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日本字的「土字漢化」現象
之前的知乎專欄《韓語、越南語沒建立訓讀體系的根本原因》講了古代朝鮮和越南為何沒能建立穩固的訓讀體系。本篇試講一下跟訓讀相反的一個現象,叫做「土字漢化」(或者叫「音讀化」)現象。
以日本字「働」為例,這個字來自訓讀hataraku,意思是工作、勞動。這個字後來被抽象出來,與其他字組成了「稼働,共働、協働、実働、労働」等詞,並參照「動」字取了音讀dō。
這個取音的過程接近大家討論的日本的國字如何用漢語發音? - 語言 - 知乎 這個話題,日本人在近代以前就已經做了其中一部分工作了。
這種現象在日本字里是零星的個例,但在朝鮮字里簡直就泛濫了。甚至可以說,由於朝鮮的訓讀體系弱勢、不穩固,大部分朝鮮字僅僅以漢化的音讀傳世,土語來源早已被遺忘。
以「侤」字為例,這個字意思是「供詞」,朝鮮人用他組成了「侤限」「納侤」等詞,但現在除了知道這個字在詞里的音讀是 go 以外,原先土語是什麼已經不知道。因為使用這些字的環境都是漢語文言,諺文體又不用訓讀,所以字形跟土語的關聯後來就被遺忘了。另一方面,漢化音讀的流行確實也會反噬土語辭彙,很多辭彙可能因此而被取代。
同樣的情況還有大量金字旁、木字旁、魚字旁等偏旁的土字,這些字知道音讀,但意思已經不太確切,土語來源更是無從談起。
現在韓國漢字在漢字字典和輸入法里,都會有形式上的音訓,但由於他們歷史上並不真的用這些字表達口語來輸出,所以所謂的「訓」只是很低階的「解釋」,跟日本那種實用的字音連結完全不是一回事。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部分的朝鮮土字,因為不是常用字,更加弱勢,字音連結最終被遺忘。如今查詢很多土字,字典也只能告訴你是「樹名」「魚名」等等。
這個可以說是朝鮮社會訓讀沒市場的明確反映,要不然諺文15世紀就發明了,土字有很多機會被拼音記錄下來。字音連結被遺忘,說明兩個階層割裂的很厲害,造土字的人是用漢語文言來書寫的人,他們造字是因為中土雅言缺乏某個概念,不得不造,而不是造來流暢記錄本土語言。
朝鮮字的土字漢化,有一些很奇葩的例子,比如「畓」。這個字土語來源倒是很明確的,就是來自表示水田的「non」,但是朝鮮人後來把這個字抽象出來組詞的時候,比如 田畓??,安全畓???,排水畓???,畓農??,私畓??,全部讀成dap。我推測這個讀音來自字形相似的「沓」。這種奇葩的法則,我本來以為只有中國人碰上「峠」字這種罕見情況才會出現,沒想到朝鮮精英是很認真的在執行。
越南不存在這種「土字漢化」的現象,因為他們的詞根是跟漢語一樣的單音節,構詞上兼容性比較高。在Swadesh詞表的核心名詞里,越南語100%是單音節詞根,韓語有56%,日語有17%。日本由於流行訓讀,所以人們普遍習慣一個漢字對應多個音節,而朝鮮精英由於自己就把朝鮮語當成了一種華夏土語,最後造成朝鮮字的大規模「土字漢化」,跟百姓、跟口語全面脫節。
根據昨天的新聞 韓國小學高年級教材從2019年起將標註漢字 - 中國日報網 ,韓國五、六年級的小學生將在2019年開始學習漢字,小學的2年學習300字。
推薦閱讀:
※有沒有哪種語言只要稍微改動一下寫法就能讓翻譯引擎無法識別但是掌握該門語言的人閱讀起來還是沒有太多障礙?
※三毛:世人只看到她的浪漫,卻不懂她的掙扎,她真的儘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