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中的無我如何理解 如何做到 可以說明事例嗎?

佛教


真正地道的宮保雞丁,

小荔枝口,酸甜為主的複合味。

用核桃仁,其實花生米是為了圖便宜的簡化版。

要用雞腿肉,大蔥不要葉子,澱粉分兩次勾芡,要大火爆炒……

那地道的宮保雞丁是什麼味道?

我說的這麼多,您理解了么?您能如同吃過之後回味一樣在腦子裡構建出那個色香味的感覺么?

顯然,不能!

就像宮保雞丁要吃過才知道味道不能靠理解來推算一樣,

佛法的無我,要靠真修實幹,要靠自己去做,要靠自己的定慧去證,

而不是在這兒聽別人說完了來加以揣度和推測。

任何一個佛說的法門,都是定慧止觀的法門,都是息滅無明的法門,都是歇止狂心的法門,都是證悟智慧的法門。

尋求一位明白師父,把自己當個傻子,他說啥咱就學啥,聽話認真去實修實幹,假以時日,自然可以證得這個」無我「

就像吃過之後我才清楚,什麼是真正的宮保雞丁。


何為「無我」?其實佛陀對無我的概念有很明確的闡述和定義——無我既是指「無自性」,在意識領域事物不能決定自我的屬性和意義。用現代哲學的話來說是指事物沒有自我特定的、客觀的屬性和價值。

還是請出《佛經》來說明。

————《南傳中阿含經》第35經,《雜阿含經》110經,《增壹阿含》第37品第10經,————

外道薩遮迦放出大話聲稱:凡和自己論辯的人無有不被自己折服、震撼,乃至腋下流汗的。當他聽說佛陀主張色、受、想、行、識諸蘊無常無我時,認為是邪見,於是就去佛陀處論辯。同時也招引來很多人前去圍觀。

薩遮迦見到佛陀,與佛陀行禮後坐於一面,然後便問道:「您是如何教導弟子的呢?」

佛陀回答:「我常常這樣教導說:諸比丘,色是無常、受是無常、想是無常、行是無常、識是無常,色是無我、受是無我、想是無我、行是無我、識是無我。」

薩遮迦說:「您原來是這樣教導你的弟子的,那我來舉個栗子,猶如一切種子長大成熟都必須要依於土地一樣,人們的受想行識必須依託於自己的身體,才能產生善惡。」

佛陀說:「那你是認為色受想行識都是有我的是嗎?」

薩遮迦:「是啊,我認為色受想行識都是有我,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想法。」

佛陀:「你拿大多數人的看法說事幹嘛?你只需要說出你自己的立論。」

薩遮迦:「是的,世尊,色受想行識都是有我,這就是我的觀點。」

佛陀:「那好吧,我來反問你一個問題,請你如實作答,一國之國王,如同波斯匿王或摩羯陀王,是否在他的領土內有主宰權、決定權,可以發號施令?

薩遮迦:」是的,世尊。」

佛陀:「那麼,當你說這個色身是我時,你能決定你的色身是這樣,或是那樣嗎?」

薩遮迦沉默不語,任憑佛陀再三追問依然保持沉默。

這時,一位天神看不下去了,就對薩遮迦說;「回答呀,現在可不是你保持沉默的時候,如來再三問你都不回答,再不回答,我就要打碎你的腦袋。」

薩遮迦這才不得不回答:「不能,世尊。」

佛陀:「注意啊,回答時候可要想清楚嘍。你現在說的可和你之前說的是相互矛盾的。當你說受想行識是有我時,你能決定你的緣識是這樣或是那樣嗎?」

薩遮迦:「不能,世尊。」

佛陀:「注意啊,回答時候可要想清楚嘍。你現在說的可和你之前說的是相互矛盾的。那你認為色身是無常還是有常?」

薩遮迦:「是無常。」

佛陀:」無常是苦還是樂?」

薩遮迦:「是苦,世尊。」

佛陀:「如果色身是無常、苦,經常變化的,你能認為色身是我的,色身就是我,我就是色身嗎?」

薩遮迦:「不能,世尊。」

佛陀:「受是無常還是有常?。。。。。。(以下受想行識同此)。。。。。。你能認為緣識就是我的(受我支配),我就是這樣,這樣就是我嗎?

薩遮迦:「那確實是不能這麼認為的,世尊。」此時薩遮迦自己已是汗如雨下。

(後面還好長,不過無關主旨了,就不往下接著碼了)。

一杯水、一幅畫、一個人都是同樣的,其屬性和價值在於有情意識的認定,而不是由其自身決定,並固化的。對飽飲之人水是毒藥,對將渴死之人水是救命的甘露,一個人對父母而言是孩子,對孩子而言是父母。意識的無我本來就是現實的存在,不需要我們做到,而是需要我們證得,然後以這樣的善知識去引導我們去做進一步認識和求證。此外,意識的無我,和自然的無我也不是一碼事,自然中是否無我,佛的回答是「無記」。


無我,人人可以做到,只不過不肯做,不相信自己能做到而已,因為本來就無我,不用做,無我的體驗就在那裡。

所以無我不是用來理解的,是用來修行證得的,你可以依照《大念處經》修習,持五戒十善,人人可以做到,還需要實例嗎?你自己努力證得不就是實例嗎?古往信來證得的人太多了,不一一例舉了,證得無我,只不過是修行剛剛起步而已,沒什麼值得驕傲和炫耀的,證得了阿羅漢,能夠時時刻刻無我,無餘涅槃,那還差不多,「動時修止靜修觀,念念情人在眼前,若肯將心移學道,即身成佛有何難?」


就日常化地理解「無我」,我覺得是這樣的。1、我們的心本來是澄明自知的,後來糾結著如何讓自己不斷壯大,依靠外物來體現自己的強大,比如我們很多時候聽到的「有權的」「有錢的」就是厲害,就是有價值,個人的價值是和外物掛鉤的。2、這時候的「我」執著於外物,所以不是真實的「我」。3、我們不關注自己內心的強大,而是希望掠奪外物來充實自己,自己內心的真實需要,反而被外物變化所覆蓋。於是,在這個物質無比豐富的今天,人們反而覺得內心空虛,真情不在,不斷偽裝自己。

4、如果去掉了外物的執著,再加上順其自然的心態,「我」就不再渾濁和飄忽不定,這時候就是「本我」「真我」的出現了。這個本我就是我所理解的「」無我」狀態。


一台電腦,我正在上班,工作,使用的這台電腦,由顯示器機箱主板硬碟cpu內存硬碟電源組成。但當我把這台電腦又拆成一舊一舊的硬體的時候,這台電腦還在嗎?這台電腦工作了兩年,cpu跟硬碟壞了,我把cpu跟硬碟換掉了,那麼這台電腦還是這台電腦嗎?


1. 行的積累。

2.明的積累。


諸比丘。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

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1、首先,你要了解佛教否定的我指啥。。。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修止觀,自己體驗


推薦閱讀:

佛教的基本教義固然不承認靈魂。但中國人所接受的通俗觀念則是靈魂輪迴。這如何理解?
佛教對於宇宙萬物及人類的起源是如何解釋的?
正念 無念 妄念的區別?
《天道》里五台山老和尚說丁元英已經摸到得道的門檻了,只差一步,只是這一步難如登天,「這一步」如何理解?
既然佛陀不認為自己偉大,那為何人們認為佛陀偉大?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