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礎學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一)

如果你是一名模式識別專業的研究生,又或者你是機器學習愛好者,SVM是一個你避不開的問題。如果你只是有一堆數據需要SVM幫你處理一下,那麼無論是Matlab的SVM工具箱,LIBSVM還是python框架下的SciKit Learn都可以提供方便快捷的解決方案。但如果你要追求的不僅僅是會用,還希望挑戰一下「理解」這個層次,那麼你就需要面對一大堆你可能從來沒聽過的名詞,比如:非線性約束條件下的最優化、KKT條件、拉格朗日對偶、最大間隔、最優下界、核函數等等。這些名詞往往會跟隨一大堆天書一般的公式。如果你稍微有一點數學基礎,那麼單個公式你可能看得明白,但是怎麼從一個公式跳到另一個公式就讓人十分費解了,而最讓人糊塗的其實並不是公式推導,而是如果把這些公式和你腦子裡空間構想聯繫起來。

我本人就是上述問題的受害者之一。我翻閱了很多關於SVM的書籍和資料,但沒有找到一份材料能夠在公式推導、理論介紹,系統分析、變數說明、代數和幾何意義的解釋等方面完整地對SVM加以分析和說明的。換言之,對於普通的一年級非數學專業的研究生而言,要想看懂SVM需要搜集很多資料,然後對照閱讀和深入思考,才可能比較透徹地理解SVM演算法。由於我本人也在東北大學教授面向一年級碩士研究生的《模式識別技術與應用》課程,因此希望能總結出一份相對完整、簡單和透徹的關於SVM演算法的介紹文字,以便學生能夠快速準確地理解SVM演算法。

以下我會分為四個步驟對最基礎的線性SVM問題加以介紹,分別是1)問題原型,2)數學模型,3)最優化求解,4)幾何解釋。我儘可能用最簡單的語言和最基本的數學知識對上述問題進行介紹,希望能對困惑於SVM演算法的學生有所幫助。

由於個人時間有限,只能找空閑的時間更新,速度會比較慢,請大家諒解。

一、SVM演算法要解決什麼問題

SVM的全稱是Support Vector Machine,即支持向量機,主要用於解決模式識別領域中的數據分類問題,屬於有監督學習演算法的一種。SVM要解決的問題可以用一個經典的二分類問題加以描述。如圖1所示,紅色和藍色的二維數據點顯然是可以被一條直線分開的,在模式識別領域稱為線性可分問題。然而將兩類數據點分開的直線顯然不止一條。圖1(b)和(c)分別給出了A、B兩種不同的分類方案,其中黑色實線為分界線,術語稱為「決策面」。每個決策面對應了一個線性分類器。雖然在目前的數據上看,這兩個分類器的分類結果是一樣的,但如果考慮潛在的其他數據,則兩者的分類性能是有差別的。

圖1 二分類問題描述

SVM演算法認為圖1中的分類器A在性能上優於分類器B,其依據是A的分類間隔比B要大。這裡涉及到第一個SVM獨有的概念「分類間隔」。在保證決策面方向不變且不會出現錯分樣本的情況下移動決策面,會在原來的決策面兩側找到兩個極限位置(越過該位置就會產生錯分現象),如虛線所示。虛線的位置由決策面的方向和距離原決策面最近的幾個樣本的位置決定。而這兩條平行虛線正中間的分界線就是在保持當前決策面方向不變的前提下的最優決策面。兩條虛線之間的垂直距離就是這個最優決策面對應的分類間隔。顯然每一個可能把數據集正確分開的方向都有一個最優決策面(有些方向無論如何移動決策面的位置也不可能將兩類樣本完全分開),而不同方向的最優決策面的分類間隔通常是不同的,那個具有「最大間隔」的決策面就是SVM要尋找的最優解。而這個真正的最優解對應的兩側虛線所穿過的樣本點,就是SVM中的支持樣本點,稱為「支持向量」。對於圖1中的數據,A決策面就是SVM尋找的最優解,而相應的三個位於虛線上的樣本點在坐標系中對應的向量就叫做支持向量。

從表面上看,我們優化的對象似乎是這個決策面的方向和位置。但實際上最優決策面的方向和位置完全取決於選擇哪些樣本作為支持向量。而在經過漫長的公式推導後,你最終會發現,其實與線性決策面的方向和位置直接相關的參數都會被約減掉,最終結果只取決於樣本點的選擇結果。

到這裡,我們明確了SVM演算法要解決的是一個最優分類器的設計問題。既然叫作最優分類器,其本質必然是個最優化問題。所以,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就是如何把SVM變成用數學語言描述的最優化問題模型,這就是我們在第二部分要講的「線性SVM演算法的數學建模」。

*關於「決策面」,為什麼叫決策面,而不是決策線?好吧,在圖1里,樣本是二維空間中的點,也就是數據的維度是2,因此1維的直線可以分開它們。但是在更加一般的情況下,樣本點的維度是n,則將它們分開的決策面的維度就是n-1維的超平面(可以想像一下3維空間中的點集被平面分開),所以叫「決策面」更加具有普適性,或者你可以認為直線是決策面的一個特例。

二、線性SVM演算法的數學建模

一個最優化問題通常有兩個最基本的因素:1)目標函數,也就是你希望什麼東西的什麼指標達到最好;2)優化對象,你期望通過改變哪些因素來使你的目標函數達到最優。在線性SVM演算法中,目標函數顯然就是那個「分類間隔」,而優化對象則是決策面。所以要對SVM問題進行數學建模,首先要對上述兩個對象(「分類間隔」和「決策面」)進行數學描述。按照一般的思維習慣,我們先描述決策面。

2.1 決策面方程

請注意,以下的描述對於線性代數及格的同學可能顯得比較啰嗦,但請你們照顧一下用高數課治療失眠的同學們。

請你暫時不要糾結於n維空間中的n-1維超平面這種超出正常人想像力的情景。我們就老老實實地看看二維空間中的一根直線,我們從初中就開始學習的直線方程形式很簡單。

y=ax+b (2.1)

現在我們做個小小的改變,讓原來的x軸變成x_1軸,y變成x_2軸,於是公式(2.1)中的直線方程會變成下面的樣子

x_2=ax_1+b (2.2)

ax_1+(-1)x_2+b=0 (2.3)

公式(2.3)的向量形式可以寫成

[a,-1]left[ egin{array}{c}x_1\x_2end{array} 
ight] +b=0 (2.4)

考慮到我們在等式兩邊乘上任何實數都不會改變等式的成立,所以我們可以寫出一個更加一般的向量表達形式:

oldsymbol{omega}^Toldsymbol{x}+gamma=0 (2.5)

看到變數oldsymbol{omega},oldsymbol{x}略顯粗壯的身體了嗎?他們是黑體,表示變數是個向量,oldsymbol{omega}=[omega_1,omega_2]^Toldsymbol{x}=[x_1,x_2]^T。一般我們提到向量的時候,都默認他們是個列向量,所以我在方括弧[ ]後面加上了上標T,表示轉置(我知道我真的很啰嗦,但是關於「零基礎」三個字,我是認真的。),它可以幫忙把行向量豎過來變成列向量,所以在公式(2.5)裡面oldsymbol{omega}後面的轉置符號T,會把列向量又轉回到行向量。這樣一個行向量oldsymbol{omega}^T和一個列向量oldsymbol{x}就可快快樂樂的按照矩陣乘法的方式結合,變成一個標量,然後好跟後面的標量gamma相加後相互抵消變成0。

就著公式(2.5),我們再稍稍嘗試深入一點。那就是探尋一下向量oldsymbol{omega}=[omega_1,omega_2]^T和標量gamma的幾何意義是什麼。讓我們回到公式(2.4),對比公式(2.5),可以發現此時的oldsymbol{omega}=[a,-1]^T。然後再去看公式(2.2),還記得那條我們熟悉的直線方程中的a的幾何意義嗎?對的,那是直線的斜率。如果我們構造一個向量oldsymbol{phi} = [1,a]^T,它應該跟我們的公式(2.2)描述的直線平行。然後我們求一下兩個向量的點積oldsymbol{omega}^Toldsymbol{phi},你會驚喜地發現結果是0。我們管這種現象叫作「兩個向量相互正交」。通俗點說就是兩個向量相互垂直。當然,你也可以在草稿紙上自己畫出這兩個向量,比如讓a=sqrt{3},你會發現oldsymbol{phi} = [1,a]^T在第一象限,與橫軸夾角為60°,而oldsymbol{omega}=[a,-1]^T在第四象限與橫軸夾角為30°,所以很顯然他們兩者的夾角為90°。

你現在是不是已經忘了我們討論正交或者垂直的目的是什麼了?那麼請把你的思維從坐標繫上抽出來,回到決策面方程上來。我是想告訴你向量oldsymbol{omega}=[omega_1,omega_2]^T跟直線oldsymbol{omega}^Toldsymbol{x}+gamma=0 是相互垂直的,也就是說oldsymbol{omega}=[omega_1,omega_2]^T控制了直線的方向。另外,還記得小時候我們學過的那個叫做截距的名詞嗎?對了,gamma就是截距,它控制了直線的位置。

然後,在本小節的末尾,我冒昧地提示一下,在n維空間中n-1維的超平面的方程形式也是公式(2.5)的樣子,只不過向量oldsymbol{omega},oldsymbol{x}的維度從原來的2維變成了n維。如果你還是想不出來超平面的樣子,也很正常。那麼就請你始終記住平面上它們的樣子也足夠了。

到這裡,我們花了很多篇幅描述一個很簡單的超平面方程(其實只是個直線方程),這裡真正有價值的是這個控制方向的參數oldsymbol{omega}。接下來,你會有很長一段時間要思考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對於SVM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2 分類「間隔」的計算模型

我們在第一章里介紹過分類間隔的定義及其直觀的幾何意義。間隔的大小實際上就是支持向量對應的樣本點到決策面的距離的二倍,如圖2所示。

圖2 分類間隔計算

所以分類間隔計算似乎相當簡單,無非就是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如果你想要回憶高中老師在黑板上推導的過程,可以隨便在百度文庫里搜索關鍵詞「點到直線距離推導公式」,你會得到至少6、7種推導方法。但這裡,請原諒我給出一個簡單的公式如下:

d = frac{|oldsymbol{omega}^Toldsymbol{x}+gamma|}{||oldsymbol{omega}||} (2.6)

這裡||oldsymbol{omega}||是向量oldsymbol{omega}的模,表示在空間中向量的長度,oldsymbol{x}=[x_1,x_2]^T就是支持向量樣本點的坐標。oldsymbol{omega}, gamma就是決策面方程的參數。而追求W的最大化也就是尋找d的最大化。看起來我們已經找到了目標函數的數學形式。

但問題當然不會這麼簡單,我們還需要面對一連串令人頭疼的麻煩。

2.3 約束條件

接著2.2節的結尾,我們討論一下究竟還有哪些麻煩沒有解決:

1)並不是所有的方向都存在能夠實現100%正確分類的決策面,我們如何判斷一條直線是否能夠將所有的樣本點都正確分類?

2)即便找到了正確的決策面方向,還要注意決策面的位置應該在間隔區域的中軸線上,所以用來確定決策面位置的截距gamma 也不能自由的優化,而是受到決策面方向和樣本點分布的約束。

3)即便取到了合適的方向和截距,公式(2.6)裡面的oldsymbol{x}不是隨隨便便的一個樣本點,而是支持向量對應的樣本點。對於一個給定的決策面,我們該如何找到對應的支持向量?

以上三條麻煩的本質是「約束條件」,也就是說我們要優化的變數的取值範圍受到了限制和約束。事實上約束條件一直是最優化問題里最讓人頭疼的東西。但既然我們已經論證了這些約束條件確實存在,就不得不用數學語言對他們進行描述。儘管上面看起來是3條約束,但SVM演算法通過一些巧妙的小技巧,將這三條約束條件融合在了一個不等式裡面。

我們首先考慮一個決策面是否能夠將所有的樣本都正確分類的約束。圖2中的樣本點分成兩類(紅色和藍色),我們為每個樣本點oldsymbol{x}_i加上一個類別標籤y_i

y_i = left{egin{array}{ll}+1 & 	extrm{for blue points}\-1 & 	extrm{for red points}end{array}
ight. (2.7)

如果我們的決策面方程能夠完全正確地對圖2中的樣本點進行分類,就會滿足下面的公式

left{egin{array}{ll} oldsymbol{omega}^Toldsymbol{x}_i+gamma>0 & 	extrm{for~~} y_i=1\oldsymbol{omega}^Toldsymbol{x}_i+gamma<0 & 	extrm{for~~} y_i=-1end{array}
ight. (2.8)

如果我們要求再高一點,假設決策面正好處於間隔區域的中軸線上,並且相應的支持向量對應的樣本點到決策面的距離為d,那麼公式(2.8)就可以進一步寫成:

left{egin{array}{ll} (oldsymbol{omega}^Toldsymbol{x}_i+gamma)/||oldsymbol{omega}||geq d & forall~ y_i=1\(oldsymbol{omega}^Toldsymbol{x}_i+gamma)/||oldsymbol{omega}||leq -d & forall~y_i=-1end{array}
ight. (2.9)

符號forall是「對於所有滿足條件的」 的縮寫。我們對公式(2.9)中的兩個不等式的左右兩邊除上d,就可得到:

left{egin{array}{ll} oldsymbol{omega}_d^Toldsymbol{x}_i+gamma_dgeq 1 & 	extrm{for~~} y_i=1\oldsymbol{omega}_d^Toldsymbol{x}_i+gamma_dleq -1 & 	extrm{for~~} y_i=-1end{array}
ight. (2.10)

其中

oldsymbol{omega}_d = frac{oldsymbol{omega}}{||oldsymbol{omega}||d},~~ gamma_d = frac{gamma}{||oldsymbol{omega}||d}

oldsymbol{omega}_dgamma_d就當成一條直線的方向矢量和截距。你會發現事情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因為直線oldsymbol{omega}_d^Toldsymbol{x}+gamma_d=0和直線oldsymbol{omega}^Toldsymbol{x}+gamma=0其實是一條直線。現在,現在讓我忘記原來的直線方程參數oldsymbol{omega}gamma,我們可以把參數 oldsymbol{omega}_dgamma_d重新起個名字,就叫它們oldsymbol{omega}gamma。我們可以直接說:「對於存在分類間隔的兩類樣本點,我們一定可以找到一些決策面,使其對於所有的樣本點均滿足下面的條件:」

left{egin{array}{ll} oldsymbol{omega}^Toldsymbol{x}_i+gammageq 1 & 	extrm{for~~} y_i=1\oldsymbol{omega}^Toldsymbol{x}_i+gammaleq -1 & 	extrm{for~~} y_i=-1end{array}
ight. (2.11)

公式(2.11)可以認為是SVM優化問題的約束條件的基本描述。

2.4 線性SVM優化問題基本描述

公式(2.11)裡面oldsymbol{omega}^Toldsymbol{x}_i+gamma= 1~~	extrm{or}~~-1的情況什麼時候會發生呢,參考一下公式(2.9)就會知道,只有當oldsymbol{x}_i是決策面oldsymbol{omega}^Toldsymbol{x}+gamma=0所對應的支持向量樣本點時,等於1或-1的情況才會出現。這一點給了我們另一個簡化目標函數的啟發。回頭看看公式(2.6),你會發現等式右邊分子部分的絕對值符號內部的表達式正好跟公式(2.11)中不等式左邊的表達式完全一致,無論原來這些表達式是1或者-1,其絕對值都是1。所以對於這些支持向量樣本點有:

d = frac{|oldsymbol{omega}^Toldsymbol{x}_i+gamma|}{||oldsymbol{omega}||}=frac{1}{||oldsymbol{omega}||},~~	extrm{if} ~oldsymbol{x}_i 	extrm {is a support vector} (2.12)

公式(2.12)的幾何意義就是,支持向量樣本點到決策面方程的距離就是1/||oldsymbol{omega}||。我們原來的任務是找到一組參數oldsymbol{omega},~gamma使得分類間隔W=2d最大化,根據公式(2.12)就可以轉變為||oldsymbol{omega}||的最小化問題,也等效於frac{1}{2}||oldsymbol{omega}||^2的最小化問題。我們之所以要在||oldsymbol{omega}||上加上平方和1/2的係數,是為了以後進行最優化的過程中對目標函數求導時比較方便,但這絕不影響最優化問題最後的解。

另外我們還可以嘗試將公式(2.11)給出的約束條件進一步在形式上精練,把類別標籤y_i和兩個不等式左邊相乘,形成統一的表述:

y_i(oldsymbol{omega}^Toldsymbol{x}_i+gamma)geq 1~forall oldsymbol{x}_i (2.13)

好了,到這裡我們可以給出線性SVM最優化問題的數學描述了:

egin{array}{l} min_{oldsymbol{omega},gamma}frac{1}{2}||oldsymbol{omega}||^2\ ~\ 	extrm{s. t.}~ ~y_i(oldsymbol{omega}^Toldsymbol{x}_i+gamma)geq 1,~~i = 1,2,...,m end{array} (2.14)

這裡m是樣本點的總個數,縮寫s. t. 表示「Subject to」,是「服從某某條件」的意思。公式(2.14)描述的是一個典型的不等式約束條件下的二次型函數優化問題,同時也是支持向量機的基本數學模型。(此時此刻,你也許會回頭看2.3節我們提出的三個約束問題,思考它們在公式2.14的約束條件中是否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但我不建議你現在就這麼做,因為2.14採用了一種比較含蓄的方式表示這些約束條件,所以你即便現在不理解也沒關係,後面隨著推導的深入,這些問題會一點點露出真容。

接下來,我們將在第三章討論大多數同學比較陌生的問題:如何利用最優化技術求解公式(2.14)描述的問題。哪些令人望而生畏的術語,凸二次優化、拉格朗日對偶、KKT條件、鞍點等等,大多出現在這個部分。全面理解和熟練掌握這些概念當然不容易,但如果你的目的主要是了解這些技術如何在SVM問題進行應用的,那麼閱讀過下面一章後,你有很大的機會可以比較直觀地理解這些問題。

come from future______by Chen

*一點小建議,讀到這裡,你可以試著在紙上隨便畫一些點,然後嘗試用SVM的思想手動畫線將兩類不同的點分開。你會發現大多數情況下,你會先畫一條可以成功分開兩類樣本點的直線,然後你會在你的腦海中想像去旋轉這條線,旋轉到某個角度,你就會下意識的停下來,因為如果再旋轉下去,就找不到能夠成功將兩類點分開的直線了。這個過程就是對直線方向的優化過程。對於有些問題,你會發現SVM的最優解往往出現在不能再旋轉下去的邊界位置,這就是約束條件的邊界,對比我們提到的等式約束條件,你會對代數公式與幾何想像之間的關係得到一些相對直觀的印象。

三、有約束最優化問題的數學模型

Hi,好久不見)就像我們在第二部分結尾時提到的,SVM問題是一個不等式約束條件下的優化問題。絕大多數模式識別教材在討論這個問題時都會在附錄中加上優化演算法的簡介,雖然有些寫得未免太簡略,但看總比不看強,所以這時候如果你手頭有一本模式識別教材,不妨翻到後面找找看。結合附錄看我下面寫的內容,也許會有幫助。

我們先解釋一下我們下面講解的思路以及重點關注哪些問題:

1)有約束優化問題的幾何意象:閉上眼睛你看到什麼?

2)拉格朗日乘子法:約束條件怎麼跑到目標函數裡面去了?

3)KKT條件:約束條件是不等式該怎麼辦?

4)拉格朗日對偶:最小化問題怎麼變成了最大化問題?

5)實例演示:拉格朗日對偶函數到底啥樣子?

6)SVM優化演算法的實現:數學講了辣么多,到底要怎麼用啊?

3.1 有約束優化問題的幾何意象

約束條件一般分為等式約束和不等式約束兩種,前者表示為g(oldsymbol{x})=0(注意這裡的oldsymbol{x}跟第二章裡面的樣本x沒有任何關係,只是一種通用的表示);後者表示為g(oldsymbol{x})leq0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不是g(oldsymbol{x})<0,別著急,到KKT那裡你就明白了)。

假設oldsymbol{x}inmathbb{R}^d就是這個向量一共有d個標量組成),則g(oldsymbol{x})=0的幾何意象就是d維空間中的d-1維曲面,如果函數g(oldsymbol{x})是線性的,g(oldsymbol{x})=0則是個d-1維的超平面。那麼有約束優化問題就要求在這個d-1維的曲面或者超平面上找到能使得目標函數最小的點,這個d-1維的曲面就是「可行解區域」。

對於不等式約束條件,g(oldsymbol{x})leq0,則可行解區域從d-1維曲面擴展成為d維空間的一個子集。我們可以從d=2的二維空間進行對比理解。等式約束對應的可行解空間就是一條線;不等式約束對應的則是這條線以及線的某一側對應的區域,就像下面這幅圖的樣子(圖中的目標函數等高線其實就是等值線,在同一條等值線上的點對應的目標函數值相同)。

圖3 有約束優化問題的幾何意象圖

3.2 拉格朗日乘子法

儘管在3.1節我們已經想像出有約束優化問題的幾何意象。可是如何利用代數方法找到這個被約束了的最優解呢?這就需要用到拉格朗日乘子法。

首先定義原始目標函數f(oldsymbol{x}),拉格朗日乘子法的基本思想是把約束條件轉化為新的目標函數L(oldsymbol{x},lambda)的一部分(關於lambda的意義我們一會兒再解釋),從而使有約束優化問題變成我們習慣的無約束優化問題。那麼該如何去改造原來的目標函數f(oldsymbol{x})使得新的目標函數L(oldsymbol{x},lambda)的最優解恰好就在可行解區域中呢?這需要我們去分析可行解區域中最優解的特點。

1)最優解的特點分析

這裡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等式約束條件(不等式約束條件的情況我們在KKT條件里再講)。我們觀察一下圖3中的紅色虛線(可行解空間)和藍色虛線(目標函數的等值線),發現這個被約束的最優解恰好在二者相切的位置。這是個偶然嗎?我可以負責任地說:「NO!它們溫柔的相遇,是三生的宿命。」為了解釋這個相遇,我們先介紹梯度的概念。梯度可以直觀的認為是函數的變化量,可以描述為包含變化方向和變化幅度的一個向量。然後我們給出一個推論:

推論1:「在那個宿命的相遇點oldsymbol{x}^*也就是等式約束條件下的優化問題的最優解),原始目標函數f(oldsymbol{x})的梯度向量
abla f(oldsymbol{x^*})必然與約束條件g(oldsymbol{x})=0的切線方向垂直。」

關於推論1的粗淺的論證如下:

如果梯度矢量
abla f(oldsymbol{x}^*)不垂直於g(oldsymbol{x})=0oldsymbol{x}^*點的切線方向,就會在g(oldsymbol{x})=0的切線方向上存在不等於0的分量,也就是說在相遇點oldsymbol{x}^*附近,f(oldsymbol{x})還在沿著g(oldsymbol{x})=0變化。這意味在g(oldsymbol{x})=0oldsymbol{x}^*這一點的附近一定有一個點的函數值比f(oldsymbol{x}^*)更小,那麼oldsymbol{x}^*就不會是那個約束條件下的最優解了。所以,梯度向量
abla f(oldsymbol{x}^*)必然與約束條件g(oldsymbol{x})=0的切線方向垂直。

推論2:「函數f(oldsymbol{x})的梯度方向也必然與函數自身等值線切線方向垂直。」

推論2的粗淺論證:與推論1 的論證基本相同,如果f(oldsymbol{x})的梯度方向不垂直於該點等值線的切線方向,f(oldsymbol{x})就會在等值線上有變化,這條線也就不能稱之為等值線了。

根據推論1和推論2,函數f(oldsymbol{x})的梯度方向在oldsymbol{x}^*點同時垂直於約束條件g(oldsymbol{x})=0和自身的等值線的切線方向,也就是說函數f(oldsymbol{x})的等值線與約束條件曲線g(oldsymbol{x})=0oldsymbol{x}^*點具有相同(或相反)的法線方向所以它們在該點也必然相切。

讓我們再進一步,約束條件g(oldsymbol{x})=0也可以被視為函數g(oldsymbol{x})的一條等值線。按照推論2中「函數的梯度方向必然與自身的等值線切線方向垂直」的說法,函數g(oldsymbol{x})oldsymbol{x}^*點的梯度矢量
abla g(oldsymbol{x}^*)也與g(oldsymbol{x})=0的切線方向垂直。

到此我們可以將目標函數和約束條件視為兩個具有平等地位的函數,並得到推論3:

推論3:「函數f(oldsymbol{x})與函數g(oldsymbol{x})的等值線在最優解點oldsymbol{x}^*處相切,即兩者在oldsymbol{x}^*點的梯度方向相同或相反」,

於是我們可以寫出公式(3.1),用來描述最優解oldsymbol{x}^*的一個特性:


abla f(oldsymbol{x}^*)+lambda 
abla g(oldsymbol{x}^*)=0 (3.1)

這裡增加了一個新變數lambda,用來描述兩個梯度矢量的長度比例。那麼是不是有了公式(3.1)就能確定oldsymbol{x}^*的具體數值了呢?顯然不行!從代數解方程的角度看,公式(3.1)相當於d個方程(假設oldsymbol{x}^*是d維向量,函數f(oldsymbol{x})的梯度就是d個偏導數組成的向量,所以公式(2.15)實際上是1個d維矢量方程,等價於d個標量方程),而未知數除了oldsymbol{x}^*的d個分量以外,還有1個lambda。所以相當於用d個方程求解d+1個未知量,應有無窮多組解;從幾何角度看,在任意曲線g(oldsymbol{omega})=kk為值域範圍內的任意實數)上都能至少找到一個滿足公式(3.1)的點,也就是可以找到無窮多個這樣的相切點。所以我們還需要增加一點限制,使得無窮多個解變成一個解。好在這個限制是現成的,那就是:

g(oldsymbol{x}^*)=0 (3.2)

把公式(3.1)和(3.2)放在一起,我們有d+1個方程,解d+1個未知數,方程有唯一解,這樣就能找到這個最優點oldsymbol{x}^*了。

2)構造拉格朗日函數

雖然根據公式(3.1)和(3.2),已經可以求出等式約束條件下的最優解了,但為了在數學上更加便捷和優雅一點,我們按照本節初提到的思想,構造一個拉格朗日函數,將有約束優化問題轉為無約束優化問題。拉格朗日函數具體形式如下:

L(oldsymbol{x},lambda)=f(oldsymbol{x})+lambda g(oldsymbol{x}) (3.3)

新的拉格朗日目標函數有兩個自變數oldsymbol{x},lambda,根據我們熟悉的求解無約束優化問題的思路,將公式(3.3)分別對oldsymbol{x},lambda求導,令結果等於零,就可以建立兩個方程。同學們可以自己試一下,很容易就能發現這兩個由導數等於0構造出來的方程正好就是公式(3.1)和(3.2)。說明新構造的拉格朗日目標函數的優化問題完全等價於原來的等式約束條件下的優化問題。

至此,我們說明白了「為什麼構造拉格朗日目標函數可以實現等式約束條件下的目標優化問題的求解」。可是,我們回頭看一下公式(2.14),也就是我們的SVM優化問題的數學表達。囧,約束條件是不等式啊!怎麼辦呢?

3.3 KKT條件

對於不等式約束條件g(oldsymbol{x})leq0的情況,如圖4所示,最優解所在的位置oldsymbol{x}^*有兩種可能,或者在邊界曲線g(oldsymbol{x})=0上或者在可行解區域內部滿足不等式g(oldsymbol{x})<0的地方。

第一種情況:最優解在邊界上,就相當於約束條件就是g(oldsymbol{x})=0。參考圖4,注意此時目標函數f(oldsymbol{x})的最優解在可行解區域外面,所以函數f(oldsymbol{x})在最優解oldsymbol{x}^*附近的變化趨勢是「在可行解區域內側較大而在區域外側較小」,與之對應的是函數g(oldsymbol{x})在可行解區域內小於0,在區域外大於零,所以在最優解oldsymbol{x}^*附近的變化趨勢是內部較小而外部較大。這意味著目標函數f(oldsymbol{x})的梯度方向與約束條件函數g(oldsymbol{x})的梯度方向相反。因此根據公式(3.1),可以推斷出參數lambda>0.

圖4:不等式約束條件下最優解位置分布的兩種情況

第二種情況:如果在區域內,則相當於約束條件沒有起作用,因此公式(3.3)的拉格朗日函數中的參數lambda=0。整合這兩種情況,可以寫出一個約束條件的統一表達,如公式(3.4)所示。

 egin{array}{lr} g(oldsymbol{x})leq0~ & (1)\ lambdageq0~ & (2)\ lambda g(oldsymbol{x})=0 & (3) end{array} (3.4)

其中第一個式子是約束條件本身。第二個式子是對拉格朗日乘子lambda的描述。第三個式子是第一種情況和第二種情況的整合:在第一種情況里,lambda>0,~g(oldsymbol{x})=0;在第二種情況下,lambda=0,~g(oldsymbol{x})<0。所以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有lambda g(oldsymbol{x})=0。公式(3.4)就稱為Karush-Kuhn-Tucker條件,簡稱KKT條件。

推導除了KKT條件,感覺有點奇怪。因為本來問題的約束條件就是一個g(oldsymbol{x})leq0,怎麼這個KKT條件又多弄出來兩條,這不是讓問題變得更複雜了嗎?這裡我們要適當的解釋一下:

1)KKT條件是對最優解的約束,而原始問題中的約束條件是對可行解的約束。

2)KKT條件的推導對於後面馬上要介紹的拉格朗日對偶問題的推導很重要。

3.4 拉格朗日對偶

接下來讓我們進入重頭戲——拉格朗日對偶。很多教材到這裡自然而然的就開始介紹「對偶問題」的概念,這實際上是一種「先知式」的教學方式,對於學生研究問題的思路開拓有害無益。所以,在介紹這個知識點之前,我們先要從宏觀的視野上了解一下拉格朗日對偶問題出現的原因和背景

按照前面等式約束條件下的優化問題的求解思路,構造拉格朗日方程的目的是將約束條件放到目標函數中,從而將有約束優化問題轉換為無約束優化問題。我們仍然秉承這一思路去解決不等式約束條件下的優化問題,那麼如何針對不等式約束條件下的優化問題構建拉格朗日函數呢?

因為我們要求解的是最小化問題,所以一個直觀的想法是如果我能夠構造一個函數,使得該函數在可行解區域內與原目標函數完全一致,而在可行解區域外的數值非常大,甚至是無窮大,那麼這個沒有約束條件的新目標函數的優化問題就與原來有約束條件的原始目標函數的優化是等價的問題。

拉格朗日對偶問題其實就是沿著這一思路往下走的過程中,為了方便求解而使用的一種技巧。於是在這裡出現了三個問題:1)有約束的原始目標函數優化問題;2)新構造的拉格朗日目標函數優化問題;3)拉格朗日對偶函數的優化問題。我們希望的是這三個問題具有完全相同的最優解,而在數學技巧上通常第三個問題——拉格朗日對偶優化問題——最好解決。所以拉格朗日對偶不是必須的,只是一條捷徑

1)原始目標函數(有約束條件)

為了接下來的討論,更具有一般性,我們把等式約束條件也放進來,進而有約束的原始目標函數優化問題重新給出統一的描述:

egin{array}{lll} min_{oldsymbol{x}} & f(oldsymbol{x}) & ~\ 	extrm{s. t.} & h_i(oldsymbol{x})=0 & i=1,2,ldots,m\ ~ & g_j(oldsymbol{x})leq 0 & j = 1,2,ldots,n\ end{array} (3.5)

公式(3.5)表示m個等式約束條件和n個不等式約束條件下的目標函數f(oldsymbol{x})的最小化問題。

2)新構造的目標函數(沒有約束條件)

接下來我們構造一個基於廣義拉格朗日函數的新目標函數,記為:

	heta_P(oldsymbol{x})=max_{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eta_jgeq0}L(oldsymbol{x},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 (3.6)

其中L(oldsymbol{x},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為廣義拉格朗日函數,定義為:

L(oldsymbol{x},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f(oldsymbol{x})+sum_{i=1}^malpha_i h_i(oldsymbol{x})+sum_{j=1}^neta_j g_i(oldsymbol{x}) (3.7)

這裡,oldsymbol{alpha}=[alpha_1,alpha_2,ldots, alpha_m]^T,~oldsymbol{eta}=[eta_1,eta_2,ldots, eta_n]^T,是我們在構造新目標函數時加入的係數變數,同時也是公式(3.6)中最大化問題的自變數。將公式(3.7)帶入公式(3.6)有:

	heta_P(oldsymbol{x})=max_{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eta_jgeq0}L(oldsymbol{x},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 f(oldsymbol{x})+max_{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eta_jgeq0}left[ sum_{i=1}^malpha_i h_i(oldsymbol{x})+sum_{j=1}^neta_j g_i(oldsymbol{x}) 
ight] (3.8)

我們對比公式(3.5)中的約束條件,將論域範圍分為可行解區域和可行解區域外兩個部分對公式(3.8)的取值進行分析,將可行解區域記為Phi,當eta_jgeq0,j=1,2,ldots,n時有:

可行解區域內:由於h_i(oldsymbol{x})=0~forall ig_j(oldsymbol{x})leq0 且係數eta_jgeq0,~forall j, 所以有:

max_{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eta_jgeq0}left[ sum_{i=1}^malpha_i h_i(oldsymbol{x})+sum_{j=1}^neta_j g_i(oldsymbol{x}) 
ight] =0,~	extrm{for}~ oldsymbol{x}inPhi (3.9)

可行解區域外:代表公式(3.5)中至少有一組約束條件沒有得到滿足。如果h_i(oldsymbol{x})
eq0,則調整係數alpha_i就可以使alpha_ih_i(oldsymbol{x})
ightarrow +infty ;如果g_j(oldsymbol{x})>0,調整係數eta_j就可以使eta_jg_j(oldsymbol{x})
ightarrow +infty 。這意味著,此時有

max_{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eta_jgeq0}left[ sum_{i=1}^malpha_i h_i(oldsymbol{x})+sum_{j=1}^neta_j g_i(oldsymbol{x}) 
ight] =+infty,~	extrm{for}~ oldsymbol{x}
otin Phi (3.10)

把公式(3.8),(3.9)和(3.10)結合在一起就得到我們新構造的目標函數	heta_P(oldsymbol{x})的取值分布情況:

	heta_P(oldsymbol{x})=left{ egin{array}{ll} f(oldsymbol{x}) & oldsymbol{x}inPhi\ +infty & 	extrm{otherwise} end{array} 
ight. (3.11)

此時我們回想最初構造新目標函數的初衷,就是為了建立一個在可行解區域內與原目標函數相同,在可行解區域外函數值趨近於無窮大的新函數。看看公式(3.11),yeah,我們做到了。

現在約束條件已經沒了,接下來我們就可以求解公式(3.12)的問題

min_{oldsymbol{x}}left[	heta_P(oldsymbol{x})
ight] (3.12)

這個問題的解就等價於有約束條件下的原始目標函數f(oldsymbol{x})最小化問題(公式3.5)的解。

3)對偶問題

儘管公式(3.12)描述的無約束優化問題看起來很美好,但一旦你嘗試著手處理這個問題,就會發現一個麻煩。什麼麻煩呢?那就是我們很難建立	heta_P(oldsymbol{x})的顯示錶達式。如果再直白一點,我們很難直接從公式(3.8)裡面把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這兩組參數拿掉,這樣我們就沒法通過令partial	heta_P(oldsymbol{x})/partial{oldsymbol{x}}=oldsymbol{0}的方法求解出最優解oldsymbol{x}^*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用一點數學技巧了,這個技巧就是對偶問題。我們先把公式(3.6)和公式(3.12)放在一起,得到關於新構造的目標函數的無約束優化的一種表達:

 min_{oldsymbol{x}}left[	heta_P(oldsymbol{x})
ight]= min_{oldsymbol{x}}left[ max_{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eta_jgeq0}L(oldsymbol{x},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 
ight] (3.13)

然後我們再構造另一個函數,叫做	heta_D(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min_{oldsymbol{x}}L(oldsymbol{x},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然後給出另外一個優化問題的描述:

 max_{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eta_jgeq0}left[	heta_D(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
ight]= max_{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eta_jgeq0} left[ min_{oldsymbol{x}}L(oldsymbol{x},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 
ight] (3.14)

對比公式(3.13)和(3.14),發現兩者之間存在一種對稱的美感。所以我們就把(3.14)稱作是(3.13)的對偶問題。現在我們可以解釋一下	heta_P(oldsymbol{x})中的P是原始問題Primary的縮寫,	heta_D(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中的D是對偶問題Dual的縮寫。如果我們能夠想辦法證明(3.14)和(3.13)存在相同的解oldsymbol{x}^*,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那我們就可以在對偶問題中選擇比較簡單的一個來求解

4)對偶問題同解的證明

對偶問題和原始問題到底有沒有相同的最優解呢?關於這個問題的根本性證明其實沒有在這裡給出,而且在幾乎我看到的所有有關SVM的資料里都沒有給出。但我比較厚道的地方是我至少可以告訴你哪裡能找到這個證明。在給出證明的鏈接地址之前,我們先給一個定理,幫助大家做一點準備,同時也減少一點看那些更簡略的資料時的困惑。

定理一:對於任意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oldsymbol{x}有:

d^*=max_{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eta_jgeq0} left[ min_{oldsymbol{x}}L(oldsymbol{x},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 
ight] leq min_{oldsymbol{x}}left[ max_{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eta_jgeq0}L(oldsymbol{x},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 
ight]= q^*

定理一的證明:

	heta_D(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min_{oldsymbol{x}}L(oldsymbol{x},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 leq L(oldsymbol{x},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 leq max_{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eta_jgeq0}L(oldsymbol{x},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 = 	heta_P(oldsymbol{x})

	heta_D(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 leq 	heta_P(oldsymbol{x}) ~forall 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oldsymbol{x}

所以

max_{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eta_jgeq0} 	heta_D(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 leq min_{oldsymbol{x}} 	heta_P(oldsymbol{x})

即:

d^*leq q^*

這裡的d^*,q^*分別是對偶問題和原始問題的最優值。

定理一既引入了d^*,q^*的概念,同時也描述了兩者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再給一個推論:如果能夠找到一組oldsymbol{x}^*,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使得	heta_D(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 = 	heta_P(oldsymbol{x}^*) ,那麼就應該有:

	heta_D(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 =d^*,~~ 	heta_P(oldsymbol{x}^*)=p^*,~~ d^*=p^*

這個推論實際上已經涉及了原始問題與對偶問題的「強對偶性」。當d^*leq q^*時,我們稱原始問題與對偶問題之間「弱對偶性」成立;若d^*= q^*,則稱「強對偶性」成立。

如果我們希望能夠使用拉格朗日對偶問題替換原始問題進行求解,則需要「強對偶性」作為前提條件。於是我們的問題變成了什麼情況下,強對偶性才能夠在SVM問題中成立。關於這個問題我們給出定理二:

定理二:對於原始問題和對偶問題,假設函數f(oldsymbol{x})和不等式約束條件g_j(oldsymbol{x}),~forall j為凸函數,等式約束條件中的h_i(oldsymbol{x})為仿射函數(即由一階多項式構成的函數,h_i(oldsymbol{x})=oldsymbol{a}_i^Toldsymbol{x}+b_ioldsymbol{a}_i,oldsymbol{x}均為列向量,b為標量);並且至少存在一個oldsymbol{x}使所有不等式約束條件嚴格成立,即g_j({oldsymbol{x}})<0,~forall j,則存在oldsymbol{x}^*,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使得oldsymbol{x}^*是原始問題的最優解,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是對偶問題的最優解且有:d^*=p^*=L(oldsymbol{x}^*,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並其充分必要條件如下

egin{array}{lr} 
abla_{oldsymbol{x}}(oldsymbol{x}^*,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0 & (1)\ 
abla_{oldsymbol{alpha}}(oldsymbol{x}^*,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0 & (2)\ 
abla_{oldsymbol{eta}}(oldsymbol{x}^*,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0 & (3)\ g_j(oldsymbol{x}^*)leq0,~j=1,2,ldots,n & (4)\ eta_j^*geq0,~j=1,2,ldots,n & (5)\ eta_j^*g_j(oldsymbol{x}^*)=0,~j=1,2,ldots,n & (6)\ h_i(oldsymbol{x}^*)=0,~i=1,2,ldots,m & (7)\ end{array} (3.15)

再次強調一下,公式(3.15)是使oldsymbol{x}^*為原始問題的最優解,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為對偶問題的最優解,且d^*=p^*=L(oldsymbol{x}^*,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的充分必要條件。公式(3.15)中的(1)~(3),是為了求解最優化要求目標函數相對於三個變數oldsymbol{x},oldsymbol{alpha},oldsymbol{eta}的梯度為0;(4)~(6)為KKT條件(見公式3.4(3)),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在3.3節先介紹KKT條件的原因;(7)為等式約束條件。

定理二的證明詳見 《Convex Optimization》, by Boyd and Vandenberghe. Page-234, 5.3.2節。stanford.edu/~boyd/cvxb

關於拉格朗日對偶的一些參考資料:

1. 簡易解說拉格朗日對偶(Lagrange duality),這一篇對對偶問題的來龍去脈說的比較清楚,但是在強對偶性證明方面只給出了定理,沒有給出證明過程,同時也缺少幾何解釋。

2.優化問題中的對偶性理論,這一篇比較專業,關於對偶理論的概念,條件和證明都比較完整,在數學專業文獻里屬於容易懂的,但在我們這種科普文中屬於不太好懂的,另外就是論述過程基本跟SVM沒啥關係。

3.5 拉格朗日對偶函數示例

儘管上述介紹在代數層面已經比較淺顯了,但是沒有可視化案例仍然不容易建立起直觀的印象。所以我儘可能的在這裡給出一個相對簡單但是有代表性的可視化案例。

圖5:有約束條件下的最優化問題可視化案例。

圖5中的優化問題可以寫作:

egin{array}{ll} min_{oldsymbol{x}} & f(oldsymbol{x})=x_1^2+x_2^2\ 	extrm{s. t.} & h(oldsymbol{x})=x_1-x_2-2=0\ ~ & g(oldsymbol{x}) = (x_1-2)^2+x_2^2 -1leq 0\ end{array} (3.16)

之所以說這個案例比較典型是因為它與線性SVM的數學模型非常相似,且包含了等式和不等式兩種不同的約束條件。更重要的是,這兩個約束條件在優化問題中都起到了作用。如圖5所示,如果沒有任何約束條件,最優解在坐標原點(0, 0)處(青色X);如果只有不等式約束條件 g(oldsymbol{x})leq 0 ,最優解在坐標(1,0)處(紅色X);如果只有等式約束條件 h(oldsymbol{x})=0 ,最優解在坐標(1,-1)處(綠色+);如果兩個約束條件都有,最優解在 (2-sqrt{2}/2,-sqrt{2}/2) 處(黃色O)。

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可以設計拉格朗日函數如下:L(oldsymbol{x},alpha,eta)=(x_1^2+x_2^2)+alpha(x_1-x_2-2)+etaleft[(x_1-2)^2+x_2^2-1
ight] (3.17)

根據公式(3.11),函數 	heta_p(oldsymbol{x}) 只在綠色直線在紅色圓圈內的部分——也就是直線 h(oldsymbol{x})=0 在圓 g(oldsymbol{x})=0 上的弦——與原目標函數 f(oldsymbol{x}) 取相同的值,而在其他地方均有 	heta_P(oldsymbol{x})=+infty ,如圖6所示。

圖6: 	heta_P(oldsymbol{x}) (除了圖中綠色虛線部分,其他部分的函數值均為無窮大)。

(需要注意的是,此處不能使用對 alpha,eta 求導等於0的方式消掉 alpha,eta ,因為函數 L(oldsymbol{x},alpha,eta)oldsymbol{x} 為確定值時,是 alpha,eta 的線性函數,其極大值並不在梯度為0的地方)。由於函數 f(oldsymbol{x}) 在沒有約束條件下的最優解並不在這條弦上,所以顯然對 	heta_P(oldsymbol{x}) 求導等於零的方法是找不到最優解 oldsymbol{x}^* 的。但是對於這個簡單的問題,還是能夠從圖中看到最優解應該在 :

[x_1^*,x_2^*]=[2-sqrt{2}/2,-sqrt{2}/2]

由於該最優解是在 h(oldsymbol{x})=0g(oldsymbol{x})=0 的交點處,所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當 oldsymbol{x}=[x_1^*,x_2^*]^T 時,無論 alpha,eta 取什麼值都可以使函數 L(oldsymbol{x},alpha,eta) 達到最小值。

然而這個最優解是依靠幾何推理的方式找到的,對於複雜的問題,這種方法似乎不具有可推廣性。

那麼,我們不妨嘗試一下,用拉格朗日對偶的方式看看這個問題。我們將 alpha,eta 視為常數,這時 L(oldsymbol{x},alpha,eta) 就只是 oldsymbol{x} 的函數。我們可以通過求導等於零的方式尋找其最小值,即 	heta_D(alpha,eta)=min_oldsymbol{x}left[L(oldsymbol{x},alpha,eta)
ight] 。我們對公式(3.17)對 x_1,x_2 分別求偏導,令其等於0,有:

left{egin{array}{l} alpha + 2x_1 + eta (2x_1 - 4)=0\ 2x_2 - alpha + 2eta x_2=0 end{array}
ight. (3.18)

可以解得:

left{ egin{array}{l} x_1 = frac{4eta-a}{2eta + 2}\ x_2 = frac{alpha}{2eta + 2} end{array}
ight. (3.19)

將(3.19)帶入(3.17)可以得到:

	heta_D(alpha,eta)= -frac{alpha^2 + 4, alpha + 2, eta^2 - 6, eta}{2, left(eta + 1
ight)} (3.20)

考慮到(3.15)中的條件(5),我們將函數(3.20)在 etageq0alpha	imeseta 論域畫出來,如圖7所示。可以通過 	heta_D(alpha,eta)alpha,eta 求導等於0的方式解出最優解 alpha^*=-2,~eta^*=sqrt{2}-1 ,將其帶入公式(3.19)可以得到 oldsymbol{x}^*=[x_1^*,x_2^*]=[2-sqrt{2}/2,-sqrt{2}/2]

最後通過對比,我們看到拉格朗日原始問題和對偶問題得到了相同的最優解(原始問題的最優解中 alpha^*,eta^* 可以是任何值)。

最後,我來解釋一下鞍點的問題。鞍點的概念大家可以去網上找,形態上顧名思義,就是馬鞍的中心點,在一個方向上局部極大值,在另一個方向上局部極小值。這件事跟我們的拉格朗日函數有什麼關係呢?由於這個例子中的拉格朗日函數包含 x_1,x_2,alpha,eta 四個自變數,無法直接顯示。為了更好的可視化,我們固定住其中兩個變數,令 x_2 = -sqrt{2}/2,eta = sqrt{2}-1。此時拉格朗日函數就變成一個可以可視化的二元函數 L(x_1,alpha) ,我們把它的曲面畫出來。

圖8: L(x_1,alpha) 可視化效果

圖8(a)中的最優點 (x_1^*,alpha^*)可以能夠兩個角度去定義,如圖8(b)所示。(為加以區別二維和四維的情況,我們將四維情況對應的 	heta_P,	heta_D 大寫的下角標P和D改寫為小寫的p和d)。

第一種定義:沿著與 alpha 軸平行的方向將曲面切成無數條曲線(紅色虛線),在每條紅色虛線上找到最大值(綠色圓點),即 	heta_p(x_1)=max_{alpha}(L(x_1,alpha)) ,然後在所有的 	heta_p(x_1) 找到最小的那個(藍色圓點),即 min_{x_1}	heta_p(x_1)

第二種定義:沿著與 x_1 軸平行的方向將曲面切成無數條曲線(綠色虛線),在每條綠色虛線上找到最小值(紅色圓點),即 	heta_d(alpha) = min_{x_1}(L(x_1,alpha)) ,然後在所有的 	heta_d(alpha) 中找到最大的那個(藍色圓點),即 max_{alpha}	heta_d(alpha)

從圖8的二維情況思考神秘的四維空間中的拉格朗日函數, 	heta_p(x_1) 就變成了 	heta_p(oldsymbol{x})	heta_d(alpha) = 	heta_d(alpha,eta) ,如圖8(b)所示。其實四元函數 L(x_1,x_2,alpha,eta) 就是一個定義在4維空間上的鞍形函數,這個從兩種思路共同得到的藍色點就是函數 L(x_1,x_2,alpha,eta) 的鞍點,也就是我們要找的最優解。在這個二元化的圖中,拉格朗日對偶問題和拉格朗日原始問題的差別就是:原始問題採用第一種定義去求解鞍點,對偶問題採用第二種方法去求解鞍點。

至此,我們比較形象地描述了一個有約束條件下的函數優化問題的拉格朗日對偶問題求解過程以及相應的幾何解釋。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PRML第一章公式1.68如何推導?
中國的算命能不能算是模式識別?特徵是生辰八字,輸出是特定的命運?
EM演算法怎麼用在聚類上?
ICCV2015 有什麼值得關注的亮點?
如何向外行人解釋模式識別和機器學習中的 Generalization 機制?

TAG:模式识别 | 机器学习 | SV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