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獨流的背後是中國「毒瘤」
今天,天津這個沒有新聞的城市出了一條大新聞。
在天津市靜海區獨流鎮,媒體暗訪發現這裡聚集了四五十家造假窩點,他們假冒名牌,製造劣質調料,常年發往北京、上海、安徽等多個省區,每年產值以億元計,從而被稱為「北方調料造假中心」,長達十年竟然安然無恙。
巧合的是,今天,國家食葯監總局正好就2016年食品安全抽檢信息及2017年抽檢計劃舉行發布會。
國家食葯監總局副局長郭文奇在會上給了一組數據,2016年,食品總體抽檢合格率為96.8%,與2015年持平,比2014年高2.1%。他特別提到,從2014至2016年的抽檢情況看,調味品、飲料等9類的抽檢合格率逐年升高。
我一度期待有記者會就天津獨流制假問題提問或相關領導主動回應,但好像所有人都選擇了沉默。
儘管這一事件足夠令人震驚,但我發現社會反應似乎並未那麼強烈。對於食品安全問題,應該說,老百姓都是經過大風大浪的,好聽一點說是處變不驚,難聽一點就是,見多了也就麻木了。
還記得當年蘇丹紅鹹蛋事件時,輿論場中還群情激憤,再到後來人造雞蛋時,很多人就泰然自若了。前兩年,哪一種食品出現問題時,微信群里還經常有「以後千萬別吃xx了」的警示,現在也沒動靜了。
因為,總不能餓死吧!
代之而起的是各種調侃的段子,譬如,早上起床,吃兩根地溝油油條,切個蘇丹紅鹹蛋,沖杯三聚氰氨奶。中午,瘦肉精豬肉炒農藥韭菜,再來一份人造雞蛋鹵注膠牛肉,加一碗石蠟翻新陳米飯。下班,買條避孕藥魚,尿素豆芽,膨大西紅柿,石膏豆腐,開瓶甲醇勾兌酒。晚上,鑽進黑心棉被窩……
這可能有些誇張了,但這種情緒背後折射了社會公眾對於食品安全問題的憂患和無奈。很多時候,它就像根植於人身體中的一個毒瘤,我們恨得牙痒痒,但就是拿它沒辦法。從某種意義上,「繁榮」十年的天津獨流造假事實是中國食品安全尤其是基層食品安全問題的縮影,它同時告訴我們剷除這個「毒瘤」是多麼複雜與艱難。
如果從歷史縱向觀察,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是一直在進步的,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食品抽檢合格率才剛突破80%,到本世紀初就超過了90%,目前已達到96.8%。
但猶如環境污染治理一樣,對於食品安全的監管,無論是政府的監管力度還是社會的道德水準、自律意識,都未跟上經濟發展的水平,距離社會的期待亦有差距。
細究起來,其實都是老問題,譬如,執法力量的不足、專業性不夠、部門機構重疊等不一而足。
有對比才會發現差距,以大陸地區和香港特區的樣品抽檢為例,2016年,我們抽檢的食品樣品為25.7萬批次。香港是多少呢?我只查到2014年的數據,當年,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共在市場買樣抽檢了6.5 萬批食品樣本。以大陸地區人口和香港人口計算對比,可以發現這背後的巨大落差。
我們難道不能多抽檢一些樣品,提高食品風險評估的水平嗎?答案是,很難!因為這需要充足並且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以及龐大的物力、財力支撐。仍以香港為例,負責香港食品安全的食物環境衛生署編製超過11000 人,是香港特區僅次於警察部門的第二大行政部門。而廣東全省食品藥品監管系統核定在編人員剛超過12000名。這就是硬實力配置上的差距!
又如執法專業性問題,我們長期以來多是採用「行政執法」與「專業檢驗」相分離的格局,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履行日常監管職責對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抽樣檢驗,專業性的檢驗、檢測往往由食品檢驗機構承擔,而這些檢驗機構隸屬不同、檢驗領域和檢驗能力參差不齊,這導致了食品安全監管執法機構自身的檢驗能力薄弱、專業性不強的隱患。而且,行政級別越低,這一問題就越嚴重,棘手的是,食品問題多爆發於基層。
還有,在食品監管領域,權力集中與統一是普遍的趨勢,之前我國經過機構合併、調整等方式,逐步轉型,包括成立新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但食品檢測機構重複設置,權力分散的問題猶在。衛生、質監、食品藥品監管、農業等部門分別設有檢測機構,不僅導致重複投入、資源浪費,而且檢測信息和資源分割,檢驗信息不能共享,檢測結果相互不能互認。
這就是現實。
查看更多文章 可以關注個人微信公號 望海樓紀事
推薦閱讀:
※長期吃水果對身體有害嗎?
※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哪些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都是因為什麼原因引起的?
※莫斯利安為什麼能不冷藏?
※美食大集結 紅豆還可以這樣吃......
※自己學做飯會不會把自己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