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路:失戀用佛法怎麼對治?

有個姑娘,失戀了,把自己關在屋裡三天,徹徹底底思考這段戀情。三天後,出來說:想通了,沒事了。

如果失戀了,想想就能想通,就太好解決了。很可能是,怎麼想也想不通,也沒別的辦法,就算了。一算了,就輕鬆了,好像想通了。

有個心理諮詢師朋友,最近在複習考研。她說,每天看朋友圈都很精神,看書就犯困,做別的事情都很順,一複習就出現各種障礙,比如,剛到自習室,小孩在家發燒了。

我說,可能是你害怕考不上吧。她說我說反了,應該是害怕考上。她的諮詢導師也這麼說。(諮詢師自己也會進行心理治療,這是成長需要,也是職業規範。)她說,是潛意識怕自己考上,才會出現許多看似偶然的障礙。

不過,佛教看來,怕考上和怕考不上是一樣的,都表示心系縛在考試上。換言之,無論是怕考上還是怕考不上,都表示她在乎考試。

我怕不怕明天八點起不來?如果說不怕,就好像我需要八點起來,有措施保證我起來。實際上,八點能不能起來,不在我的關注之內。

這就是為什麼,對待失戀,「求想通」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無論怎麼復盤,怎麼分析,所緣境都是失戀,越是琢磨,心就越系縛在失戀上。

人們常勸失戀的人,「什麼都別想了」、「放下」,這沒錯,不過,「什麼都別想」難度太高,根本做不到。未經訓練的人,只要清醒,不可能有任何瞬間不想事情。

心高漲的時候,叫「掉舉」,心潮澎湃,浮想聯翩,像大魔王在天上飛來飛去;心低落的時候,叫「昏沉」,稀里糊塗,腦子像漿糊,精力集中不起來。既不高舉又不低落的時候,就「散亂」。

說「放下」,不是真的有什麼可以放下,它更像「鬆綁」。心在失戀上綁得死死的,動彈不了,吃飯也想,上班也想,坐公車也想。把心從上面鬆開,就是放下了。陳奕迅《一絲不掛》里唱,「誰料你見鬆綁了又願見面」。不過,這算不上真鬆綁,以為鬆綁了,其實只是被壓抑住,一見面,又山洪暴發了。?

怎樣鬆綁呢?佛教叫「回到正念」。「正念」是「八正道」之一,是把心移到正確的所緣境上。

不過,什麼是正確的所緣境呢?就算心不綁在失戀上,也會綁在工作上,綁在看病上,綁在考學上,也都是系縛。一般人很難做到「正念」,無論怎麼想,都是「邪念」。就像《地藏經》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怎麼想都不對。

就好比,陷在沼澤里,往哪個方向動,都不對。越動陷得越深。最好的辦法是不動,等待救援,別人遞過來一根繩子,拽著就爬出去了。

遞繩子的辦法,佛教叫方便法門,也就是念佛的凈土法門。你不要動,等著阿彌陀佛來救你就行了。做起來簡單,方便,穩妥,也叫「易行道」。

不過,雖然做起來穩妥,進入卻很難,需要兩個前提:你得相信自己完全無能為力,根本救不了自己;你得相信阿彌陀佛能救你。這是唐朝的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里講的,和今天流行的「十二步戒酒法」很像。

不過,認同自己無能為力,是很難的。但凡想靠自己,就不能進入這個法門。有人講,我是罪惡生死凡夫,我沒救了。別人聽了,對其他人講:他是罪惡生死凡夫,他沒救了。他一聽,惱了:你怎麼背後講我壞話?像這樣,嘴上說自己沒救,心裡其實是不肯承認的。這就因緣不夠。哪天得了絕症,發現不行了,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因緣就夠了,就容易進入了。

和「易行道」相對的,是「難行道」,不靠他力,靠自力。佛陀滅度前對阿難講,「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就是靠自力。但自力很難用力,常人用上的都是業力。真正的自力,是靠智慧的力,但人們常用成無明的力,就越用越糟糕。

比如,別人講一句話,讓你不舒服。你想,我該怎麼回應才能比較巧妙、比較智慧呢?實際上,怎麼回應都不智慧。智慧的辦法是忘掉,不在乎。(並不是一切情況都該不回應,有時候不回應,還會帶來別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你把力量用在怎樣回應才顯得比較巧妙上,就是無明的力。措辭越巧妙,錯得越多。因為回應的慾望本身,就是無明習氣。

靠智慧,就是把這件事丟開,「回到正念」。

——但剛才不是說,但凡有念頭就是邪念嗎?怎麼回到正念?

這就是有意思的地方。我們常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件事是善,那件事是惡。有的人很聰明,愛挑難題問:歹徒綁架了人質,狙擊手把歹徒擊斃了,這是善還是惡呢?

回答這種問題,就要了解「緣起」。有人問:張三這一輩子,做的是善事還是惡事?人家會說,張三一輩子做了那麼多事,你問的是哪一件?張三是好人,但也不是一輩子沒做過壞事。這就對了。

一件事,看起來是一件,其實裡面包含了一萬件,甚至更多,就像人的一輩子。我們說一個人是好是壞,是粗略地概括,他做的好事多,就說他是好人。一件事造成的主要影響是好的,說它是善。但好事中,也有不好的地方。任何一件事,都是眾緣和合,都是許多更微小的事構成的。

知道沒有孤立的事、孤立的人,就是緣起。因為緣起,我們才有辦法「回到正念」。正念的「正」,對凡夫講,不是究竟的「正」,是對治的「正」。

比方說,失戀了,很痛苦,對這座城市絕望了,怎麼辦呢?出國,開啟新的生活。學英語,考托福,申請留學。

這種做法好不好呢?不一定。他可能在失戀前根本沒想過出國,一時衝動,學了一年英語,考得一塌糊塗,也沒申請上。不過,因為複習考試,慢慢從失戀中走出來了。一件事,雖然對其他方面未必有幫助,但在對治某一件事情上,起作用了,就是「對治悉曇」。

好好學習,努力考第一,好不好啊?好,但也不是絕對的好。我小時候就老想考第一,雖然從來沒考過,但它對我的影響很深遠。它一次又一次地堅固好勝心,好勝心越堅固,接受失敗就越難。

剛上大學時,第一堂課,書上有個公式,同桌看不懂,問我,我也看不懂,就一直琢磨,老師都講過去五頁了,我還在琢磨。同桌說,別管了,又不考。我說,不行,就是要把它推導出來。後來還是沒推導出來,因為牽涉到很多沒學過的東西。

這種性格,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如果看到某個人事業很成功,有這種性格,別人就覺得好,去學習,就容易有麻煩。它可能帶來很壞的後果。

當帶來很壞後果時,你去研究它是如何養成的。會發現,從小就這樣。我讀大學以前,凡是碰到難題,一定要做出來才罷休。為什麼這麼堅持呢?想靠解難題來證明自己的能力。最終能解出來,是因為什麼?因為聰明嗎?不是。因為見的東西太少。滿共就那麼幾本練習冊,再難也難不到哪裡。摳難題有時候是很壞的事,不僅浪費時間,還會讓你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眼界稍微開一點,就知道,自己不能的東西太多了。

一個人如果從小到大老是考第一,或者追求考第一,就比較糟糕。你做任何事情,哪怕結果特別漂亮,看起來特別完美,其中也一定包含著糟糕的部分。這就是緣起。它不是孤立的東西。

但我們往往會把漂亮的事情一直做下去,認為是好事。其實,每一次做,它都在起變化,但我們察覺不到,以為還和以前一樣。從某個時刻起,它糟糕的地方就壓過了漂亮的地方,帶來的壞處就多過好處了。

要理解這些,才有可能慢慢運用起智慧。知道自己現在做的事情並不是徹徹底底對的,但是沒有辦法,智慧有限,只好先做一些事情,來對治目前的問題。對治甲問題的辦法,一定會帶來乙問題,只是乙問題比甲問題小,等到甲問題對治得差不多了,再做另一種事情來對治乙問題。這樣,讓問題一點點變小,自己就能一點點變好。

這並不是喜新厭舊。其實,人都是喜舊厭新的。不是說一個人今天喜歡這個姑娘,明天喜歡那個姑娘,就是喜新厭舊,他是一直喜歡漂亮的,一直重視顏值勝過內涵。一個人如果沒有疊被子的習慣,只要沒有外力推動,他會永遠不疊被子。這就是習氣。要滌除習氣,需要靠智慧的力量。

看上去一樣的事情,可能很不一樣。比如,今天掃地,明天掃地,後天還掃地,看上去都是掃地,也可以很不一樣,明天的掃地可以對治今天的掃地,後天的掃地可以對治明天的掃地。

有人一件事干一輩子,但每個階段對它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看掃地,也能看出人跟人的不同,有人擅長解決表面問題,有人會把每個細節都做到完美。但並不是說,後者就是好的,前者就是差的。永遠要分具體的場合和事情。所謂變得更好就是,解除根深蒂固的成見,比如,我是喜歡把細節做完美的人,就需要去學著欣賞讚嘆擅長解決表面的問題,這不意味著,我要變成那樣子,而意味著,藉此突破自己的局限。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中國女孩子不化妝?
在與他人一起玩電子遊戲的過程中,你有哪些令人難忘的故事?
如何看待不讓老人帶孩子說家鄉話的現象?
被別人捆綁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一个人在餐厅吃饭,或在影院看电影时,想上厕所怎么办?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