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與性空
在佛教標準的解脫路線里,修行者首先要通過修習四念處來實證無我,從而完成佛教基礎世界觀的修證,為之後修證苦集滅道打下基礎。一個完成這個過程的修行者,必然斷掉了「我見」「疑見」「戒禁取見」,成就預流果。
所謂實證無我,就是證明沒有一個「我」的存在。在修行者尚未實證無我時,是有一個「我」的概念時時刻刻的存在著的,因此要通過觀察這個妄想出來的「我」,尋找這個「我」,直到最終發現並沒有一個「我」,從而粉碎掉這個「我」。
不過在大乘的體系中這個過程還額外有一個步驟,例如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最終不僅要實證無我,還要見性——即見不見而見的佛性;再比如唯識的末那識,乾脆認為存在一個無形的意根。總之一定要有一個背景作為意識的襯托,這個背景就是空性。
這個空性是個很狡猾的概念。一方面你絕對不能聲稱它存在,否則你就落入了「有我」的不入流境界中;另一方面你也絕對不能認為它不存在,否則你就是福德不夠,不能領悟這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精密奧義。然而它卻是看人下菜碟的,高僧大德怎麼說都對,外道小乘怎麼說都不對,哪怕是同樣的語言。
其實一切都是一場文字遊戲罷了。
所謂「性空」,就是「自性空」。首先要存在一個「我」,然後「我」有一個「自性」,這個自性是空。在這個過程中,自性的概念是存在的,而且是要依附在一個「我」的概念上。其實如果你有過編程的經驗,你就會明白一個變數不存在和一個變數存在但值為空的區別。
所以釋迦牟尼只說無我,不說性空。性的概念根本就沒有被聲明,不可能也沒必要被引用,更不可能基於這個自性來開發些什麼出來。說一句直白且殘酷的話,一切基於自性搞出來的概念、理論、體系、實踐,都是另一場我執的妄想盛宴,最終都要竹籃打水。
推薦閱讀:
※萬物皆有情那為什麼萬物又都空無自性?
※萌難道不是一種禪,總之,自己快樂還能導致別人快樂,不是一種快樂嗎?
※如何理解空不是無,空是一種存在?
※誰能解釋一下三輪體空的空與空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