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艾滋病防控宣傳的一些個人想法
每年世界艾滋病日前後一過,我接到的恐艾諮詢數量就會出現一個高峰。知乎和微信後台的留言不少來自異性性行為者,他們或是之前找了「小姐」,或是約了個網友,或是在一些不正規的場合做了「大保健」,事後覺得後悔了,在宣傳文案的刺激下,越想越覺得自己有可能中標,故而前來諮詢。還有部分人不知道怎的,突然間就感覺(前)男/女朋友不「乾淨」,特別是一些有處女/男情節的,覺得對方和自己不是第一次,很有可能會得性病甚至艾滋,於是惴惴不安地前來詢問。當然,這其中也包括部分擔心日常生活接觸而感染HIV的諮詢者。
其實恐艾問題在技術層面上要解決並無多大難度,有沒有感染HIV只要等窗口期過了查一下體內有沒有HIV的抗原或抗體,一切就明了。但有意思的是,有些諮詢者不管怎麼說就是不敢去做檢測,另有部分,無論做多少次檢測都不能完全相信「陰性」的檢測結果。二者看似大相徑庭的行為模式,內在心理活動卻是相通的,那就是對艾滋的害怕和恐懼。
Fight or Flight(迎戰還是逃跑),是我們面對威脅時最本能的反應。面對疾病的威脅,選擇害怕逃避也是人之常情。在疾病的防治上,害怕和逃避有時確能給我們提供一定的保護,比如,在煙盒上印上可怖的肺癌患者的肺臟圖片,嗜煙者就可能因忌憚而放棄吸煙。通過把艾滋宣傳得可怕,讓民眾產生畏懼心理,從而減少高風險行為的發生,這也是一些機構屢試不爽的防艾宣傳策略。但這種宣傳策略存在一些問題。
舉例來說,因為艾滋很可怕,而吸毒會得艾滋,所以不要吸毒,可到底是為了避免感染HIV而號召不要吸毒,還是為了讓民眾遠離毒品而強調艾滋可怕,受眾是分不清的,最後只能在腦海里形成一個艾滋、吸毒都很恐怖的印象。事實上,直接導致毒癮者染艾的原因是共用針具,非注射式或者使用一次性針具的吸毒方式並不會傳播HIV,而且不吸毒的普通人,也可能通過共用針具,比如個別醫療機構的不規範操作,導致艾滋傳播。雖說杜絕吸毒可以從源頭上進行干預,但毒品泛濫的問題不是一兩天能夠解決的,想要控制艾滋在靜脈毒癮人群中的進一步流行,行之有效的宣傳和干預重點還是應該放在杜絕共用針具上。這也就說明了,為何早年那麼大力的宣傳吸毒會得艾滋,吸毒人群中的HIV感染率依然居高不下,但近年來通過向吸毒者免費提供一次性針具,建立美沙酮診所幫助戒毒等方式,我國靜脈毒癮人群的HIV感染率就得到了顯著控制。
為了進一步約束民眾的行為,宣傳者還會有意無意地會把疾病通過行為和個人的道德品質相掛鉤,通過形成一種道德壓制,以期達到抵禦疾病流行的目的。可一旦艾滋和某種行為或者某個人群之間建立了強關聯,那避免不了的就在疾病和人群之間形成了一個污名化的循環。「艾滋不好,吸毒不好,所以得艾滋或者吸毒的人肯定也是壞的。只有行為不檢點的才會得艾滋,得艾滋的人行為也一定不檢點。」
顯然,無論得艾滋這個結果有多糟糕,都不能證明當事人的人品、道德就有多差。誰都會犯錯,即便是吸毒這種犯罪行為,國家都還會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何況絕大多數病人不是罪人。將疾病有罪化,把病人釘死在恥辱柱上,並不利於疾病的防控,究其根本,是因為僅靠道德壓制,在現在越發開放的社會環境下,不僅無法達到約束民眾行為的目的,反而讓存在感染風險的邊緣人群隱藏得更深,管控起來越發困難。
在防治艾滋性傳播的議題上,也是同樣的道理。
預防艾滋性傳播有一個經典的「ABC原則」,其中A代表Abstinence, 禁慾,沒有性行為自然也就不會因性行為感染HIV或其他性病。B代表Be faithful,忠誠,意思是要求處於性活躍期的人們要遵守性道德,保持忠誠的伴侶關係。C代表Condom,安全套,性行為過程中正確使用安全套可以顯著降低HIV的傳播風險。三原則中,A雖然最保險,但也最不現實,也沒有必要。以B為代表的性道德教育,是我國一直以來的預防艾滋病教育的重點。我國早期性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決策者,對於青春期性教育的主張,特彆強調「在介紹性知識的同時,著重進行性道德教育」,甚至不認可把「避孕套」稱為「安全套、保險套」,反對對青少年進行「安全套教育」,認為大力提倡使用安全套的宣傳教育會顯著削弱學生的性道德觀念,會讓「青少年和原本遵守性道德的成年人,誤以為推行「安全套」就是允許婚前和婚外性行為,甚至是默認性亂和嫖娼賣淫」(參見:朱琪.提倡遵守性道德還是使用避孕套預防艾滋病.中國健康教育.1994.)。
這種將「安全套教育」視為洪水猛獸,希望僅靠大力提倡性道德來抵禦艾滋的想法,不僅在當時看來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以現在的角度反思更是大錯特錯。所謂食色性也,人之大欲,改革開放解放人民生產力的同時,必然帶來人民性自由的解放,加上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大量流動人口的出現,比如城市裡頭大量存在的背井離鄉的進城務工人員,他們的性需求得不到合適途徑解決就只能去找性工作者,這些社會現狀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句「道德品質有問題」就可以蓋棺定論的。
推行性道德教育忽視性安全教育的結果就是,人們發生了性行為卻不知道如何在性行為當中保護自己。對性自由較為包容的社會環境下,只強調忠誠也並不能夠給自己帶來安全,因為性伴可能早已感染病毒。是否感染HIV和忠誠沒有直接關係,一個人可能有很多個性伴,但他每次都認真謹慎地使用安全套,從風險概率角度分析,他完全有可能不會感染HIV(這裡是指陳述一個事實,並非鼓勵多性伴)。更重要的是,一個對自己性伴忠誠的人,很容易在情感關係中認為對方和自己一樣忠誠,而且還會覺得使用安全套是不信任對方的表現,或者因為安全套教育的缺位,根本沒有保護自己的意識,多次進行無保護性行為,卻不知對方早已感染HIV,最後自己也不幸中標,這樣的案例,現實中真是不勝枚舉,這些因為對伴侶忠誠而中標的感染者又該找誰去說理呢?
每每遇到恐艾患者的諮詢,我就會疑惑,國家每年花那麼大精力在艾滋病日前後進行的宣傳,有多少有用的信息傳達到了真正需要的人群?他們是恐懼了,是害怕了,但是不安全性行為有減少么?人群性伴數有下降么?艾滋流行得到控制了么?所以我認為,關於面向大眾的艾滋科普教育,強調性道德是必要的,但不能作為唯一的重點,更不能以恐嚇民眾的方式作為宣傳核心。多給大眾說一些安全套的正確使用方法,多說一些艾滋病的治療現狀,告知檢測地點和方式,告知感染後的注意事項,這些才是對大眾和病患有用的知識。而那些純粹為了吸引眼球的數據和觀點,以及以性道德教育為重點的防艾宣傳理念,並不能向民眾傳達正確的艾滋病預防和性安全知識,其結果就只能一邊增加恐艾症患者,一邊加重了社會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這二者對於艾滋病的防治都沒有什麼好處。
以上。
推薦閱讀:
※找一個醫學大佬回答一下這個有關HIV的問題,一定要準確?
※為什麼中國艾滋病人數越來越多?
※泰國潑水節、名媛和艾滋病的那些事兒
※為什麼不通過破壞逆轉錄酶治療艾滋病?
※HIV病載量檢測不到,是不是就沒有了傳染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