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書》讀書筆記

作為法家的代表作,商君書的價值一直被低估,因此特地將商君書再細讀一遍,筆記如下。

結論是要看商君書,先必須了解當時秦孝公面臨的局勢,當時孝公面臨的是被戰國諸雄排擠,而秦國的國力自穆公之後大大削弱,根本比不上楚魏,但是孝公心中也想像穆公一樣稱霸中原,至少要收回被魏國佔得河西地區,然後開始了求才令,衛國的商鞅便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來到秦國。

要先讀懂勒龐的《烏合之眾》,了解民眾愚蠢膚淺的本質!對於商君書的理解才能更深刻,因為自古至今,包括知乎上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屬於淺薄無知的暴民!

1.更法

這裡主要是秦孝公打算變法,然後保守派和改革派兩幫人開始撕,最後的結果是穆公支持變法。

商鞅的看法,愚民都是一群烏合之眾。

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

甘龍、杜摯抬出儒家的那套禮法,結果被商鞅噴了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治理國家的根本還是要隨機應變,而不拘泥於什麼聖賢之道!

2. 墾令

這篇核心是重農抑商抑讀書,雖然今天的看法商業的流通性作用遠大於農業,但是古代生產力不發達情況下,嚴重依賴於農業,故而商鞅提出重農思維,同樣商鞅也認為普通百姓讀書多了沒什麼用處。

提高酒肉價格,提高刑罰力度,限制農民遷徙,限制士大夫多嘴滑舌,這裡面主要是愚民和抑制商業的舉措,值得商榷。

3.農戰

核心:《詩》、《書》、禮、樂、善、修、仁、廉、辯、慧,以這十個字方針治國,敵人來了必然就是割地賠款,不來國家必然窮苦。故聖人明君者,非能盡其萬物也,知萬物之要也。故其治國也,察要而已矣。

4.去強

 國有禮、有樂、有《詩》、有《書》、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辯。國有十者,上無使戰,必削至亡;國無十者,上有使戰,必興至王。

要用奸民治理善民,善民不足以治國 。

重罰輕賞,則上愛民,民死上;重賞輕罰,則上不愛民,民不死上。--這一點認為是直接造成秦末帝國崩潰的根本原因,刑太重而賞賜不足以安民,在沒有處理好接班人問題的時候,矛盾必然爆發。

5.說民

過匿,則民勝法;罪誅,則法勝民。

民勇,則賞之以其所欲;民怯,則殺之以其所惡。

貴令貧者富、富者貧。貧者富,國強;富者貧,三官無虱。國久強而無虱者必王。

刑生力,力生強,強生威,威生德,德生於刑。故刑多,則賞重;賞少,則刑重。

官斷則不足,故曰:夜治者強。君斷則亂,故曰:宿治者削。故有道之國,治不聽君,民不從官。

這一段主要是如何激發民的血性,還有強調依法治的重要性。

6.算地

有地狹而民眾者,民勝其地;地廣而民少者,地勝其民。

飢而求食,勞而求佚,苦則索樂,辱則求榮,此民之情也。民之求利,失禮之法;求名,失性之常。奚以論其然也 。

故萬乘失數而不危、臣主失術而不亂者,未之有也。

故事《詩》、《書》談說之士,則民游而輕其君;

夫刑者,所以禁邪也;而賞者,所以助禁也

故刑戮者,所以止奸也;而官爵者,所以勸功也 。

這裡面主要是貶抑儒家思想,重視正確施行刑賞。

7. 開塞

民眾而無制,久而相出為道,則有亂。

世事變而行道異也。故曰:王道有繩。

聖人不法古,不脩今。

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偽。故效於古者,先德而治;效於今者,前刑而法

吾所謂利者,義之本也;而世所謂義者,暴之道也。

治國刑多而賞少,故王者刑九而賞一,削國賞九而刑一。

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於治,而治莫康於立君,立君之道莫廣於勝法,勝法之務莫急於去奸,去奸之本莫深於嚴刑。

這一段主要是說明古今民的風氣和個性有了較大變化,如何立足當前的條件,富國強兵,重視刑賞以及如何刑賞。

8.一言

 治國者貴民壹,民壹則朴,朴則農,農則易勤,勤則富。

能摶力而不能用者必亂,能殺力而不能摶者必亡。故明君知齊二者,其國強;不知齊二者,其國削。

夫民之不治者,君道卑也;法之不明者,君長亂也。故明君不道卑、不長亂也;秉權而立,垂法而治,以得奸於上,而官無不;賞罰斷,而器用有度。

因世而為之治,度俗而為之法。

這一段強調簡政,同時因地制宜地考察國情治理國家。

9.錯法

古之明君錯法而民無邪,舉事而材自練,賞行而兵強。

道明,則國日強;道幽,則國日削。故爵祿之所道,存亡之機也

人君有爵行而兵弱者,有祿行而國貧者,有法立而亂者。此三者,國之患也

臣忠、君明,治著而兵強矣。故凡明君之治也,任其力不任其德,是以不憂不勞,而功可立也。

重視法律和在法律基礎上的君臣一心。

10.戰法

故王者之政,使民怯於邑斗,而勇於寇戰。

王者之兵,勝而不驕,敗而不怨。勝而不驕者,術明也;敗而不怨者,知所失也。

講究的用兵之道,在如如何讓民勇於死在戰場上。

11.立本

 故曰:兵生於治而異,俗生於法而萬轉,過勢本於心而飾於備勢。三者有論。

故強可立也。是以強者必治,治者必強;富者必治,治者必富;強者必富,富者必強。故曰:治強之道三,論其本也。

這段強調打勝仗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法制和制度建設。

12. 兵守

 四戰之國貴守戰,負海之國貴攻戰。

慎使三軍無相過。此盛力之道。

這一段主要是根據秦國的四戰地形,講出要防守的技巧。

13.勒令

 靳令,則治不留;法平,則吏無奸。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害法。任功,則民少言;任善,則民多言。

  國貧而務戰,毒生於敵,無六虱,必強。國富而不戰,偷生於內,有六虱,必弱

國以功授官予爵,此謂以盛知謀,以盛勇戰。以盛知謀,以盛勇戰,其國必無敵。國以功授官予爵,則治省言寡,此謂以冶去治、以言去言。

守十者亂,守壹者治。漢已定矣,而好用六虱者亡。民澤畢農,則國富。六虱不用,則兵民畢競勸而樂為主用,其竟內之民爭以為榮,莫以為辱

 六虱:日禮、樂;日《詩》、《書》;曰修善,曰孝弟;曰誠信,曰貞廉;曰仁、義;曰非兵,曰羞戰。

國有十二者,上無使農戰,必貧至削。十二者成群,此謂君之治不勝其臣,官之治不勝其民,此謂六虱勝其政也。十二者成朴,必削。

重刑少賞,上愛民,民死賞。多賞輕刑,上不愛民,民不死賞。

這段是跟儒家完全對著干!

14.修權

 國之所以治者三:一日法,二日信,三日權。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權者,君之所獨制也,人主失守則危。

明主不蔽之謂明,不欺之謂察。故賞厚而信,刑重而必;不失疏遠,不違親近,故臣不蔽主,而下不欺上

世之為治者,多釋法而任私議,此國之所以亂也

故三王以義親,五霸以法正諸侯,皆非私天下之利也,為天下治天下。是故擅其名而有其功,天下樂其政,而莫之能傷也。今亂世之君、臣,區區然皆擅一國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國之所以危也。

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

蠹眾而木析,隙大而牆壞

本章算是全書寫得精華之章,對於國家君權和臣權以及法律有很清晰的認識。

15.徠民

兵法曰:「敵弱而兵強。」此言不失吾所以攻,而敵失其所守也。今三晉不勝秦,四世矣。自魏襄以來,野戰不勝,守城必拔,小大之戰,三晉之所亡於秦者,不可勝數也。若此而不服,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奪其民也。

 夫秦之所患者,興兵而伐,則國家貧;安居而農,則敵得休息。

 周軍之勝,華軍之勝,秦斬首而東之,東之無益亦明矣,而吏猶以為大功,為其損敵也,今以草茅之地徠三晉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損敵也與戰勝同實,而秦得之以為粟,此反行兩登之計也。

本章商鞅發現了農民和人口的力量,認為應該剝奪地方的人口來開墾秦國的荒地,同時用秦國士兵進攻,削弱敵方的力量。

本章主要是強調人口特別是耕農的作用。

16.刑約,傳丟了,御道也丟了

17.賞刑

 聖人之為國也,壹賞,壹刑,壹教。壹賞則兵無敵,壹刑則令行,壹教則下聽上。夫明賞不費,明刑不戮,明教不變,而民知於民務,國無異俗。

 明賞之猶至於無賞也,明刑之猶至於無刑也,明教之猶至於無教也

所謂壹賞者,利祿官爵摶出於兵,無有異施也。夫固知愚、貴賤、勇怯、賢不肖,皆盡其胸臆之知,竭其股肱之力,出死而為上用也;天下豪傑賢良從之如流水;是故兵無敵而今行於天下。

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

 所謂壹教者,博聞、辯慧,信廉、禮樂、修行、群黨、任譽、清濁,不可以富貴,不可以評刑,不可獨立私議以陳其上。堅者被,銳者挫。

聖人治國也,審壹而已矣。

這裡談了賞刑教的關係,而且強調自上而下統一的法令。

18.畫策

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以殺去殺,雖殺可也;以刑去刑,雖重刑可也。

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勝強敵者,必先勝其民者也。故勝民之本在制民,若治於金、陶於土也。本不堅,則民如飛鳥禽獸,其孰能制之?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

 不勝而王、不敗而亡者,自古及今未嘗有也,民勇者,戰勝;民不勇者,戰敗。能壹民於戰者,民勇;不能壹民於戰者,民不勇,

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則民用矣。凡戰者,民之所惡也。能使民樂戰者王。

國之亂也,非其法亂也,非法不用也。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這話對現代還是用

國或重治,或重亂。明主在上,所舉必賢,則法可在賢。法可在賢,則法在下,不肖不敢為非,是謂重治。不明主在上,所舉必不肖,國無明法,不肖者敢為非,是謂重亂。

恃天下者,天下去之;自恃者,得天下

故為必治之政,戰必勇之民,行必聽之令。是以兵出而無敵,令行而天下服從。

黃鵠之飛,一舉千里,有必飛之備也;

麗麗、巨巨,日走千里,有必走之勢也;虎、豹、熊、羆,鷙而無敵,有必勝之理也。

故曰:仁者能仁於人,而不能使人仁;義者能愛於人,而不能使人愛。是以知仁義之不足以治天下也

這段重點強調的是法制,同時吐槽儒家的人治思想

19. 境內

 爵自一級已下至小夫,命曰校、徒、操,出公;爵自二級已上至不更,命曰卒

其戰,百將、屯長不得,斬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論,百將、屯長賜爵一級。

爵自二級以上,有刑罪則貶。爵自一級以下,有刑罪則已

本章主要是講秦軍隊如何封賞,如何論功行賞和處罰。

20.弱民

 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朴則強,淫則弱。弱則軌,淫則越志。弱則有用,越志則強。故曰:以強去強者,弱;以弱去強者,強。

這裡面談到國家富裕和民富是相背離的關係。

 農、商、官三者,國之常食官也。農闢地,商致物,官法民。三官生虱六:曰「歲」,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者有朴,必削。農有餘食,則薄燕於歲;商有淫利有美好,傷器;官設而不用,志、行為卒。六虱成俗,兵必大敗。

 政作民之所惡,民弱;政作民之所樂,民強。民弱,國強;民強,國弱。

 明主之使其臣也,用必加於功,賞必盡其勞。人主使其民信此如日月,則無敵矣。

21.外內

民之外事,莫難於戰,故輕法不可以使之。奚謂輕法?其賞少而威薄、淫道不塞之謂也。奚謂淫道?為辯知者貴、遊宦者任、文學私名顯之謂也。

 故欲戰其民者,必以重法。賞則必多,威則必嚴,淫道必塞,為辯知者不貴,遊宦者不任,文學私名不顯。

故為國者,邊利盡歸於兵,市利盡歸於農。邊利歸於兵者強,市利歸於農者富。故出戰而強、入休而富者,王也。

本章講如何利用暴民

22.君臣

 處君位而令不行,則危;五官分而無常,則亂;法制設而私善行,則民不畏刑。君尊則令行,官修則有常事,法制明則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不從令,而求君之尊也,雖堯、舜之知,不能以治。

  明王之治天下也,緣法而治,按功而賞。凡民之所疾戰不避死者,以求爵祿也。明君之治國也,士有斬首、捕虜之功,必其爵足榮也,祿足食也;農不離廛者,足以養二親,治軍事。故軍士死節,而農民不偷也。

故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言中法,則辯之;行中法,則高之;事中法,則為之。故國治而地廣,兵強而主尊,此治之至也。人君者不可不察也。

本章主要還是談到君如何處理法制和儒家的那套東西。

23.禁使

人主之所以禁使者,賞罰也。賞隨功,罰隨罪

夫飛蓬遇飄風而行千里,乘風之勢也;探淵者知千仞之深,縣繩之數也。故托其勢者,雖遠必至;守其數者,雖深必得。

 賢者不能益,不肖者不能損。故遺賢去知,治之數也。

本章談到借勢,談到要上面的對下面的心裡有數。

24.慎法

凡世莫不以其所以亂者治,故小治而小亂,大治而大亂,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無不亂之國。

民倍主位而向私交,則君弱而臣強。

國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於此二者力本,而世主莫能致力者,何也?使民之所苦者無耕,危者無戰。二者,孝子難以為其親,忠臣難以為其君。

民少兵強。能行二者於境內,則霸王之道畢矣。

本章強調法制的重要性。

25.定分

 有敢剟定法令、損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

 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所以備民也。為治而去法令,猶欲無飢而去食也,欲無寒而去衣也,欲東而西行也,其不幾亦明矣

 夫微妙意志之言,上知之所難也。夫不待法令繩墨,而無不正者,千萬之一也。

本章主要是如何開始實施商鞅的這套體系。

綜上,可以看出商鞅書的這套邏輯明顯的傾向於進攻,可操作性強,遠勝於儒家的空洞說教。


推薦閱讀:

儒家、法家、道家對中國傳統人格的塑造各自體現在哪些方面?作為當代中國人,如何從自身觀察這種影響?
馬基雅維利主義和法家的區別在哪些方面?
道家、法家是一體的
為什麼法家會成為東方極權主義思想的源頭?

TAG:法家 | 法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