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葵帶你逛美食:如何吃一份地道的沙縣小吃

兒時對於美好早晨的定義,莫過於母親偶爾早晨的偷懶,放幾塊零錢在桌上,讓我自己「解決」早飯。那時,必定會懷揣著「巨款」,奔向我家樓下的「沙縣小吃」店,大喊:老闆,我要一份拌面餛飩。

是的,你沒聽錯。這就是生長在三明市區的我對於一個美好早晨的定義。那個時候沙縣小吃在我心中就是拌面、餛鈍、滷味和燙嘴豆腐。師傅站在灶台後,一手在白底藍邊的陶瓷盤裡放好花生醬等一干調料,一手提溜著漏勺等著沸水鍋的面熟透,起鍋,倒入盤中,撒上蔥花,繼而撈出扁肉,澆上湯,一氣呵成。我從煤爐上的鋼精鍋里打一顆茶葉蛋,剝殼後放入餛飩中。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不顧桌邊的油膩,大快朵頤起來。

小時候,我也以為沙縣小吃就是拌面、扁肉和燙嘴豆腐。後來去到了一次沙縣,我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我頭一次去沙縣約莫是高二,沙縣還沒有小吃城。由幾個沙縣上來三明讀書的同學帶隊,坐了個5元大巴,到達沙縣縣城。沿著街邊走,看見幾家店門口坐著4、5個阿姨,手速飛快的包著叫不出名字的小吃。後來才知道,那是沙縣特有的燒麥。

沙縣燒麥是福建省著名的漢族小吃。在沙縣12.8小吃文化節"小吃技藝大比拼"中,做燒麥皮的師傅們動作之神速令人眼花繚亂。沙縣燒麥的皮除了最初一道工藝是靠壓面機壓成,絕大部份是靠手工擀制的,成品晶瑩剔透,似吹彈可破。沙縣燒麥皮薄(為冷水面坯)、餡多,小巧玲瓏,晶瑩剔透。使用原料、製作工藝、蒸制方法與其他地方明顯不同。不同於北京燒麥的肉餡,江南燒麥的糯米餡,沙縣燒麥的餡是以粉絲、肉丁、筍丁、香菇丁混合而成的,它們被包裹在被擀得晶瑩剔透、吹彈可破的皮中,剛出籠時一個個粉嘟嘟地顫動著挨擠在一起,吃時再沾以沙縣獨有的豉油,鮮香爽滑,味道鮮美,是聞名遐邇的著名小吃。

沙縣城關王家小吃店姜水英製作的燒賣最為著名,後傳承給兒媳鄭佳蘭,改名為"佳蘭燒麥店";2000年9 月沙縣燒麥被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此外,沙縣小吃中我的愛,還有芋餃。每年進入農曆七月,新芋上市,沙縣民間即開始做芋包(或稱芋餃)食用或待客。尤其是夏茂芋包,獨具特色,名聞遐邇,倍受大眾喜愛。三明是竹子之鄉,所以很多的東西裡面必然加各種筍類(其實三明很多能包東西的皮里都會放筍)。沙縣的芋餃里的餡主要就是晒乾的筍。

後來,我就發現沙縣的牛肉湯也格外好喝。點一份牛肉湯,加一個沙麥再上一份芋餃,我已經把拌面扁肉拋之腦後了。

其實沙縣小吃種類繁多,被稱為漢民族傳統飲食的「活化石」的沙縣小吃,屬源遠流長的中原黃河流域飲食文化傳統的一個分支,它既有福州、閩南一帶的飲食特點,又有汀州一帶山區客家飲食文化風格。扁肉、清湯麵、拌面、酸菜面、白果、油餅、火把、豬耳、麻球、米凍糕、糖包、小籠包、肉包、煎餅、大腸糕、年糕、鴨湯粉干、鍋邊糊、油條、花椒餅、起酥餅、蔥肉餅、菜頭餅、白糖餅、糖水餅、水晶餅、口香餅、杏仁酥、牛奶餅、米果、線面、烤豆乾、青草凍、玉糕、冬酒、菊酒、炒果條、燙嘴豆腐等等,隨機的排列組合都能形成一份地道的沙縣早餐。

沙縣小吃能夠走出沙縣,是因20世紀90年代沙縣為了解決農民和城鎮下崗職工就業增收難的問題。把小吃製作的傳統工藝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不僅破解了「三農」難題,更因此帶動了沙縣當地各項事業的發展。也滿足了祖國大江南北的饕餮客。

經常聽見有人將沙縣小吃視為較為低端的消費場所。確實,沙縣小吃以他親民的價格得到了大家的喜愛,拌面餛鈍也成為了大家口中的「情侶套餐」。但沙縣小吃的廣博不僅僅停留在拌面餛鈍上,各式各樣的小吃如何推廣、讓大家不用前往沙縣就能夠品嘗各式各樣的美味,是值得深思的一件事情。但是在沙縣小吃還未能完全走到各位「吃貨」的面前是,煩請大家秉持一顆「民以食為天」的心,來到沙縣品嘗地道的沙縣小吃吧!

(本文來自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2015級人文地理專業研究生 張臻)

推薦閱讀:

關於情報組織「沙縣小吃」,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趣事?
沙縣小吃是如何快速火起來的?
沙縣小吃,窮人的深夜食堂
沙縣小吃牛在哪裡? 為什麼能在全國開數10W家店(某店老闆提供的數據)? 這麼多家店怎麼做到口味一致的?等
沙縣小吃到底是什麼組織?

TAG:美食 | 沙县小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