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避免孩子遭受校園霸凌?美國反霸凌網的建議值得一讀
1 被這件校園霸凌事件刷屏
昨天朋友圈被一則校園霸凌事件刷屏。事情發生在北京某知名小學,據家長描述,十歲的男孩在廁所被兩名同學欺負,一名同學猛拍他所在隔間的門,另一名同學趁勢從旁邊隔間往他身上倒垃圾桶里的廁紙。
家長很氣憤,當即給班主任打電話,要求次日約談這兩名孩子及孩子家長。結果,兩名欺負人的孩子都承認了,但對方家長毫無歉意;據說老師定性為「就是開了一個過分的玩笑」,且責備被欺負的孩子「當時怎麼不告訴我」。當受害者父親將這件事投訴到教委,據說校方對前去尋求解決方案的孩子母親大加指責……
被欺負的孩子,被北醫六院診斷為「急性應激反應」。
我查了一下,這個診斷結果是指:在遭受到急劇、嚴重的精神創傷性事件後數分鐘或數小時內所產生的一過性的精神障礙,一般在數天或一周內緩解,最長不超過1個月。也就是說,這個小男孩有可能緩解,也可能痊癒,但——他確實受到了精神創傷。
我想,每位家長在面對這種新聞時,多多少少都會共情,也都會思考:如何讓我家孩子遠離校園霸凌?
2 霸凌不是某個學校的「家醜」,而是亟需正視的普遍問題
我在知網上搜索了幾十篇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這些論文涉及到各個國家校園霸凌的現狀、防禦和處理機制的介紹。要點如下:
一、校園霸凌在各個國家都是普遍存在,必須正視的問題。比如,2010年德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德國中小學中每天就大概有50萬校園霸凌受害者。
二、校園霸凌高發於五年級到十年級,遭遇霸凌的男生比例高於女生,男生容易在小學遭到霸凌,而女生容易在初中、高中遭到霸凌;
三、校園霸凌會在當時或今後引起嚴重後果。例如,美國過去25年中的37起校園槍擊案中,有三分之二的攻擊者都曾經是校園霸凌的受害者。受侵害的孩子可能會轉而報復社會,或自殺,或將精神創傷一生藏在心底,無法幸福地生活。
四、校園霸凌立法已經成為趨勢。1999年,美國喬治亞州率先立法,2015年4月31日,美國蒙大拿州州長簽署《反霸凌法》,至此全美進入從法制上徹底反對校園霸凌時代。2015年美國加州中國留學生綁架、凌虐同學案中,三名主犯分別獲刑13年、10年、6年,就是一例。英法也已經部署,或正在朝此方向發展。
五、越來越多的國家將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社區、媒介納入一個反霸凌的整體,讓所有人都行動起來反對霸凌。美國就將每年10月定為全美「反霸凌月」,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了解了這些之後,我想,大家再去看校園霸凌的新聞,就不會簡單地認為這種事是偶發的、是某個學校的家醜;而是會進入更理性的思考:
這個問題,是我的孩子也可能會遇到的。那麼,我該怎麼辦呢?
3 行動起來:防患於未然最關鍵!
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建立了一個網站:http://www.stopbully.gov 這個網站詳細地向家長、教師、學生提供了應對校園霸凌的具體建議,並且能夠讓受害者直接尋求幫助。
我仔細地讀了一遍,發現對家長來說,最重要的不是事情發生後怎麼辦,而是:怎麼不讓事情發生。
很簡單:在孩子準備開始集體生活,以及開始集體生活之後,要有計劃地、持續地對孩子進行反霸凌教育,就像進行性教育一樣。
怎麼入手呢?
告訴孩子,你可能會遇到校園霸凌這個問題。什麼是校園霸凌呢?用中國人的話說,「你感覺自己被欺負了」。更嚴謹的定義是:發生在學齡兒童間的,不必要的侵犯性行為,涉及到真實的或感覺上的力量不平衡。這種行為會重複,或極有可能重複。具體表現如:威脅,散布謠言,身體或語言攻擊,有意排擠等。
與此同時,你要堅定地告訴孩子:校園霸凌是極其糟糕、極其錯誤的行為。假如自己不幸遭遇到這種行為,要第一時間告訴自己信任的成年人(注意:這個措辭很關鍵,是「自己信任的成年人」,而不一定是「老師」!)要用堅強的信心、勇敢地去應對,即使遭受傷害,自己的價值也不會因此受損分毫;錯的是施暴者!
當孩子清楚地理解這個問題及其性質之後,你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如何應對了。注意,不是單方面的宣講,而是共同探討。因為孩子經過獨立思考得出的結論,會在心中烙下更深的印記。
對於孩子來說,對這個問題有所防備,一定遠勝過一無所知。我清楚地記得小時候,爸爸媽媽經常告訴我:家裡沒有大人的時候,誰來都不開門,爸爸媽媽回來自然有鑰匙開門。我六七歲時暑假,和表姐一起辦了張小報,還把徵稿啟事貼到了廣場的電線杆上。有天下午,有兩個陌生男人來敲門,說是我們當地報社的記者,看到了這個啟事,想來採訪我們。當時我們倆可害怕了,商量了半天,還搬了凳子試圖爬上高處往外看,最後決定:不能開門!
現在想來,那兩個人不一定是壞人。但如果是壞人,後果哪堪設想?
4. 和孩子一起探討:如何面對校園霸凌
有所準備之後,具體怎麼預防和應對呢?
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
在日常聊天中,經常注意告誡孩子,要尊重他人,切勿取笑、侮辱、挑釁他人;
通過日常交流,言傳身教,培養孩子堅強的自信心、良好的自我感覺;
教孩子應對霸凌的技巧,如以幽默言辭迴避挑釁,情勢緊急時保持冷靜不要慌亂,找機會轉移施暴者注意力,與朋友互相幫助等(感興趣可以查閱更多資料),父母可以和孩子用排練即興短劇的方式模擬場景,亦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典型的霸凌案例及應對技巧,以此幫助孩子增強心理防備。
跟孩子強調如果遇到霸凌,不要埋在心裡,而要第一時間告訴自己信任的成年人(再強調一遍:不一定是「老師」!),即使這個成年人沒有給予足夠關注,也不要沮喪,而要繼續告訴更多的可信任的成年人;
基本上,如果孩子能夠接受這些觀念、技巧,遭遇霸凌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而即使遭遇,復原的心理彈性也大得多。
其次,告訴孩子,假如霸凌沒有發生在你身上,你可以做的也有很多。
在http://www.stopbully.gov 上,有一個醒目的標題,是「Bemore than a bystander」(不要只做一個旁觀者)。就是告訴孩子,如果你遇到正在發生的霸凌,在保證自己安全的情況下,可以嘗試轉移霸凌者的注意力;或是立即去尋找離你們最近的可信任的成人;若什麼都不能做,至少可以表現出絲毫不感興趣,因為——關注的減少可能能讓霸凌停止。並且,你還可以以安全的方式去安慰、鼓勵霸凌的受害者。
發現了嗎?所有這些行為的前提都是「在確保自己安全的情況下」。
5 哪些信號有可能顯示霸凌已經發生? 發生了怎麼辦?
http://www.stopbully.gov上,提供了下面這些可能指向霸凌問題的信號:
不能解釋的受傷;丟失或被毀壞的衣服、書籍、電子產品或首飾;經常性頭痛或胃痛,感到噁心,或裝病;吃飯習慣改變,比如突然不吃某頓飯或暴飲暴食(孩子有可能在學校沒有吃,餓著回家);入睡困難或經常性的夢魘;成績下滑,對學業失去興趣,或不想去學校;突然沒有朋友,或躲避社交;感到無助,低自尊,自我破壞行為(如從家裡跑走,傷害自己,自殺)
當家長確孩子已經遭到霸凌,最重要的,是將這件事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並持續關注,確保它不再發生。
具體怎麼做呢?http://www.stopbully.gov 給家長提供了如下建議:
家長要第一時間對孩子表達支持,把幫助孩子心理復原放在首位。
千萬千萬不要簡單地說「你自己解決」、「為什麼人家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啊」、「沒事,同學之間打鬧很正常」,因為孩子如果受到霸凌,就意味著僅憑他自己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啊!而家長的忽略,很可能導致他陷入絕望無助。
也不要激動地告訴孩子「誰欺負你你就打回去啊」,因為告訴孩子打回去可能導致孩子受到更嚴重的傷害,乃至後續的報復,或是排擠;
不要激動地直接聯繫對方孩子家長,這樣可能導致情況變得更糟,因為霸凌者的父母往往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嚴重問題的父母,很難通過直接與他們溝通獲得解決。
家長要理解,遭到霸凌的孩子會陷入無力感和低自尊狀態,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應該有能力去解決這件事,但事實上卻做不到。所以有的孩子甚至不願意說這件事。這時家長應當柔和而堅定地告訴孩子:遭到霸凌絕對不是他們的錯,哪怕是他們激起了霸凌,沒有人應該受到欺負。家長會和孩子一起面對、解決這個問題。
告訴孩子自己願意幫忙,問問孩子自己做些什麼能他感覺安全。如果孩子願意訴說,就傾聽,幫孩子分析情勢,避免霸凌再次發生,或討論再次發生如何應對;如果孩子不願訴說,要理解,可以帶孩子尋求專業人士如心理醫生的幫助。
與此同時,家長積極尋求學校、教師的支持,與學校溝通解決問題的方法。 各方都持續跟進一段比較長,努力確保霸凌事件不再發生。
6 寫在最後的話:親子溝通最重要
回顧前面所說的,讀者不難發現,避免孩子成為校園霸凌受害者,預防是最關鍵的;如果前期預防不到位,那麼關注孩子的變化,及時詢問孩子在校感受,是有助於今早發現問題的;而發現問題後,孩子的心理復原,更有賴於家長耐心、溫柔、堅定的鼓勵和幫助。
所有這些總結成一句,就是——
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信任父母,願意對父母敞開心扉,那麼,很多悲劇都不會發生。
其實我們回頭去看,會發現大部分霸凌事件中,受害者的家庭關係中,父母都是長期缺位的。我在知乎上看到的一起真實的、性質極惡劣的霸凌事件中,即使受害者可憐到已經引起無數志願者的憤慨,他的父親依然冷漠地表示,這沒什麼啊。
這就是最叫人生氣的啊!
村上春樹有一篇小說,叫《沉默》,就是討論校園霸凌問題。寫得極好。推薦家長跟孩子一起閱讀。
說一個叫大澤的孩子,被同班同學青木出於嫉妒而排擠,後來學校有一名同學自殺,青木竟然背地裡四處散布謠言,說這個同學是因為常常受到練拳擊的大澤的欺負,才自殺。因為青木學習好又是班幹部,同學和老師都相信了,大家都開始遠離大澤,大澤近乎被那種冷的透不過氣的空氣「壓碎擠癟」。
轉機是一次他在地鐵車廂遇到青木。他與青木對視:
「我們死死地瞪視對方,瞪了好一陣子。但在看他眼睛的時間裡,我漸漸產生了一種不可思議的心情。那是我從未感覺到的情感。當然對青木我是氣惱的,氣得有時恨不得宰了他。
然而那時候我在滿員列車中所感到的,與其說是氣憤和憎恨,倒不如說是近乎悲哀和憐憫的感情。難道人會因為這麼一點事就洋洋得意就炫耀勝利不成?難道這小子因為這麼一點事就真的心滿意足、歡天喜地不成?想到這裡,我不由感到一種深切的悲哀。
我想,這小子恐怕永遠體會不到真正的喜悅和真正的榮耀,恐怕至死他都感受不到從內心深處湧起的那靜靜的震顫。某種人是無可救藥地缺少底蘊的,倒不是說我自己有底蘊。我想說的是具不具有理解底蘊這一存在的能力。但他們連這個都不具有,實在是空虛而凡庸的人生,哪怕表面上再引人注目,再炫耀勝利,裡邊也是空無一物的。
……
我以此為起點重振旗鼓。夜晚呼呼大睡,好好吃飯,拳擊練習再也一次不缺。不能落荒而逃。倒不是說要戰勝青木,而是不能在人生本身面前潰逃,不能被自己所蔑視所不屑的東西壓癟擠碎。我就這樣忍耐了五個月,跟誰也不開口。自己沒錯,錯的是大家,我自己講給自己聽。每天挺胸上學,挺胸回家。從高中出來後,我上了九州一所大學,因為我想去九州就不至於同高中時代的熟人見面了。」
就是這句話:
不能在人生本身面前潰逃,不能被自己所蔑視所不屑的東西壓癟擠碎!
與諸位共勉!
(本號今後會持續關注這一問題,力圖有更深入的探討)
(題圖及上圖來源:謝銀迪:《美國:霸凌零容忍》,《上海教育》,2015年第35期)主要參考文獻:
1.鍾玲:《美國「站起來反對霸凌」教育活動及我國校園霸凌預防策略》,《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年5月,第32卷第5期
2.張自然:《明對校園暴力,美法兩國零容忍》,《中國教師報》,2015年9月30日
3.王蘇雅:《德國:驅散校園暴力的夢魘》,《上海教育》,2015年第35期
4.謝銀迪:《美國:霸凌零容忍》,《上海教育》,2015年第35期
5.馮菁,羅國芬:《都市少年兒童傷害情況報告——基於上海市的實證調查》,《青年學報》2016年第3期
6.楊軍,王學棟:《英國反校園霸凌之經驗與啟示》,《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6年第5期
推薦閱讀:
※小時候有一個做老師的家長是怎樣的體驗啊?
※4歲的寶寶喜歡玩手機遊戲,管教不聽,該怎麼辦?
※6歲的孩子開始叛逆了怎麼辦?
※希望中國家庭不再產生傷害與巨嬰
※在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兄弟姐妹間的問題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