是說不清。兩個小孩自己說的清,有理有據,恰恰是孔子跟兩個小孩說不清,孔子不說話還好,一說話更說不清,一說話就不是中庸。孔子的不能決恰恰是其智慧的體現,不論你是否認為自己或者真的掌握了真理,在說不清的情況下,非要去說,只能陷自己於麻煩的境地。
曾仕強教授講過一個「三季人」的故事,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來了一個客人問他:「你是誰啊?」他很自豪地說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就說:「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學生很高興地說:「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麼奇怪的問題吧?客人便問道:「一年到底有幾季?」 學生心想,這種問題還用問嗎?於是便回答道:「四季,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搖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兩個人便爭了起來,互不相讓,最後約定誰對就讓對方給自己磕三個頭。孔子的學生心想自己這次贏定了,於是準備帶客人去見老師孔子。正巧這時孔子從屋裡走出來,學生上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啊?」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說:「一年有三季。」這個學生快嚇昏了,可是他不敢馬上問。客人馬上說:「磕頭磕頭!」學生沒辦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個頭。
客人走了以後,學生迫不及待地問孔子:「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麼說三季呢?」孔子說:「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的嗎?他是螞蚱,螞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從來沒見過冬天,你講三季他會滿意,他講四季吵到晚上都講不通。你吃點虧,磕三個頭,無所謂。」
對比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為什麼孔子不能決,而被小孩笑話,此事確不好決斷。第二個故事並不難決,大夥都是四季人,偏偏來了個三季人,顯然真理掌握在我們四季人手裡,為何孔子還要弟子向三季人磕頭。原因很簡單,孔子跟兩個小孩說不清,跟三季人說不清,但跟學生說得清是跟學生有師徒情分,縱然開始學生不認可,也絕不會違背。這是中庸思想的體現。跟不講理的人不講理,跟講理的人講情。最玄的不在於此,最玄的乃是一年究竟是不是四季,我們又會不會是另一個品種的螞蚱。上一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就談到真理標準的問題,有個人先天以香為臭,以好為壞,大家看來是病,如果人人都是他,那麼反而以香為香,以臭為臭的為病了。孰健孰病?
我以為萬教歸一,大道至簡,殊途同歸,聖人們所感悟到的東西差不多,但講出來的卻不盡相同。玄是什麼?孔子知道說不清,故而拎出一個能說清楚的說,說是不說;老佛爺知道說不清,故而連說都不說,是為佛祖拈花迦葉微笑,不說是說。玄是大夥都曉得說不清,玄之又玄則是這說不清中拎出來一個點,讓眾人相信能說得清,是謂玄之又玄。
至若老子,用神奇去闡釋神奇,把說得清和說不清的摻在一起說,一會能說得清,一會又說不清,一會有為,一會無為,把人搞得頭暈腦脹,這即是「玄之又玄」,在玄之又玄中,又有「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其中之真,其中之信,全憑自己感悟。看到最後,做到最後,亦如老子所說「道法自然」,本來如此,如是而已。此即「得來萬法皆無用,原來結尾是開頭」。下一篇再講「道法自然」。
不用看了,只是留一方凈土,與汝。
推薦閱讀:
※怎麼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如何評價羅大倫講的《道德經》?
※《道德經》中「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是什麼意思?
※老子的《道德經》與牛頓經典力學是不是很像?
※《道德經》第三章中「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可否理解為愚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