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凌不只發生在少年之中|小時候欺負我們的小惡霸長大了

如果你沒有經歷過今天文中要說的情況的話,那麼你是幸運的,但也請把這篇分享出去,也許有人能從中獲得幫助。

以前一直以為,只要長大了就不會輕易被人欺負了,但工作之後發現小時候欺負我們的「小惡霸」,如今長成了「大惡霸」,依然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只不過欺負的場所從教室換到了辦公室。

想像一下以下場景:

  • 開會時,在你提出任何想法或建議後,某個人/某些人都會撇嘴搖頭,或者明確表示你的想法「太可笑」

  • 同事總是「忘記」接你的電話、回復你的信息,或「忘記」通知你重要的事情;

  • 上司給予你超量或完全不合理的工作,而且Ta明確地知道你註定是做不完/做不好的,然後因為你的失敗對你進行責罰或辱罵

  • 自己努力得來的工作成果,被人惡意搶佔,努力得不到賞識;

如果你在工作中常常陷入類似的境遇,並且讓你感到十分煎熬和痛苦,你和周圍的人也許正在遭受著「職場欺凌」(cubicle bullying)。

什麼是職場欺凌?

欺凌行為(Bullying)是指帶有敵意地使用攻擊、威脅、強制等手段令他人感到恐懼,從而達到控制他人的目的

它有兩個重要特點:

  • 欺凌是一種不對等行為,只有攻擊者在身體上、權力上或社會地位上強於受害者時,所進行的攻擊行為才能被視為欺凌。

  • 欺凌往往是一種習慣性行為,極有可能會反覆發生

「欺負人」這種事情不僅會發生在小孩子打打鬧鬧的操場上,如今也潛伏在水泥森林中大大小小的辦公室里。Cubicle意為辦公室的小隔間,座位間的隔板擋住了每個人視線的同時,也為「職場欺凌」提供了滋養的溫床。

職場欺凌可以是一對一的,例如上司對下屬,或老員工對新員工。也可能是聚眾行為(mobbing),即一群人對於某一個人的欺凌。後者通常以一個主要欺凌者為首,其他人或起到協助作用,或坐視不管,然而起鬨和默許都使欺凌得以繼續進行下去

在職場中,欺凌行為發生率要遠高於性騷擾。但由於並無相關法律保護,欺凌的受害者很少得到幫助和同情。美國2014年的的職場欺凌調查顯示,大約27%的人群報告曾經遭受過職場欺凌,21%的人曾目睹過欺凌。72%的人能夠意識到欺凌正在周圍發生。

由於職場中的利益關係以及對於保密性的擔心,自我報告的數據並不能向我們展示職場欺凌的全部圖景,但這些已有的數據已經足夠觸目驚心,它如此的普遍,普遍到讓我們甚至以為它本身就是正常的。

職場欺凌有哪些表現?

言語上:

  • 起帶有侮辱性的外號,或使用羞辱性的話語

  • 嘲笑諷刺(陰陽怪氣) 「要等到你把工作做完了,那估計我們公司都倒閉了」;

  • 散播關於你的謠言 「你知道新來的那個女的嗎,據說跟老闆有一腿。」

  • 威脅 「你敢這麼跟我說話,還想不想在這公司混下去了。」

  • 斥責和無緣無故的批評 給你超額或不合理的工作,然後因為你未能完成而訓斥你,俗稱「找茬」;

行為上:

  • 故意忽視。在群體中把你當透明人,或在他人試圖與你交流時進行打擾中斷。故意「忘記」通知你參加重要的會議。

  • 集結他人一起排擠孤立你。被同事冷落,他們與你刻意保持距離,故意擺出高傲姿態;

更多的時候,欺凌者並不會展示強烈的敵意,Ta做出的也許只是一個白眼、輕蔑的一瞥、或一聲不屑的「切」。這些細小的、不清晰的,但對於接收者產生很大負面影響的信息,雖然暫時不會造成什麼劇烈的消極回應,但長期如此,就會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造成巨大的破壞,也會給受害者帶來負面影響。

這種微妙的舉動容易被認為只是因「性格不合」所導致的人際關係上的摩擦。正是因為欺凌的表現太瑣碎,很多人不僅意識不到它的存在,反而覺得受害者的消極反應是「小題大做」。畢竟,誰會在乎同事是否回復你的信息?你要怎麼向別人抱怨「我老闆總是找我的茬」?因為得到的大多數回應都是:「從你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 另一方面,受害者自己就會壓抑掉「我正在被欺凌」的想法。我們常常分不清「職場欺凌」和「強有力的管理風格」之間的區別,尤其是當你的上級是欺凌的實施者時,Ta的斥責、辱罵、強硬的工作態度,都可能被合理化。受害者可能會認為「一定是我做錯了什麼事,老闆才對我這樣的」。一旦欺凌被解釋為「做錯事後的合理懲罰」,它就很難再被反抗了。

職場欺凌會波及到哪些人?

欺凌不僅僅是兩個對立方所產生的行為。在欺凌發生的瞬間,所有在場的人都會被捲入其中。Salmivalli在研究中把參與到欺凌的人分為以下幾種類型(除欺凌者與受害者外):

  • 協助者(assistant)是欺凌中最大的幫凶。在欺凌者首先實施欺凌行為之後,協助者會迫切地想要加入到其中。例如在老闆訓斥某員工的時候,其他同事也主動加入到責備的隊伍中去。

  • 起鬨者(reinforce)如果個體對於幫助他人之後的預期是偏負性的,例如會認同「槍打出頭鳥」、「我並不能改變什麼」,那麼將很有可能成為起鬨者。

  • 局外人(outsider)在面對欺凌行為發生時可能會選擇迴避、直接走開。但他們是欺凌事件中變數最大的角色,如果他們能夠改變對於反抗欺凌的負性預期,那麼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 抵抗者(defender)是欺凌行為中最具保護性的人,是與受害者站在一邊的。這些敢於反抗欺凌者的人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也具有更強的社會競爭力,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較少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職場欺凌會造成怎樣的後果?

對於受害者

上班路上的每一步都像在走向墳墓。

  1. 失眠 在職場中曾受到過欺凌的人可能會有更多的睡眠問題,並且問題的嚴重性隨著暴露於欺凌的次數的增多而提高

  2. 心理失常 職場欺凌受害者的抑鬱水平顯著高於沒有遭受過欺凌的人。遭受過嚴重的欺凌行為甚至有可能導致受害者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3. 感到缺乏自信,自尊降低 一項針對公務員的研究顯示,被欺凌經歷越多、時間越長,個體的自尊水平越低。

  4. 工作倦怠 由於職場欺凌可能會重複發生,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個體很容易產生情感、態度和行為上的衰竭狀態

  5. 影響工作導致進一步被欺凌 欺凌可能導致受害者的認知功能受損(例如記憶力下降、注意力無法集中),這可能影響工作效率以及在工作上的表現。美國職場欺凌調查顯示,61%的人因為受到欺凌而失去了自己的工作。

以上這些身體、心理以及行為上的負面影響都可能引起隨後愈加嚴重的欺凌,使欺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對於實施者,

欺凌行為也傷害了他們自己。 首先,行為實驗表明,當你成為欺凌他人的人時,並不會獲益。相反,欺凌者在欺負他人時可能會體驗到強烈的憤怒、羞愧、罪惡感。 其次,欺凌行為可能是習得的。很多欺凌行為的實施者同時也有可能是被欺凌的對象,這類人群有很高的患有抑鬱、焦慮情緒障礙以及自殺的風險。

曾經/正在遭受職場欺凌,該怎麼辦?

1. 認識到你曾經/正在被欺凌

被欺凌的一方常常會覺得是自己的過錯,比如,自己做得不夠仔細、自己太糟糕,或者自己應該要做得更好。 承認被欺凌並不容易,尤其是對於男性來說,好像這是示弱的表現。受害者普遍會產生自責和恥辱感。認真地告訴自己:我已經盡到了自己的職責,我值得被尊重和對待。

2.重建信心

欺凌者常常用強硬的手段使我們害怕、屈服,最終順從地達到他們的目的,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改變對於自己的錯誤認知,重拾起價值感是一個漫長且艱難的過程。我們可以從改變外部的行為做起,做一些擅長的事情來重建自信。

3.向信任的家人、朋友尋求支持

在從被欺凌的創傷恢復的過程中,一個人走實在太過孤單。記得向信任的家人、朋友尋求支持,來自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鼓勵能夠幫助你緩和情緒,糾正你在創傷中形成對自己的錯誤評價。

4. 尋求專業幫助如果你認為你試了以上所有的辦法,但仍沒有改善的話,那麼也許是求助於心理諮詢的時候了。在一段安全的諮詢關係中,與諮詢師的互動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在欺凌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處理其中所經歷的情緒;建立信心、重新認識自己的價值,並且練習去抵抗欺凌行為。

欺凌作為一種嚴重威脅職場健康的行為,不應該成為一種文化蔓延開來,但現在的情況卻正是如此。然而一件壞事,就算再微小,再普遍,再頻繁,它也還是壞事。

我們要一直意識到欺凌的存在,關注它,談論它,抵抗它。

我們篩選出了擅長處理職場欺凌的6位諮詢師,如果你或你的朋友正身處於欺凌之中,他們能幫你。點擊鏈接即可查看諮詢師的詳細信息與聯繫方式:t.cn/RfDGNaP

原文發佈於:欺凌不只發生在少年之中|小時候欺負我們的小惡霸長大了

轉載務經授權,投稿或版權合作:? media@jiandanxinli.com歡迎關注公眾號:簡單心理(janelee1231)

參考資料

Laschinger, H. K. S., Grau, A. L., Finegan, J., & Wilk, P. (2010). New graduate nurses』 experiences of bullying and burnout in hospital setting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66(12), 2732-2742.

Namie, G., Christensen, D., & Phillips, D. (2014). 2014 WBI US Workplace Bullying Survey. Workplace Bullying Institute, 1.

Nielsen, M. B., & Einarsen, S. (2012). Outcomes of exposure to workplace bully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 Work & Stress, 26(4), 309-332.

Niedhammer, I., David, S., Degioanni, S., Drummond, A., & Philip, P. (2009). Workplace bullying and sleep disturbances: findings from a large scale cross-sectional survey in the French working population. Sleep, 32(9), 1211-9.

Paull, M., Omari, M., & Standen, P. (2012). When is a bystander not a bystander? A typology of the roles of bystanders in workplace bullying.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50(3), 351-366.

Samnani, A. K., & Singh, P. (2012). 20 years of workplace bullying research: A review of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bullying in the workplace.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17(6), 581-589.

Vartia, M. A. (2001). Consequences of workplace bullying with respect to the well-being of its targets and the observers of bullying.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work, environment & health, 63-69.

推薦閱讀:

長輩無意間的一句話傷了你的心是什麼感受?
什麼事情是你很想放棄的 但一直堅持的?
緩解焦躁情緒有哪些好方法?
你對自己做過哪些惡?
人在什麼情況下才會對得失看得比較淡然?

TAG:职场 | 心理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