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成功,不足以成為你的最終目標。

成功,不足以成為你的最終目標。

今年暑假7月21號,我熬到半夜等到了五月天的新專輯《自傳》。當聽到《成名在望》這首歌的時候,一邊看歌詞一邊不禁替五月天擔心。他們在這首歌中毫不掩飾自己想要成名的願望,或者說是野心,這樣的直白在現在情懷當道的社會似乎容易遭到功利化的批評。但是翻到歌曲介紹的時候,突然就釋然了。

「成名在望。「名氣」不是最後目的,「音樂」才是不變的想望。 假設「名氣」是一道牆,牆的兩邊是截然不同的風景、相同的是赤手空拳的勇氣。對音樂近乎愚蠢的信仰,是曼陀羅花綻放迷幻不知痛的香氣,麻醉暗箭的傷、緩和跌到谷底的痛;黑暗可以沒有盡頭,只有音樂是那其中幽微確實的光。」

看到這個我不禁想到了網上風靡的「馬雲語錄」。這也算是雞湯界的一股清流,不知道是不是有如所謂的「哈佛名言」一樣是被偽造出來的。但無論如何,其中有一句話真真切切刺痛了我——「在你成功之前,沒人會理解你。」我覺得馬雲說這句話也是有他自己的體會的。據說馬雲曾經到肯德基去應聘,馬雲給大老闆們講電子商務,結果大老闆們得出一個結果說這人是個騙子。馬雲的「伯樂」孫正義也有類似的遭遇,在公司創辦的第一天晚上孫正義站在一個啤酒箱子上向身旁僅有的幾個員工許下豪言,結果硬生生又把兩個人嚇跑了。

可是現在馬雲說一句話很多人立即將它奉為圭臬,甚至一名普通人假託馬雲之名在網上發一篇「馬雲語錄」都能博得許多人查看。塔勒布在《黑天鵝》裡面提到了「優勢積累效應」名氣的作用,他寫道「把那些專家的論文去掉作者名字之後發給報社,看看有多少文章會被退回,又會有多少文章在署名後再次提交會被順利接受。」

成功是必要的嗎?我覺得這要涉及到對成功的理解。歷史上有少數的人做到了「自在的成功」,我至今不能理解陶淵明天天喝酒,他的老婆孩子都吃不上飯了陶淵明還要堅持把所有的田都種上釀酒用的秫稻而不種糧食的行為(《陶淵明傳》及《宋書·隱逸傳》有記述,「公田悉令吏種秫,吾常得醉於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秔,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秔。」),還因為一件穿衣服的小事辭官(不為五斗米折腰)。有一次我們語文試卷上文言文說的是清代李漁愛花如命,他家貧困潦倒,家人請他剋制重金買花的慾望,他說:「汝欲奪吾命乎?寧短一歲之壽,勿減一歲之花。(難道你們是要奪去我性命么?我寧可少掉一年的壽命,也不想一個季節沒有花的陪伴。)」,這和陶先生強行種秫倒很相似了。當時我們老師講評試卷的時候說要這種人幹什麼啊,自己的家人都不顧了。

這的確都不是外人能理解的「自在的成功」,即他自己感到了自在的滿足,而特殊在恰巧他自己的滿足點還跟別人不一樣。當然了,也有很多「自在的成功者」直接不為人所知,而剛才所提到的那幾位不過是由「自在的成功」引到了「外在的成功」。而所謂「外在的成功」,其實就是許多人都做到的「別人眼裡的成功」。理想主義者把這種成功貶為「世俗的成功」,但是如果想要「達則兼濟天下」,就必須要做到「外在的成功」,否則沒人稀罕你,你就是有在多的金玉良言也是孤芳自賞。

有句話叫「為官行善易,行惡易」。這就是說有了權力以後一呼百應,你想要做善事很簡單,輕輕鬆鬆做大善事,要是想造孽也是造大孽。並接受中的權力造大孽者,我認為其實是他們把成功當作了人生的終極目標而不是實現理想的途徑。最近我國打下了許多「大老虎」,咱們老百姓們自然都拍手稱快。十一假期的時候在特別節目「永遠在路上」裡面許多貪官紛紛表示深刻悔過深刻反省。其實我想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這些如今身陷囹圄的前高幹估計想當年也是一名好官,只不過在追逐夢想的路上他們逐漸迷失了,引領他們的不再是為全人類而奮鬥的夢想,而成了單純的富貴榮華,這就是陷入歧路的根源。

讓夢想為你領航,你永遠不會走上不擇手段的邪道,因為你知道這條路確實會通向成功,但不是通往你的夢想的正道。這時你就會把成功是為自己理想的一個途徑,成功以後就可以更好的幫助別人,實現心中美好的嚮往。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剝去對成功的「執著心」,轉而用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成功,這應該成為正常的普遍的對待成功的態度。

一定要清楚,在你的理想面前,成功是渺小的。你不值得為了「成功」而拋棄自己的理想。畢竟,人生只有一次,與其掙扎一生,不如活出自己的滋味。當然了,如同古語所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如果能夠不忘初心,憑藉外在的成功實現自己的畢生理想,又不忘體驗一把自在的成功,那這一輩子真是沒白過,挺值。

苗興仁 2016 12 31

說明:《陶淵明傳》與《宋書·隱逸傳》記載的略有出入,詳見 「陶淵明是超級大酒鬼:種250畝高粱只為釀酒_儒佛道頻道_騰訊網」


推薦閱讀:

驅使大家起床的動力是什麼?
人生哲學:為什麼聰明的人不一定能成功?
才華平庸的人怎樣成功?
二十幾歲感覺自己普通的像路人甲,現在的你是因為什麼機遇或者努力變成今天的自己?
自學成才的牛人有哪些?他們的經歷是怎樣的?

TAG: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