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之所以艱難,是因為心智黑洞的存在,跳不出惡性循環
這篇文章太晦澀了,作者又新寫了一篇不晦澀的,大家去看那個吧。http://mp.weixin.qq.com/s/9kVzT8Qiv5Jg4qcA8Mlhnw
寫這篇文章是一系列十二篇文章中的一篇總結和乾貨,但是可能因為太干而看不懂,所以可以先看這系列裡的其它篇,都在公眾號
pongba_mindhacks 思維改變生活
里,
作者劉未鵬在知乎上也有賬號。
有心理問題的人,超級強烈推薦關注他,我自己苦鬥了六年的問題最後是使用他的方法治好的。
—————————————————————
所謂的心智黑洞是指:在有偏的心智模式指導下的行為,很多時候會把我們進一步限制在一個有偏的數據集中(這個數據集中的數據點就是指,你看到的的外界發生的一件事情或別人給你的一個反饋),而這個有偏的數據集,往往是進一步確信你已有的心智模式,而不是推翻它。這樣就好像永遠都跳不出自己原有的思維模式,彷彿進入了一個黑洞一樣。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小孩從小遭受各種惡劣對待,那他的心智模式中就包含「人性本惡」的判定,於是在與人相處時帶著這個判定去執行自己的行為,由於帶著對方是惡人的假設,從而會先期採取各種行為來為自己防禦,這些行為基本上都會使對方感到不舒服,從而又在這種心理下,給出了令你感到不舒服的反饋,這樣又反過來使你確信了自己在與人交往時預先判定的「人性本惡」的假設。所以說,有偏的行為會導致有偏的反饋。
再比如,你如果認為自己不擅長數學,那你自然不可能投入大量時間去學習數據,因為這在你看來一定是一件付出很多但收穫極小甚至更可能沒有收穫的事情,與是你便也不會去努力,從而你自然永遠也不可能獲取到那個推翻/顛覆你原有心智模式的數據點——我努力學習數學了結果學好了。
我們所共處的大環境是一樣的,但每個人身邊,卻有一個個不同的小環境。大環境跟你接觸的很少,但身邊的小環境,卻對你影響至深。人在一個環境中已相處了多年(3、5年以上)並且如果想繼續在這個環境好好地待下去的話,那麼必然被這個環境「訓練」出能在此環境下適應良好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如果你幼年或青少年時期,恰好不行落在一個比較惡劣的小環境中,當日後脫離了原生環境(惡劣的環境)進入了一個新環境(正常的環境)之後(比如說升學,進入社會、開始工作),之前適應良好的心智模式一下子悲劇地變成了適應不良的模式。而這還不是最為悲劇的,更為悲劇的是,由於心智黑洞的存在,意味著我們連「意識到我們的心智模式不適合這個新環境」的機會都沒有。而這個新環境,也可以繼續向下劃分為多個更小的小小環境,在這其中,肯定也會存在我們舊有的心智模式依然適應良好的小小環境(比如一間風氣整體上昂揚向上、努力工作的公司,仍然會不可避免地存在那麼幾個愛嚼碎嘴、愛嫉妒人的人),我們既有的思維模式,會在這個有偏的樣本空間中進一步被強化。
所以,人最需要有的,是能夠批判性地看待自我的舊觀點,能夠自我升級的心智模式,就好像我們電腦所使用的操作系統,它的版本號需要不斷的升級,也需要不斷地打補丁(SP),才能夠不斷適應人們日趨發展的新的工作和娛樂方式。我們的心智模式如果也能如此,那麼才不會永遠使用,在過去的某一年形成的、自認為是最好的心智模式,永遠停留在當時狀況的最優解上,導致心智的「鎖死」,不存在「改變」的土壤,那麼「改變」便也無從萌芽。
而改變的土壤,既是指 開放、探尋、試驗、學習的心態,其中「開放」最為重要。當然,在「開放」的過程中,極易導致人生觀混亂,這是另外一個大問題了,但其實簡單的說,你在小的時候,不也是面對花花世界,有許多迷惑嗎,你那時候不也適應過來了嘛。在這個過重中,最重要的是,對人人都奉為圭臬的道理,也要帶著批判性的思維來看,一個道理,講得有多不明覺厲,都不重要,一個行為模式,別人運用了能產生了多好的效果,都不不重要,你在聽到那些道理、看到那些行為的當時,他們都還不是道理,你在講它應用於自身實踐了並且證明了是對的之後,它才真正成為一個道理。多觀察你周圍的人運用了哪些處事方式、哪些說法方法取得了好的效果,迅速地在自己身上應用嘗試,再迅速地判定應該是 1改進、2收用、3拋棄 中的哪種,如此大量地、迅速地 嘗試、改進、迭代,是升級自己心智模式的良好方法。
本文 翻譯/演化/延伸 自 劉未鵬 的一篇微博,原文在此。
推薦閱讀:
※留學生申請心理學本科,浙大和北大哪個更好?
※怎樣克服選擇困難症?
※斯德格爾摩情節是種什麼感覺嗎?
※你在煩惱什麼?愛自己是一場修行。
※我跟女兒說:不要成為賤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