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社交帶來的改變(社交系列文章之二)

社交網路出現這麼多年,尤其是移動化之後,早就成為了人們社交的重要部分。

我們沉迷網路社交,利用網路社交,同時被網路社交改變。

網路社交有哪些特點?

(網路社交發展了這麼多年,分類太多太複雜,SNS、IM、陌生人社交、熟人社交、文字、視頻、音頻等等等,每種類別的特點不盡相同,下面列出的每一條並非適用於所有的網路社交類別——為了嚴謹,特此說明)

遠距離:

社交不再局限於現實中的同時同地,讓原本沒有可能認識人可以交流,有更大的幾率找到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也能讓更多有共同追求的人聚到一起,形成虛擬社區、圈子;

同時,已有的社交關係也比較容易維護,畢業後天南海北的同學還能在班級群里相互吐槽;

非面對面,無視覺、聲音等:

首先,降低了社交的效率,因為視覺、聽覺等線索在現實社交中傳遞的信息量是巨大的,這些線索的確實對我們的溝通效率影響有多大,想想我們遠程會議的效率就知道了,尤其是只靠文字的情況下;

其次,非面對面也降低了社交的壓力和人們對自己行為的抑制,眼神、表情、語調這些能傳遞非言語信息的線索,都能對人們造成一定的壓力和顧慮,所以很多男性只會用微信(幾年前是簡訊)撩妹、表白,當面會緊張地說不出話;

另外,非面對面還讓欺騙、偽裝變得更加容易,撒謊不再需要演技;

非同步交流:

非同步交流是指大部分網路社交不像面對面的交流那麼實時,大多情況下,現實的對話中必須在幾秒鐘之內做出反應,否則就會有些奇怪,而即使在微信這樣所謂instant message的工具上,對話雙方也可以接受較長時間的交流間隔,更別說微博、論壇這樣的社交工具了;這會讓人有更多的時間組織自己的語言,更加容易控制交流的節奏,從而減少交流中的緊張和壓力;

匿名性:

尤其是網路社交出現的早期,匿名社交是主流,也是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因為匿名,所以可以丟掉自己的社會身份,揭下平時的面具,「在網路上,沒人知道你是條狗」,所以可以按照想像重新塑造自己;

去個體化:

去個體化原本是指人們在群體中會減少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當一個人脫離了自己的原有身份,就會出現一系列後果,減少對自己行為的反思和抑制,做出一些違反社會準則的行為等,例如各種群體事件的發生;而在社交網路上,因為匿名性的存在,也可以普遍看到去個體化的現象,具體請看網易評論區;

一對多:

現實中的社交,大多交流情景中對象數量不多,我們很少有機會將自己的信息傳遞給成百上千人,而在社交網路中卻很容易,你失戀了發個朋友圈,馬上有幾百個人知道,信息傳遞效率提升了,人們可以更多互相了解(雖然這種了解會非常片面);

去中心化:

因為社交網路的一對多、信息容易傳播,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中心,每個人都不再被動接受信息,掌握話語權的不再是少量「中心」,而是群體,群體有自己的「想法」和「個性」,所以信息的傳播不再僅僅受到少量權貴影響,而會體現群體的意志;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

雖然說在這些年發展起來的熟人社交中,減少了因為匿名而產生的各種問題,但是仍然存在對自己的不真實反映——我們展示在社交網路中的自己,並不夠全面和客觀,我們總是展示自己想要塑造的形象,挑選和美化出符合這種形象的生活和想法展示在社交網路上,例如旅遊、加班、特定類型的文章、美食、善舉等等。

因為熟人網路社交是現實生活的延伸,所以我們有更大的動機去維護自己的形象,同時,網路社交上面進行印象管理要比在現實中容易得多。

所以我們在朋友圈中看到的朋友們總是幸福、向上、生活滋潤、工作努力、思想深刻,就連顏值都有大幅提升;或者,如果我們能夠抽離出來看自己發的朋友圈,也一定要羨慕和佩服自己,不信自己打開手機看看。

恰好看到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人在網路上活潑開朗,現實中卻靦腆羞澀、不善交際? - 生活 - 知乎

綜合以上的網路社交特徵,大家現在應該可以更好地理解這種現象了。

另外:

Contagious從另一個角度描述社交網路——什麼樣的信息更容易傳播,可以看看我之前整理的一篇讀書筆記:信息傳播背後的心理學

Contagious是一本好書,建議大家都讀讀,即使不是從業人員,看過之後可以解釋很多生活中的現象;為什麼有些文章能迅速在朋友圈刷屏,例如咪蒙,例如前幾天的羅一笑事件;

網路社交帶來了哪些變化,產生了哪些影響?

總結以上那些網路社交的特點,我們可以分析他給我們的社會、文化、個人帶帶來了哪些變化和影響;

更容易的自我表露和建立親密關係,因為非面對面和非同步交流等特徵,自我表露變得更加容易,這對幫助我們快速建立親密關係很有幫助,這就是為什麼網戀一般發展非常迅速;

更低成本的社交,「保持聯繫」從未如此簡單,尤其是遠距離的關係維護;同時,人們可以通過網路社交低成本的獲得社交激勵:關注,關心,尊敬,認同,讚揚,羨慕。。。。;

更加容易維繫關係,更加容易獲取激勵,因此也更加容易沉迷;

我們越來越重視網路社交中的關係和互動,我們曾經都很在乎自己的在人人網上的好友數、微博上的粉絲數,現在看到微信朋友圈和知乎上的紅點也會很高興。一些人為獲得這些「激勵」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心思,自拍(selfie)成了世界各國的流行文化,而我也不知不覺在知乎上寫了好幾萬字的答案。我們要承認,網路社交是會「上癮」的。

社交網路幫助我們維護關係、滿足社交需求的同時,也佔用了現實社交時間,降低了社交的動力;

「出車禍了,抓緊自拍發微博,不然白撞了」,圖片來自網路

更少的後果和顧慮,向我們展示和放大了我們原本不了解的現實,尤其是陌生人社交,基本不會對現實生活造成影響(直到「人肉」出現),因此就不必再隱藏和修飾自己真實的想法,也可以不在意是否禮貌,什麼都可以說,就出現了大量的網路暴力、無腦噴子、極端思想;大家看到這種行為的時候,一定曾疑惑「怎麼會有這種人?怎麼會有這麼多人這樣想?」其實這種人一直存在,這些思想在人群中的比例也沒有因為網路社交出現而變多,只是被網路社交釋放、集中了。之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沒有感覺到:

一是因為我們群體不同,每個人都會誤以為自己所在群體是主流,都會誇大自己所在群體在社會中的比例(不信可以自己估計一個數,然後看看權威的統計數字),而且群體間的差異比我們想像中大得多,隔閡也大得多,群體間在現實中沒有交集,很少互相了解。這也是為什麼Trump被「美國主流人群」當笑話一樣卻最終當選。

其次即使周圍的人有這樣的想法也不會說出來,因為有顧慮,因為有社交準則、社會輿論的壓力,我們不好意思對同學說你長得真丑,很多美國白領也不敢在公司說我支持Trump,但是不說不代表沒這些想法,網路就是一個可以「自由表達想法」的地方。

更小的壓力,更少的抑制,這對內向、害羞、有些社交焦慮的人更加重要,可以利用這種方式維護現實中的社交關係,也可以進行社交的練習,慢慢建立信息,但是,也有可能造成對網路的過度依賴,以至於忽略了現實中的社交,例如之前可能有大學生寧可整天刷人人網而不願意參加班級活動,畢竟,網路上的社交還不能完全替代現實中的社交;

更容易的impression management,在社交網路上進行印象管理更加容易,因為你可以精心選擇展示哪些信息,並對信息進行修飾,他人也往往不像在現實中有那麼多其他信息源去驗證這些信息的真實性,例如想在生活中展示「我很漂亮」非常困難(對於一些人根本不可能。。。),而在社交網路上你只需要下載能把包子褶兒都給磨掉的美圖神器就可以了;在現實中,想要塑造「思想深刻」這樣的形象,只會被少量比較親近的人了解到,而在網路社交中,可以通過發表一些狀態、文章,或者轉載一些小眾內容來實現;

這當然也會給人帶來困擾,每天看到別人如此光鮮,難免會稍稍懷疑自己的人生吧,根據2012年的一個心理學研究,Facebook會讓人產生嫉妒等負面情緒,因為upward comparison。

論文鏈接:fenichel.com/facebook/f

更容易找到趣味相投的圈子,並形成有一定認同感的小社區、亞文化群體,例如二次元、各種明星的狂熱粉絲。在現實中他們可能很難找到共鳴,無法得到理解,這會使他們更加珍惜網路社交中的群體歸屬感,堅定自己的興趣不被周圍的世界同化,也可能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網路社交中,進而減少現實中的社交;

龐大粉絲群體通過網路組織,他們為明星做出的支持(應援活動)堪稱「奇觀」

圖片來自網路

  • 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

網路社交對於人們的心理健康是有一定的益處的,畢竟網路社交也是社交,尤其是工具高度發達、滲透率足夠高、熟人社交比較成熟的情況下,可以起到現實社交的補充甚至替代作用,人們能夠通過網路來建立新關係,鞏固已有關係,減少孤獨感,獲得社會支持,尤其對於在現實中社交能力較弱、容易緊張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但是,網路社交的深度一般還難以達到現實社交的水平,因此過於依賴網路以至於影響了現實社交,可能是得不償失;

  • 對社會的影響:

網路社交對整個社會也有各種深入的影響,只不過我們因為已經慢慢習慣了而難以覺察到,其實可以找到很多例子:

  • 我們買什麼東西、去哪家餐廳吃飯、看什麼電影,去什麼地方旅遊,各種決策越來越多收到網路社交的影響;

  • 社交網路甚至推動了一些國家的革命;

  • 謠言、八卦、成功學、軟文,各種利用人性弱點牟利的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

  • 亞文化群體興盛,很多我們沒有聽說過的群體都人數眾多、組織嚴密、能量巨大;

上面說了這麼多,網路社交到底是好是壞呢?

結論就是:不知道;

心理學中有個較小的分支專門研究網路中人類的心理和行為,叫cyber psychology,至今應該也沒有定論說網路社交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無論是好是好,總之科技已經給人類的社交帶來了深刻的改變。
推薦閱讀:

我是處,但是她不是,我該如何平衡自己呢?
關於心理學,普遍有哪些誤解?
交了男女朋友卻不想讓熟人知道的都是什麼心態?
有誰是真正孤獨的?
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沒有感情的活著?

TAG:心理 | 网络社交 | 社交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