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和自由,從拒絕媚俗開始

01

又到年底,可能獎金並沒能拿到多少,但我們都會經歷一個場面:

年會上,老闆在宣揚公司文化,暢談一年裡所獲所得,表揚年度優秀員工,底下新員工聽得一陣陣潮熱。

優秀員工上台,還沒開口已流下縱橫老淚。

接下來句式會是「很榮幸…真開心…特別希望…」,然後哽咽。

彷彿,洶湧的淚水,才能讓他體會到作為「人類成員」的參與感。

每到此時,我總是,試圖多喝兩瓶,年會上的廉價紅酒。

廉價是廉價,也可以一醉方休。

02

米蘭.昆德拉提過一個概念:「媚俗」,也許正確說法應該是「自媚」(自我獻媚)。

他舉例說,草坪上有一群孩子在大笑著奔跑,人們正常的反應要麼是「多好啊」,要麼是「多感動啊」。

非要說,後者比前者更「媚俗」,潛在意思是「瞧,我多善良,我良心未泯,我為蒼天大地自然界所感動,我為生命的跳躍感動,我是個內心有溫度的人」。

可以說,是患了一種叫「情感自我感動型」的人類病。(我胡謅的)

這樣的場景,難道我不可以無動於衷嗎?或者覺得吵鬧,煩雜,厭惡嗎?

米蘭·昆德拉和我都認為是可以的。

03

可惜在現實中,人類對集體安全感的追尋(從眾使人安全),會不由自主的表現感動、溫馨,如果不能適時表達,就會被視為情感冷漠。長此以往,這種條件反射,註定會遮蔽源於「自我」的心理感受。

正如,人說「一日三省吾身」,一旦「省」成為日常任務,必定就會成為流於形式的儀式。

對於「反媚俗」,最經典的大概是加繆的《局外人》,至今再讀仍覺得非常酷。

行文開篇是這樣:「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養老院的一封電報,說:『母死。明日葬。專此通知。』,這說明不了什麼。可能是昨天死的。

主角的媽媽死了,他沒有悲傷也沒有眼淚,只是公事公辦也覺得很麻煩,葬禮結束就恢復了正常的生活,甚至在第二天,就去跟曖昧的女同事做愛。

這有什麼問題嗎?

米蘭·昆德拉和我都認為沒有。

04

其實,林語堂說中國人的「老滑」國民性,與「媚俗」這個概念有點相似。

人們不因真誠落淚,卻為煽情痛哭,不稱讚智慧,卻覺得小聰明很值得歡呼。

為什麼失戀了必須感覺痛苦和難以釋懷?

為什麼失去了親人必須要哭?

為什麼親友家醜得要死的小孩,必須要說「好可愛」?

為什麼畢業時非要抱頭痛哭一場才算青春完整?

為什麼年會上大家都覺得這一年與公司同甘共苦非常幸福?

為什麼婚禮上,看到新人結合念出「相伴餘生」的誓言會流下熱淚?

為了證明自己是合群的,是屬於文明的,是安全的,我正走在眾人的行列中,被接納,生命在閃閃發亮,光明和出路就在前面。

這種「自我獻媚」,表現的方式多是「廉價眼淚、輕而易舉的感動、荒唐的儀式感」。

她們害怕「從殺人者的行列走出來」(卡夫卡),做孤立無援卻能真實面對自我情感的那個。

05

米蘭·昆德拉並不是反對情感的流露,更不是反對情感本身,而是反對情感的高度符號化,反對為了迎合他人,而投入社會感傷或感動的洪流之中。

這是一種自我獻媚,更是一種情感的審美欺騙。

所以我欣賞毛姆,扯開人生枷鎖,給你們看人生真相,也給你們看血淋淋而真實的自己。

勇敢表達對於很多所謂「真誠表現」的懷疑,對人們輕而易舉的「同情」、「愛」和「感動」的厭惡,對一些不知所謂的「崇高」和「美德」覺得「令人作嘔」。

雖然,這多少有點不自量力壞心眼的犬儒主義,但,我明白他的苦心。

如同人生座右銘是"dont try"的查爾斯·布考斯基,這位備受加繆推崇的作家,對自我真實情感的維護:

"決不

即使在更冷靜的時刻

我也決不會

夢見自己

戴著貝雷帽

騎著自行車穿過那座城市

加繆

總是

厭煩。"

我相信,獨立和自由,永遠屬於勇敢者,勇於面對真實的情感,拒絕「自我獻媚」式的狂歡。

最後,用毛姆的一句話來收尾:

「他在撒謊,卻從不知道自己在撒謊,當別人點破他時,他卻說謊言是美的」。


推薦閱讀:

我們如何過上一種更自由的人生?| KY創始人演講
奇嵐推薦 |自由是一種毒藥——切格瓦拉留給我們的禮物。(奇嵐奔赴古巴考察藝術、雪茄和英雄主義)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是不是騙人的?
怎麼看待某校學生在FB發表的言論?
黑格爾:自由與歷史,必然性與現實

TAG:独立人格 | 自由 | 年底奖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