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蓮》:一個女人的十年上訪史

《我不是潘金蓮》:一個女人的十年上訪史

馮小剛再度聯手他最熟悉的作家劉震雲推出了《我不是潘金蓮》,這是劉震雲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他花了十幾萬字寫了一個名叫李雪蓮的農村婦女上訪的故事,而這個故事只是這本小說的一個序。

這是馮小剛一直想拍的作品,從《一地雞毛》到《手機》《1942》,這是馮小剛第四次改編劉震雲的電影。年近花甲的馮小剛自從《私人訂製》後,三年沒拍片,《私人訂製》票房不錯,但罵聲一片,馮小剛自己也說這部電影消費了觀眾對他的信任,並表示以後拍的電影一定都是自己真正想拍的,直到現在拿出了《我不是潘金蓮》。

在劉震雲的小說中,故事發生在河南農村,電影中卻並非如此。籌備期間,馮小剛去北方農村反覆取景,但最終還是認為實在是「太髒了」,難以滿足電影畫面的基本審美需求。在攝影師羅攀的建議下,這部電影最後在南方婺源取景。在取景的過程中,羅攀建議用圓形畫幅拍攝,但這是個市場風險很大的提議,最後馮小剛頂住華誼高層的壓力,使用了這個自從宣傳期就開始的傳說中的「圓」。

實際上,用「圓」來拍攝並不是首創,在早期的默片中,就有導演使用過圓形畫幅遮罩。但在《我不是潘金蓮》里,這種拍攝方式從藝術上來看,讓畫面成為一幅幅古代風情畫,圓也是李雪蓮所在的處境,身陷囹圄,周身的官場像踢皮球一樣把她踢來踢去。李雪蓮上告到北京後,畫幅由圓變方,方意味著首都森嚴的規矩。在畫幅的轉變中,從縣長、市長到「首長」,組成了一幅官場現形記。

馮小剛把最重要的角色給了范冰冰。這是兩人第二次合作,在2003年的《手機》中,馮小剛找范冰冰飾演了小三「武月」,這對當時二十多歲出頭的范冰冰來說,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角色,這個角色混雜著風情萬種、對愛情的執著、充滿事業野心等多重性格,而且「小三」這個定位對當時年輕的范冰冰來說,也是一個需要勇氣接的角色。幸運的是,它幫助范冰冰成功地在大熒幕上站穩腳跟,在「金鎖」之後,有了一個自己的代表作。

《我不是潘金蓮》中的李雪蓮同樣不是個容易的角色。因為圓形畫幅的影響,構圖和正常畫幅完全不同,對演員的走位、肢體表演也提出了不同要求。演員在圓形中走動,會擔心自己是否出畫。在圓形構圖中,要求景別更鬆散,極少有近景和特寫。范冰冰在以往的演出中,比如她飾演的武則天、楊貴妃這樣的角色,經常是柔光加大特寫,突出面部表情特徵。到了《我不是潘金蓮》,幾乎都是遠景或中景,更多要求的是台詞和肢體表演。

范冰冰在《我不是潘金蓮》中操著一口方言,絞短了頭髮,換上了粗布衣服,首先從扮相上是令人信服的。這部電影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講述的是一個女人的十年上訪史,充滿心酸、委屈和荒謬,但馮小剛並不想拍成第二個《秋菊打官司》。在《秋菊打官司》中,需要觀眾入戲,產生共鳴,甚至同情和憐憫。但《我不是潘金蓮》是往裡收著的,它的鏡頭疏離、客觀、冷靜,通常是離演員特別遠,遠遠旁觀,所以在很多時候,我們看到范冰冰在一個圓里不停地往前走,鏡頭跟著她,是不帶有情緒的。

它不是要展示一種簡單的官民對抗。從法理上來說,李雪蓮確實沒有打官司的正當性,這就失去了讓人同情她的根基。《我不是潘金蓮》里的官員通常是文質彬彬的,講起道理來一套一套的,甚至有時候他們是「講理」。鏡頭越冷靜,官員的官話聽起來越一本正經,荒謬感便油然而生。

《我不是潘金蓮》不用製造大喜大悲,也不企圖去感動你,或者讓你同情李雪蓮,它的節奏非常快,每當一個情緒要爆發時,便馬上轉入下一個場景,時間上前後跨度了20年,但敘事非常緊湊。范冰冰的表演做到了剋制和精準,比較好完成了馮小剛設定的調性,這種克制實際上代表的是電影的主題,就是它到底怎麼看待李雪蓮、怎麼看待這場瘋狂的上訪和截訪。

李雪蓮需要周旋於兩類男人中間,一類是走馬觀花般粉墨登場的官員,一類是可以幫助她復仇的屠夫和趙大頭。在跟官員對戲時,她需要表現出執拗和某種農村婦女式的精明。在後者對戲時,既要發揮自己的女性魅力,又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壯感。范冰冰精準地把握住了兩種情緒,在李雪蓮攔縣長史為民的車這場戲中,范冰冰舉著寫上「冤「的牌子攔車,史為民觸不及防地把粥都潑到身上。范冰冰一股腦的拋出自己上告五樁官司,史為民不承認自己是縣長,撒腿跑了。一個官員被上訪者嚇得落荒而逃,這在中國影史上也是非常大膽和前所未有的鏡頭,這段的處理沒有一味地賣苦、賣慘,范冰冰也沒有撒潑,沒有大喊大叫,沒有情緒崩潰,這才是符合人物隱忍、一根筋又能讓人覺得無比心酸的處理方式。

范冰冰跟郭濤飾演的趙大頭對戲時,有兩場戲尤為關鍵。一場是晚上,趙大頭借口找東西起床,李雪蓮清楚的知道趙大頭想要什麼,她便十分坦誠的說願意跟趙大頭睡來換取他的幫助。她的語氣是那麼淡然,如果這個地方處理成一種悲情的交換,就完全破壞了李雪蓮這個人物的設定,李雪蓮是非常清楚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以及如何做、可以犧牲什麼的女人。

而一個在小說中而沒有在電影中得到強化的細節是,李雪蓮不完全是在跟趙大頭做交換,而是長年的寡居生活讓她確實對趙大頭產生了感情,所以這份感情的複雜性在於它確實有愛情又同時存在利益交換,而這是一個農村婦女唯一可以做的選擇。

范冰冰的爆發戲出現在她發現了趙大頭跟她好是為了得到另外的好處,這一點徹底激怒了她,因為她以為自己找到了愛情,真的可以就此不用再上訪,開始新生活,但生活並沒有就此善待她。出現在她生活中的男人,要麼是為了官職天天防止她上訪的,要麼是試圖想從她身上撈點好處的,范冰冰身上的韌性恰好與角色的一根筋是相契合的。影片中李雪蓮展現了極其強大的意志,把一本原來法庭審判正確的案子鬧得天翻地覆,從縣裡官員到市級甚至省級官員人人自危,范冰冰把鄉下婦女執拗倔強的勁頭演活了,並貢獻了她職業生涯最好的表演。

在全片的高潮部分,截訪的官員在北京抓住李雪蓮並告知她秦玉河死了的時候,她開始嚎啕大哭,這是范冰冰在全片中情緒最為劇烈的一次,這個人物數十年的努力突然沒有了根基後的悲痛和無奈,前面的表演都是收著的,這場戲是一次大爆發,一場鬧劇在此戛然而止,只留下嘆息。

范冰冰此前常遭人詬病的是她在飾演武則天這類角色時,所有的情緒和表演偏於扁平化的,一方面是劇本過於套路,攝影、燈光造成的畫面PPT化,另一方面是她展現的是她明星美的一面,而沒有把自己變成角色本身,使之無法與觀眾產生共振。另一方面,也跟宣傳包裝方式有關,大量的紅毯照讓大家把目光只聚焦在了明星運作上,尤其在《王朝的女人楊貴妃》中,有關「馬震」的宣傳,進一步讓人忽略她的演技。

而范冰冰真的沒有演技嗎?在導演李玉的鏡頭中,范冰冰曾數次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特質。在《觀音山》中,她回歸到小人物的生活中,「南風」這個角色既有逆來順受、無力的一面,也有真性情剛烈的一面,范冰冰憑藉《觀音山》拿到了東京電影節影后。

范冰冰從「金鎖」這個角色走到今天,發展過程中一直是光鮮與質疑共存,但她抵抗住了壓力,在非議之下蛻變為「范爺」,李玉有著一個女性導演應有的直覺和敏銳,而且在多部作品中呈現出對社會和人物境況的思考,有了這樣的好的導演的調教和質量過關的劇本時,范冰冰就能暫時褪下女明星的光環,好好演戲了。

所以回到《我不是潘金蓮》,范冰冰非常清楚地認知到在目前的發展中,她需要一個有力的證明和一個有代表性的角色。幸運的是,「李雪蓮」這個角色在很大程度滿足了她的需求,有了劉震雲的劇本做根基,馮小剛的藝術堅持和創作上的創新,還有一眾實力戲骨給她演對手戲,范冰冰精準克制的演出使她拿到了塞班斯蒂安電影節影后。經典原著、圓形鏡頭、尺度突破、上線演技、改檔風波……種種因素加持之下,《我不是潘金蓮》註定將成為馮小剛個人電影歷程中具備極具特殊意義的一部作品,對范冰冰而言亦是如此。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無極》《滿城...黃金甲》《夜宴》等是爛片?
怎樣看待馮小剛吐槽現在的年輕演員娘?
如何看待馮小剛「中國垃圾電影太多,是因為有垃圾觀眾捧場」的言論?
如何評價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延後上映?
如何評價電影《芳華》里何小萍飾演者苗苗的演技?

TAG:电影 | 冯小刚导演 | 范冰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