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林徽因的侄女,兩次被美國總統授勛,作品裡有讓人落淚的靜謐力量
11月23日,華裔建築師林瓔被美國總統奧巴馬授予了自由勳章獎。6年前,也是在白宮,奧巴馬給她頒發了美國國家藝術獎章,那是美國官方授予藝術家的最高榮譽。
奧巴馬授予林瓔自由勳章介紹林瓔,總難免扯到她那個顯赫的家族:她的曾祖父是清末革命家林孝恂,祖父是政治家、教育家林長民,叔祖父是黃花崗烈士、《與妻書》的作者林覺民,姑姑是建築家、詩人林徽因……
但林瓔是出生在美國,特別晚的時候才了解到家族前輩的信息,包括那位被頻繁拿來對比的姑媽。不過,林瓔的爸爸倒是說過,「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個性倔犟,果敢獨斷,才華橫溢而心想事成……」
林瓔和自己的貓,在紐約的工作室。小時候林瓔的玩伴除了哥哥,就是小松鼠、小兔子、花栗鼠和小浣熊等等各種小動物。
林瓔曾被美國《生活雜誌》評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國人」和「五十位未來的美國領袖」,和希拉里·柯林頓一起入選全美婦女名人堂。她的建築如今遍布美國,知名度最高、也讓她承受了最多是非的,是她大三時設計的越南戰爭紀念碑。
亞洲人設計亞洲戰爭紀念碑?!
1982年林瓔在越南戰爭紀念碑落成儀式上的照片。
在老師眼裡「可愛」、「隨性」的耶魯大學女學生林瓔,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的畢業設計會將華盛頓「分裂」,而自己也被卷進輿論的漩渦,承受沉重的精神壓力。
1980年秋天,在耶魯建築系讀大三的林瓔,和幾個同學正在研究如何通過建築形態來處理「死亡」的主題,結果他們發現了政府發布的徵集越戰紀念碑設計的海報,於是幾個年輕人就想,何不把它作為畢業設計?
林瓔花了很短時間來做文本研究,用了兩個星期時間就做出了紀念碑的模型交給了老師。老師認為她做的不是很好,給她的設計成績是B+。
但是林瓔還是去參加了競賽。沒想到這個設計竟從1400多份設計稿中脫穎而出。
林瓔做出的越戰紀念碑設計模型
林瓔提交的設計初稿。兩面鏡子一樣的黑色花崗岩牆體,像一本講述越南戰爭歷史的書一樣向兩面延伸,牆面上刻滿陣亡者的名字。林瓔想從「死亡也是一種榮耀」的角度去設計這座紀念碑,她認為只有承認並接納了傷痛和死亡,才能超越它們,走出陰影,回歸現實和光明。
林瓔設計紀念碑的時候沒有想過政治,甚至沒有過多關注越南戰爭,但是只要和越戰相關就逃不過政治。
競賽結果公布後,林瓔的設計馬上遭到了反對。主要的反對來自保守派和越戰老兵們。他們覺得林瓔的設計根本不像紀念碑,因為它沒有一點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氣勢,它不是立在地面上的,而是沉在地下,好像要隱藏什麼似的。有人認為,林瓔在用隱喻的手法表達反戰的態度。
批評的聲音越來越難聽,有人用「丟臉的破牆」、「令人羞辱的陰溝」、「黑色傷疤」,「地面上的一個黑洞」等等,來表達對這個設計的反對。更甚的是,出資贊助這項設計競賽的美國富翁羅斯·裴洛,撤走了他的16萬美元贊助費,而且他還去了林瓔的工作室,問她,這些人難道不是要來一場遊行檢閱嗎?林瓔回答,「他們需要的可不只是一場遊行。」後來任性的大富翁,還出錢給一些越戰老兵,讓他們飛去華盛頓參加抗議遊行。
羅斯·裴洛接受媒體採訪
除了裴洛這樣的人之外,華盛頓的整個政治階層都被驚動了。連總統里根、國務卿瓦特都出來反對。瓦特甚至召開新聞發布會,要求組織方,要麼對設計做出改動,要麼放棄建造。
林瓔知道自己會遇到阻撓和壓力,但沒想到形勢會如此嚴峻。這個21歲的女生儘力去尋找同盟,試圖保護這個設計,但是人們開始對她敬而遠之,因為誰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對她的批評也逐漸演變成了人身攻擊。有人罵她,「亞洲佬」。在一次媒體見面會上,有記者問她:讓一個亞洲人設計一個亞洲戰爭的紀念碑,你不覺得是對美國的諷刺嗎?
林瓔一直認為自己是美國人,卻沒想到會遭到如此對待。面對強大的輿論壓力,組織方不顧林瓔的反對,選擇了妥協,他們同意在紀念碑附近加建一個三個戰士的銅塑以及一面美國國旗。
俯瞰紀念碑
林瓔紀念碑落成後,三個戰士的銅像被豎立起來。
1993年,紀念碑的東南方向又加了一個雕塑,以紀念越戰中受難的女兵。
越戰紀念碑終於在1982年的11月落成,落成儀式上甚至沒有提設計師的名字。但是當數萬人到紀念碑前落下眼淚,爭相和林瓔打招呼的時候,她還是感到很欣慰。林瓔說:我知道人們在看到我的作品時會哭。不論你們怎麼看我的作品,只有每個人在看到這些作品時油然而生的切身感受,才是它的最後評斷標準。
夜幕下的紀念碑
林瓔後來去了哈佛學設計,但因為越戰紀念碑的爭議,她無法專心學習,又回到了耶魯。
1987年,林瓔獲得耶魯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在畢業典禮上她說,「我們每個人都是整體意識的一部分,通過我們的作品、形象、思想、寫作等等而彼此關聯。我們將在這些溝通中告訴未來的一代,我們是誰、曾經做過什麼,可能的話,還包括我們將對他們產生什麼樣的正面影響。」
「你從哪裡來?」
20歲以前,如果有人問林瓔,你從哪裡來?她總會說,「我從俄亥俄州來。」
但經歷了「亞洲人」的爭議之後,人們問她從哪裡來,她會說,「我從俄亥俄州來,但是我爸爸從北京來,我媽媽從上海來。」
林瓔的父親和母親。林瓔的父親林桓是林徽因同父異母的弟弟,1948年到美國留學,後來在俄亥俄大學教藝術,是個陶瓷藝術家。母親是上海人,美國留學期間和父親認識並結婚,之後在俄亥俄大學教英語文學,是個詩人。
林瓔小時候
雖然長著一副東方人的面孔,但是童年的林瓔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和身邊的美國人有什麼不一樣。父母從來不跟她講中國的事情。雖然家裡經常會收到來自中國的信,但她從來沒想過去問父母關於信件的事情。
直到21歲,有一次她和父親受邀去參加中國大使館的一個聚會。父親和大使聊了很久,她就問父親,「你在和大使聊什麼?」父親說,「我們在聊我的父親。」她才第一次從父親那裡了解到,原來祖父很厲害,是個很知名的學者,而且還參與了中國第一部憲法的制定。也是在這次,她聽父親提到姑姑林徽因和姑父梁思成,說他們是建築師,而且在美國留過學,設計了天安門廣場。
後來有一次偶然的機會,她了解自己的曾外祖母是上海的第一批醫生。她問母親,「為什麼從來不講中國的事情?」母親說,「因為你從來也沒問過。」
林瓔和家人。右邊第二個是她的哥哥。長大後也像母親一樣教英語文學,是個詩人。
林瓔確實對外部的世界沒有太大的興趣。她之所以那麼相信自己是個美國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從來沒有好奇過,也沒有關注過自己和別人有什麼不同。她是典型的「好學生」,安靜、好學,一點也不像一般人心目中美國孩子的樣子:參加各種社團、愛好運動、參加各種聚會,等等。倒是很像中國人,少社交,喜歡和家人呆在一起。
上了中學之後,因為個子小,又長著一張娃娃臉,班裡的同學總喜歡把她當小孩。林瓔就更不願意社交,在學校里除了體育之外,所有的功課全部拿A。回到家裡除了學習之外,就是陪小動物玩,或者在父親的陶瓷工作室、俄亥俄大學藝術學院待著,做一些手工藝品。最後林瓔以高中成績第一的成績考入了耶魯。
林桓將家安在了和城市有些距離的大山林里。
林瓔從小生活在父親做的各種陶瓷製品和傢具中。
進入耶魯之後,林瓔本來打算學習動物學和動物行為學,因為她喜歡小動物,但是一位老師告訴她耶魯的動物學偏向活體解剖,她一聽立馬決定放棄。因為喜歡科學和藝術,覺得建築比較適合自己,就去學了建築學。
建築師林瓔
越南戰爭紀念碑給林瓔帶來了榮譽,也帶來了傷害。1984年,林瓔獲得了美國建築學院設計獎,之後又獲得了總統設計獎。獎項讓她得到很多新的設計機會,但她都沒有接。
直到30歲,她才慢慢找到狀態,開始自己的創作事業。20歲以前林瓔對自己的中國血統完全無知,30歲開始,才逐漸發現自己的作品中有東方文化的基因。40歲以後,她覺得自己的東西方思維形成了某種混合和平衡,自己更加完整了。
工作中的林瓔。年輕時候的林瓔,看起來就像鄰家的妹妹,她為人低調,不講究穿著,一個美國記者形容她,看起來總像是「匆匆趕去上課而又害怕遲到的大學生」
重新開始工作以後,林瓔創辦了自己的私人工作室,做雕塑設計和建築設計。她的設計從住宅到博物館到圖書館,再到紀念碑和裝置,豐富多樣。設計主題包含了婦女、民權、和平、環境、時間、宇宙,逝去,永恆,等等。
近些年來,林瓔對於自然環境的關注增加,她的裝置藝術也更多偏向對於存在的反思。
下面是林瓔的一些設計作品舉例。
林瓔設計的美國民權運動紀念碑,設計理念來源於馬丁路德金的那個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不,不,我們不會滿意,直到公正像水一樣流淌,正義如滾滾洪流。
林瓔為母校耶魯大學設計的「婦女桌」
林瓔和哥哥林談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公共圖書館設計的雕塑作品「閱讀一個花園」
地景裝置,匯流
林瓔設計的密歇根大學一萬平米的波浪草坪
華人博物館
里吉奧·林奇教堂
哈吉斯圖書館
林瓔設計的私人住宅內部拓撲結構展
作為一個科幻迷,林瓔對宇宙和自然主題的探索,戶外地景裝置黃道
用釘子做的水體裝置藝術展
十一分鐘線
希望廣場
回收品地景裝置
系統地景裝置,山
編輯整理:杜美麗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資料參考:
1 https://www.splcenter.org/what-we-do/civil-rights-memorial/history
2 http://www.biography.com/news/maya-lin-vietnam-veterans-memorial
3 http://www.achievement.org/autodoc/printmember/lin0int-1
4 http://www.mayalin.com/
Lens的讀物
在京東、亞馬遜、噹噹、天貓、淘寶、機場中信書店
和各大城市書店均有銷售
更多內容和購買地址請見:購買渠道
招聘● 新媒體及內容編輯、視頻編導:簡歷和作品發往editor@lensmagazine.com.cn● 視頻相關實習生,簡歷和作品發往hr@lensmagazine.com.cn
● 運營部門實習生,簡歷發往hr@lensmagazine.com.cn▼更多人文生活美學內容和原創視頻
請訂閱公號「Lens雜誌」(ID:Lensmagazine)
推薦閱讀:
※為什麼隈研吾先生至今沒有得到普利茲克獎?
※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建造在海底的什麼層面上?
※為什麼日式建築風格很受歡迎?
※設計類專業筆記本(有建模渲圖需求)從t430s換到t450s意義大嗎?
※清水混凝土其實是什麼?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建築為什麼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