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餃子,為什麼它倆會在一起?#李小乖咬文嚼字第一期#

今日是冬至,收到了一份來自友人親手包的餃子,甚是開心。初嘗一口,驅寒的白鬍椒首先挑逗了我的味蕾,隨後是香菇、青菜相繼出現,然後……好吧,我太饞了,沒細細品了,總之很好吃就對了。

然後我調侃道:「雖然你是第一次包餃子,但是味道很不錯哦,而且餡料的配方接近古方,餃子源於你們河南,也許會包餃子都是寫進你們河南人基因里的了。」他說他不知道餃子的由來,自己也是憑著感覺去做,所以我就想寫這麼一篇文了,為大家講一講餃子和冬至的故事。

寒冬里提到餃子,大家會聯想到的兩個日子分別是冬至和除夕,為什麼這兩天都要吃餃子?因為其實在漢武帝劉徹採用夏曆年之前,正月和冬至是沒有被區分開的。從周代到秦代,一直是以冬至日作為歲首。周公以「土圭法」測得冬至日為一年之中日影最長的一天(即白晝最短,陽光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所以北溫帶的我們日影最長),故定冬至日為歲首。

《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最開始人們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

而除夕,則是夏曆正月的最後一天,按舊時天干地支的計時法,午夜12點為「子」時,又稱「子夜」,子時鐘聲一響人們便由舊的一年邁進了新的一年,稱為「更歲交子」。習俗中在子時吃的這種帶餡食品是為了辭舊歲迎新年,那時的人們便把它稱為「交子」,口耳相傳,便得此名。是取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則,上蒼會在陰陽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後會變成不在冊的孤魂野鬼。

後來在書寫時,因為「交子」為食品的一種,便在前邊加上「飠」,於是成為「餃子」。

(題外話:過節在古意中是過劫,劫,劫難之意。所以逢年過節才需要吉祥話等祝福的力量。一切語言皆「咒語」,當然,這是我將來在另一篇裡面要講述的故事了。)

再來說說我為什麼說餃子起源於河南,朋友做的餡料接近古方。

餃子起源於張仲景的時代(東漢末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

建安初年,張仲景出任長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便辭官還鄉,決心為百姓治病。

這時正值數九隆冬,他在回鄉路上,看到那些為生存而奔波的窮苦百姓,衣不遮體,許多人耳朵都凍爛了,心裡很難受。

他一回家,登門求醫者便蜂擁而至。同時張仲景心裡老惦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鄉親們。冬至到了,他讓弟子替他看病,他在南陽(嗯,就是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南陽」。)東關空地上搭起了醫棚,架起大鍋,專門施藥為窮人治凍傷。他把羊肉、辣椒和去寒的藥材放在鍋里,熬到火候到時再把羊肉和藥材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治病的窮人,每人一大碗湯、兩個「嬌耳」,這葯就叫「祛寒嬌耳湯」。人們吃後,頓覺全身溫暖,兩耳發熱。從冬至起,張仲景天天施藥,後來鄉親們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

從此以後,每到冬至,人們就想起張大夫為鄉親治病的情景,也模仿著做嬌耳的辦法,做起了食品。為了區別「嬌耳湯」的藥方,就改稱為「餃耳」。因叫著別嘴,後來人們就叫它「交子」了。慢慢的,形成了習俗,每到冬至這天,家家都吃餃子。

故事講完了,你還滿意嗎?

想起前幾日和學中醫的朋友討論到另一個朋友喝梨湯清肺的事情,中醫朋友說:「你自己有炎症的時候自發地想喝梨湯,其實就是不自覺地應用了中醫的知識,其實也是身體的智慧。」然而非也,我認為是古人發現了出生產生活經驗中的規律,總結出了一套中醫知識體系,而非身體自發應用了中醫的知識,而是中醫論述了身體系統的自身智慧,也既是道。

不過,子非魚,焉知魚之樂?道可道,非常道,誰知曉?

好了,我們下一期#李小乖咬文嚼字#再見~

最後,附上朋友做的餃子,o(* ̄▽ ̄*)o

為什麼上傳總失敗?好吧,你們應該能看到頭圖的吧?


推薦閱讀:

吃水餃時,不吃皮只吃餡被周圍人唾棄了,該怎麼解釋?
冬至為什麼不是最冷?
冬至日,我們從100多個品牌中精選了16個品牌借勢
十年的冬至餃子
冬至記得吃餃子哦

TAG:冬至 | 饺子 | 咬文嚼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