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最親近的人所忽視的抑鬱症患者

對於很多不了解抑鬱症的人來說,對抑鬱症患者有這樣的誤解:

他明明很樂觀積極啊,好好的人怎麼會得抑鬱症呢太誇張了」。

可是,只有當你足夠靠近他們的時候,才能看到他們內心中深不見底的深淵。對於很多抑鬱症患者來說,抑鬱症像是一個巨大丑陋的傷口,他們會拚命的掩蓋它,害怕因為這個「缺陷」而失去被他人愛和接納的機會。

這其實一點都不難理解,我接觸到的很多抑鬱症患者的處境都很艱難。甚至連最親近的父母也無法接受他們的病情。這更加讓抑鬱症患者緘口如瓶沉默寡言,覺得自己不被這個世界接納,是一個格格不入的「怪人」。進一步傾向於封閉自己,自卑和覺得自己「不正常」的羞恥感,也會讓他們不敢深入接近人群,甚至主動迴避和拒絕別人的靠近。來避免自己的「缺陷」被發現,遭受進一步的打擊。

同時,這些掩蓋病情的做法從另一個側面表現出了抑鬱症患者對於自身病情的排斥和不接受,甚至是深入骨髓的羞恥和自責。陷入一個掩蓋問題,否認問題,問題加重,進一步隱藏的窒息循環。

而我接觸過的抑鬱症患者,都是擁有著非常柔然內心的人。每當他們病情加重的時候,就默默的躲在一個小角落裡舔舐自己的傷口,看到這樣的情況我都會很心疼。以下是我在和抑鬱症做伴7年中收穫的小小經驗,希望能在最黑暗的時候,陪著你。

辨識出那些糟糕的人

最危險的人往往隱藏在你最身邊的地方,他們默默的在空氣中散發著毒素,一點點蠶食著你的希望,而你很可能已經中毒了。

我曾收到這樣一封私信:

「我很無助。控制我讓我覺得很糟糕的就是我的母親。有次我為了讓她閉嘴不要再刺激我,踢了茶几,杯子掉下來碎了。可還是沒能阻止她閉上該死的嘴,那會兒我要瘋了。她說:我想說我就說,嘴長我身上要你管。我現在想起來也是難受。和戀人一起,我明明很想關心他也很愛他,怎麼對我來說就這麼難。凡事都想做到好,一上來就是高標準。重新找對象時,發現我竟然連話都不敢和別人說。我很痛苦,思維很敏捷,感受很細膩,還總是寫很多很多東西。可我不敢去大公司面試,不敢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太多太多了......」

如果你跟有的人在一起感覺十分糟糕,時常覺得自己什麼也不是,自己怎麼做都不對,如果他們在持續的羞辱和打壓著你的自尊心和價值感,請小心這樣的人。對抑鬱症患者來說,這樣的人常常就是自己最親近的父母。

你需要知道的第一點:你強勢的父母可能比你想像中要弱小的多。

對於正常理性的父母來說,他們能夠接受孩子和自己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的現實,並且能夠尊重和保護孩子身上萌發的差異性和獨立性。

跟正常理性的父母不同,愛操縱和打壓孩子的父母是一個「表面的成年人」。由於缺乏自身的價值感,他們往往會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用以延伸,他們喜歡把自己和孩子的生活融為一體,他們會把孩子展現出的個性差異視為對自己的攻擊和背叛。他們非但不願意去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反而樂於在暗中不自覺的破壞它。熱衷於「以愛之名」來折騰孩子,以此來滿足自身的價值感和安全感。

通過各種手段來削弱孩子的力量,把孩子困在自己身邊,實在是一個一石多鳥的策略。

他們可以藉此:

a.通過凌駕於孩子之上來彰顯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

b.通過將你的生活和他們的生活綁在一起來避免失去你的恐懼。

c.通過將自己的缺點投射在你身上通過反覆攻擊你,來發泄自己無力改變現狀的無力感。

d.通過改造你來製造一種「我在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的幻覺。

e.通過刺激你來滿足他們被關注,討好,服從的要求。

所以,你的父母可能陷入了比你更黑暗的深淵中,他們用「我是為了你好」的名義來美化自己的行為,因為 他們膽小懦弱到連這一點也不敢看了。

他們的手段

父母通過一系列的控制手段引發孩子的恐懼感和無力感,藉此來擾亂孩子從依賴父母到獨立的轉變。

我的父母也有著以上種種的缺點,在和他們曠日持久的周旋中,我時常覺得自己彷彿就站在懸崖邊上,風一吹我都能掉下去。而他們卻不斷的推搡著我,讓我一路滾到深淵的最底部。

接下來我總結一下操縱型父母常見的手段,希望大家在看到父母做出這樣的行為的時候,能夠更好的保護自己。

a.恐嚇

有些父母常常會在孩子做了讓他們不滿的時候,用一些極具恫嚇和侮辱性的言論來讓孩子屈從於自己。

我的父親曾經也是箇中好手。當我大二的時候抑鬱症爆發時,他對我輕蔑的說:「看你的樣子我就知道了你在學校什麼樣子,我沒有你這種女兒。」

類似的言論還有:

「你怎麼這麼自私,一點也不像我的女兒。」

「就憑你嗎?別搞笑了。」

「不行就斷絕關係唄。」

這些充滿貶損和侮辱性的話會對孩子的自尊心產生毀滅性的影響,孩子可能會以害怕失去父母的關愛而步步妥協,心中被迫放棄自己選擇的憤怒和難過,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折磨孩子的心智。

b.感情勒索

比起直接恐嚇,感情勒索的方式要更加隱晦。父母會通過讓你內疚或者使你同情的方式來達到他們想要的目的。有些父母甚至通過自殘的方式來獲得孩子的關注。

比如:

「媽媽只有你了。」

「你爸爸那個壞人,你可要為媽媽爭口氣。」

「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你可真讓我失望。」

一些父母通過這樣讓孩子自責的方式,來過度索取孩子的幫助。我常常在父母不和的家庭中看到拉孩子占隊的現象,以讓孩子評理的方式被迫讓孩子成為一個「家庭法官」,其實這樣的方式只會讓孩子處於兩難的境地,久而久之,強烈的愧疚感會徹底壓垮孩子的神經。

c.忽視冷暴力

記得大二的時候我跟媽媽打電話,當時的我失戀了,心情很不好。然後媽媽又說了一些刺痛我神經的話,悲憤交加的我當時半真半假的跟媽媽說:「那我死了算了」,說完就把電話掛了。之後我惴惴不安的等著媽媽會不會打電話過來稍微關心我一下,等了40分鐘之後也沒有反應,我只好自己把電話撥回去。然後我媽說:「哦,我剛剛去洗澡了。」

……

曾經在面對父母的時候,我常常覺得自己像是對著一堵冰冷厚實的牆,無論是我大哭大鬧也好,低聲哀求也罷,甚至是諂媚討好,都不會得到任何回應。所以,有些父母本身是沒有接納和支持孩子的情感需求的能力的。

這些小孩子就像在黑暗森林裡走丟了一樣,看到遠處家裡亮著的燈光就衝上去敲門。而無論孩子多麼用力的敲門,父母總是充耳不聞。

在情感上體驗到來自於父母的排斥和拒絕的孩子,往往會覺得自己不重要,覺得沒有人會來愛自己。這種被迫將悲傷和憤怒刻在心中的孩子,在遇到導火索之後就會以非常自毀的方式表達出來。

d.過度照顧你

最巧妙的操縱者是以「幫助者」的方式出現的。他們並不是對孩子撒手不管任其自身自滅,而是裹著善意的外衣,為孩子的生活幫著多此一舉的倒忙。

「沒有我的付出不會有你的今天。」

「離開我你是活不下去的。」

父母通過這樣的方式摧毀了孩子自主獨立的能力,孩子往往會覺得自己的個人空間和領域被嚴重干涉了。而當孩子想要表達不滿的時候,便被負罪感攫住了。

e.反覆無常

有的父母心情好的時候會對子女非常體貼,而有時又以非常殘忍的方式虐待著孩子。這種來自於父母的「雙重信息」會嚴重干擾孩子的判斷,你不得不根據他們情緒的轉變而不斷摧毀和調整自己已經有的價值觀,一直處於一個隨時準備採取什麼特殊措施來規避風險和打擊的應激狀態,這種長時間的混沌無序狀態會消磨一個人的精力,讓一個人陷入長期的焦慮和恐懼中。

父母會通過這樣的方式蒙蔽你的眼睛,讓你再也沒辦法走出他們的控制。

認清自己身上發生的影響

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間充滿了傷害、欺騙、虛偽的關係,那就會深深的影響孩子對外部世界的定義。

「如果…在這個世界上我最信任的人都是這樣的話,那別人就更可怕了…」

長期處於這樣畸形的關係中,一個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會遭到極大的摧毀。我們在和周圍的人相處的過程中,是以我們最熟悉的方式作為模版的。如果長期處於一段較為健康穩定的感情中,我們對於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會有一個正面的預期。這種基於平等和尊重的坦蕩態度會讓我們在感情中不易受到傷害。

而長期處於糟糕關係中的抑鬱症患者,童年大多是在嚴苛的焦慮緊張和糾結痛苦中度過的。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往往有著一種嚴重的負面預期和小心的提防態度,為了保護自己,於是在自己和他人之間豎起堅固的牆,習慣於用最壞的動機去揣測別人。而這樣揣測別人的態度會引發一系列的猜忌鏈,會摧毀一段正常的關係,會把一個很好的戀人在結束時變成仇人。

在抑鬱症患者中常見有這兩種類型:

恰巧我經歷了這兩個迥然相反的階段。小的時候我是一個優等生,因為考了好的成績會讓父母多關注我一點。可是後來他們對於我的成績單習以為常,即使我拿出再高的分數,也不會再施捨我一丁點鼓勵和誇獎了。後來的我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從學校休學,天天打遊戲,高中也只去了一年,度過了相當墮落的時光。然而,父母好像從來都沒有看到過我的變化一樣,依然只關注他們自己。

我收到了這樣的私信:

我媽媽也有很嚴重的狂躁症和抑鬱症,我小時候不知道,但是她經常會拿我出氣。我媽媽拿著鞭子打我的場景,我現在想起來還是瑟瑟發抖。不過這幾年,她變好了很多,對我以前有歉意,但是沒有用了,我已經是抑鬱症了,敏感自卑的性格我已經改不掉了。

我抑鬱十年了,從前被人排擠,努力學習是我努力讓大家喜歡我的一種方式,無形之中,它成了我抑鬱症的副產品,但是高學歷卻並不能改變我抑鬱的狀態。說來也可笑,或許每個階級的人都有自己想不通的事情,來到香港以後,眼界更寬了以後,更發現自己的欠缺和不足,因此壓力更大,更加抑鬱。

對孩子吹毛求疵的家長有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如果孩子十全十美了,那這個家就完美了。」他們把改變生活的沉重負擔全部甩到孩子身上,藉此來逃避自己無法改變現有生活的事實。

遭到這樣對待的孩子有兩條路,要麼好像在漫漫長夜中進行著一場永遠到達不了終點的馬拉松,竭盡全力的想要獲得父母的認可。要麼因為背負著極大的壓力而破罐子破摔,變的無法無天。

說到底,自我放逐的「壞孩子」,和被當做不完美生活的替罪羊的好孩子,不過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儘管一些抑鬱症患者十分痛苦,也無法離開那些傷害她的人,這是因為痛苦像是一個證明,痛苦像是一個象徵,痛苦像是一種卑微又絕望的聯繫,痛苦可以讓抑鬱症患者產生彷彿自己還沒有失去至親至愛的人,產生對方還是在自己身邊的錯覺。

記得有次在心理諮詢的時候。心理諮詢師問我:你明明很想前進,為何又抗拒前進?你明明想要改變,卻為何又停滯不前?

我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終於觸碰到了,我不願意前進的那個理由。我驚訝於自己哭得像小孩子一樣停不下來。

我說:「因為我不想往前走啊。如果我不往前走,好像還能留在那個家裡。爸爸媽媽都往前走了,可是我不要往前走,我怕我走了,就連最後的這個家的空殼也保不住了。我怕我走了就再也回不了家了,我不想沒有家。我知道我的家早就不存在了,可是我,可是我,可是我如果往前走了…如果連這個家裡剩下的最後的人也走了...那我就真的,沒有家了。只要我留在這裡,好像,爸爸媽媽還能回來一樣。好像我還能回到那些溫暖的日子一樣。(背景:我父母離婚又分別再婚了。)

那天之後。我就知道了自己,為什麼不願意前進的理由。因為我想守著一些東西,守著一些早就沒有了的東西。

父母的愛是一種以分離為終極目標的愛。與父母的精神上的分離,是我們天性渴望自由和獨立與害怕失去父母的愛和支持的恐懼之間劇烈、緊張、反覆的陣痛鬥爭。

學著處理這些複雜情況的第一步,就是能夠辨認這些發生在你身上事情的真實面目。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希望每一位抑鬱症患者都能對自己多一些耐心。

當你在濃稠的黑夜中孤單行走的時候,我會一直陪著你。

微信公眾賬號:恆變的解憂雜貨鋪

ID:heng-bian

推薦閱讀:

父母不捨得扔家裡的東西,東西太多家裡很亂,看著很鬧心怎麼辦?
為什麼在中國父母打孩子並不會遭到懲罰?
如何勸父母改善一下家庭的條件,讓他們能生活的更好一些?
【滅菌大法】你還在手上養細菌嗎?
對父母來說,是失去孩子更痛苦,還是看著孩子痛苦的活著更痛苦?

TAG:抑郁症 | 父母与孩子 | 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