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書《陰符經》講的是什麼?

據《戰國策·秦策一》

(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

羸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嘆曰:「妻不以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後來的事大家都比較熟悉了。蘇秦遊說六國合縱抗秦,身任六國宰相,一時風光無兩。衣錦還鄉時,「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這段文字中,包含了兩個成語的出處:一個是「懸樑刺股」中的「刺股」,一個是「前倨後恭」。

那麼《陰符經》到底講了些什麼?是什麼值得蘇秦「自刺其股」以為揣、摩?又是什麼成就了蘇秦的合縱大業?

一、《陰符經》是什麼?

《陰符經》舊題黃帝撰,所以也叫做《黃帝陰符經》。全篇本無章次,李筌本將其分為《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國安人演法章》、《強兵戰勝演術章》三章,全文附在文章末。

光是這本書的名字,後世就存在多種解釋,這裡揀有代表性的介紹一下。

唐朝有個叫李筌道士說:「陰,暗也;符,合也;天機暗合於行事之機,故曰『陰符』。」

清朝道士張清夜不服氣了,認為把陰解釋成暗是不對的,他說:「《陰符經》『陰』字,前人作『暗』字解,謬矣。昔稱分陰、寸陰,乃時字之義也。按《參同契》有『迫促時陰,拘蓄禁門』之旨,始知天人合發乃乘時下功盜奪也。何也?中篇云: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足證此也。」「其經旨全在時動知修四字。……夫時動者,即天人合發之時也,故時之動介乎先天後天之際、作聖作凡之間。或因其時之動也,則情擾乎中,變先天為後天,此時動必潰之誡也;或因其時之動也,能運我自然之殺機,可以返後天為先天,豈非萬化定基之始乎!至於知之者,即是知此時動之機也;修之者,即於機動之際,及時下功,行一得永得之道也。」此說頗具獨見。

八仙之一的張果老說:「觀自然之道,無所觀也;不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心深微而無所見,故能照自然之性。惟深微而能照,其斯之謂『陰』。執自然之行,無所執也;不執之以手,而執之以機;機變通而無系,故能契自然之理,其斯之謂『符』。照之以心,契之以機,而『陰符』之義盡矣。」

李筌認為做事要「暗合」天機,那麼《陰符經》講的是「天機」嗎?張清夜認為是知道當下時機,建立時下功業,那麼《陰符經》是否教人把握時機?是張果說的是心可以「照」自然,合自然的道理去做事,那麼《陰符經》是講「心」如何「照自然」的嗎?

二、《陰符經》說了些什麼?

《陰符經》開篇第一句:「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這兩句話很簡單,甚至不需要解釋,但是仍有多種說法並存,古人對」觀天道「和」執天行「的解釋分歧不大,他們的爭論在於如何觀?如何執?對於」盡矣「二字也是多有附會。我只說我的觀點吧:之間簡單的理解成學習和應用,學習」天「的規律,應用規律去做事,我認為」盡矣「也沒有太多的含義,理解成:學習理論,應用實踐,這便是《陰符經》的全部內容了。

三、如何「觀天道」?

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每個時期對「天」的解釋都是不一樣的。就像我們說天,指指頭頂蔚藍色的天空,即使偶爾有霧霾,也沒人敢說那不是天。在古代」天「是象徵詞,是神秘的造物主,是萬物的主宰,甚至是掌管人間禍福的神。殷周時期把天當作神,天能致命於人,決定人的命數。東周時期老莊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神學性,這才有了可以「觀」的天。

《道德經》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說的就是自然規律。《陰符經》說:」天有五賊,見之者昌「,天有五種害人的東西,或者說是天有五種方式可以傷害到人,了解的人才能免受其害,發展自己達到昌盛。那麼究竟是那「五賊」呢?原文沒說,那個用直鉤釣魚,釣上來周文王的姜太公說:「一賊命,次賊物,三賊時,四賊功,五賊神。」也有說是「五行」的,也有說是」喜、怒、哀、樂、欲「,也有說是」思、氣、味、飲、色「。張果老和李筌都用借用歷朝功績詳加拆解,而我卻不以為然,他們舉得例子是」人賊天「,而非本文說的」天賊人「。

初見「五賊」,當時想到西遊記中不是有:「心猿歸正,六賊無蹤」。六賊者:佛教語,指即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其根源在於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結合下文:」九竅之邪,在乎三要「,我認為多家註解都不可取,唯佛家」六賊「可以參考。九竅者:雙眼、雙耳、雙鼻孔、口、前尿和後肛,這是人與自然的交通之樞紐,而人心(古時候多指思考器官)只能要通過「五賊」、「九竅」觀天。個人推斷「五賊」為「眼耳口鼻身」,沒有佛教說的「意」。人對自然的認知無不從此「五賊」記錄到大腦,形成思想。(古時候人弄不清腦和心的具體功能,那個時候心就是現在說的腦)

九竅之中,三要最為重要,可以動,也可以靜。「三要」為「眼、耳、口」,後世道家提出與此相對應的「內三要」精、炁、神。眼為神之門,耳為精之門,口為氣之門。由此可以推論:「觀天」是要用「九竅」、「五賊」、」三要「來進行。用今天的話說,學習是要通過眼耳口鼻身進行的,用的比最多的是「眼耳口」。「五賊」同樣也是五種傷害,所謂「病從口入」云云。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如果「心」為「五賊」所累,人將會被物質所奴役。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同樣是知道了「人心」,君子用來修鍊自己,可以說是聖人的行為了,小人卻被「五賊"所累贅,傷害自己的性命。

四、如何「執天行」?

《陰符經》指出:」天性,人也;人心,機也。「天的本質是人,人的心叫做「機」。下文的「殺機」是要殺人心,人心在古代是用來思考的,是承載記憶和思想的器官。老子有言:」絕聖棄智,民利百倍「又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治國之要在於」殺機「。

《陰符經曰》:」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順應規律做事的本質是要安定人,如果是天要抹殺人的智慧,那將是斗轉星移,宇宙不安。如果是地要愚民治國,隱士的無從隱居,出現在人前。(古人多以」龍蛇「比喻隱居的世外高人)。如果是天和人,一起要做這件事,將能在萬變的世界上奠基聖功。

《陰符經》「日月有數,大小有定」指出自然是有規律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叫做「盜」,萬物「盜」天地而生,人「盜」萬物而得以存活,萬物又「盜」人的成果用以自身進化。用馬克思的話來解釋: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個人覺得這是對「人盜萬物,萬物盜人」最精闢的解釋了,自己就不廢話了。下文有「心生於物,死於物」也是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

《陰符經》「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眼睛看不見的人,聽力要比常人好很多;耳朵不好的人,視力卻高於常人。是因為看不見必然要多依賴耳朵,如此晝夜多次反覆,勝過專門練習萬倍,因為耳朵不好,這一竅沒了利益,要接觸世界必然更多的依賴眼睛。與上文中「眼耳口」是「九竅」的三要,想呼應,說的是無論學習還是做事,要通過自律,使自己專心致志,勝過花費更多的時間。

《陰符經》「機在於目」,人心就是機,人心為什麼在於「目"呢?個人理解為,目的,延伸為「人心所嚮往的」。蘇秦所在的事情,中原六大戰國互相征伐,起初為了佔領土地和居民還是有戰略意義的,可是到了後期,各國紛紛強大,今天佔了的土地明日又被奪走。為了幾塊地打來打去,誰都沒得到,勞民傷財卻又不得實際利益。出於國家尊嚴,國際地位,土地被奪走不再打回來又怎麼向他國說明自己依然是有實力的戰國呢?大家都不想打了,這是人心,但是又沒有合適休戰天下的原因這是沒有「目」。合縱大業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以秦國迅速興起震驚六國,以「合縱抗秦」為「目」。

《陰符經》「自然之道靜「,上文有」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結合起來就是」三要「宜靜不宜動,這才是自然規律。聖人知道這些規律是不能違背的,所以要節制(修鍊)自己。「至靜」的道理不能用「律歷」來書寫,於是聖人發明了「奇器」用來象徵這些規律,把人不知的「神」藏起來,陰陽相勝的道理全都收入「甲子」之中。也有其他版本《陰符經》說的是「八卦甲子」不是這裡的「入封甲子」,這是古時候抄書流傳導致的。

附:李筌整理的《陰符經》原文

神仙抱一演道章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鏈,謂之聖人。

富國安民演法章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強兵戰勝演術章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

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勝。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

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入封甲子,神機鬼藏。

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推薦閱讀:

秋冬穿什麼?拯救男生穿搭11件經典單品
有哪些可供合法下載小說的網站?
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神聖——《物種起源》
如何評價賈平凹先生《廢都》的藝術價值?
哪些電影對女性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TAG:国学 | 道家 | 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