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單身一樣戀愛,可能嗎?
Yummy原創出品
搜索「Yummy愉悅」下載Yummy APP
— 禾木 —
青年文化研究員,好奇心腫大症晚期
兩個人能夠長久地親密戀愛這件事,其難度並不亞於讀一個博士,或者成就一番事業。尤其對於今天越來越強調自我獨立性、擁有很強的流動性的年輕人來說。
「我從法國回來,我們就分手了。如果異地,我們肯定就開放關係了,但那又不是我們想要的。」
儘管更獨立、更自我了,但我們對於愛情的完美想像與對完整擁有感的強調卻並沒有因此減弱。因此有時候,我們希望自己能像單身一樣戀愛。這意味著我既能擁有一段良好的親密關係,同時又擁有充分的自我空間:不想因為有了戀人就忽略了朋友,不再是戀愛大過天的無知少年。
既要獨立,又要親密,所需要的努力,大概就像是走一條無止盡的平衡木。
談一場明明白白的戀愛
我是一名人類學研究員,學了七年的社會學。而在這七年的時間裡,我一直也在努力學習一件事情——戀愛。或者說,學習如何與一個人,以最好的方式相愛。
有那麼一天,邊學社會學邊戀愛的我,突然發現,我生活里最重要的這兩件事其實完全不可分離:我和戀人並不是在真空中相愛的,我們的肉身恰恰是無數社會經驗與規則的累積,碰撞出的火花,不論是喜是怒,背後都是相對應的社會文化的碰撞。
當我發現我和戀人因為家務衛生爭吵時,我看到的是,各自成長中所浸入的家庭文化所持有的不同的對於「清潔」的觀念,導致對於「污垢」與「不潔」的邊界設立的不同,才有了「我要崩潰了你還怡然自得」。
當我發現我在性上害怕和恐懼時,我看到的是,男權社會對於女性身體的整體管控,如何通過貞潔、純真這些文化觀念,給女性縛上痛苦與矛盾的枷鎖。
從此以後,戀愛中的我就像長了兩個大腦。一個大腦或悲憤或暴怒的時候,另一個大腦卻在馬不停蹄的解析與思考——我不由得感慨,想要做個好戀人,談個明明白白的戀愛,都要理解激情碰撞背後,所裹挾的數不清的文化觀念與制度。
脫離日常俗事的「愛情」存在嗎?
幾個月前我和男友因為一些生活瑣事爭吵不休,例如穿衣鏡應該放玄關還是卧室內、每周可有幾天請朋友做客等問題。好友幫我分析,指出我們並不是作為「戀人」存在矛盾,而是作為「室友」存在矛盾。這讓我不由得開始嚮往戀愛但獨居的生活,想像把生活中點滴的日常俗務與美好的戀情分開,也給彼此更大的自主空間。
回顧歷史,其實愛情並不是生來就與日常有關。在16世紀之前,愛情更多是作為家族包辦婚姻之外的「激情」而存在的。吉登斯在《親密關係的變革》中,將激情之愛與包辦式婚姻聯繫一起:正是因為有了以經濟基礎而不是性吸引為基礎的婚姻,也才有了脫離於日常生活之外的激情——偷情。偷情被認為是有閑有錢的貴族階層的特權,並且成為公開的秘密。
作為激情之愛的愛情,雖然沒有了日常俗務的牽絆,但似乎也沒有想像中美好。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指出:
愛是一種激情,這無論是對馬來西亞人還是歐洲人而言都是一樣的;它或多或少都會使心身備受摧殘;它導致許多困局,引發許多醜聞,甚至釀成許多悲劇;它很少照亮生命,開拓心靈,使精神洋溢快樂。
激情之愛的觀點,同樣讓人覺得愛是一股神秘的力量,與人類的原始動物性緊密綁定,而人們需要通過理性來馴服與規制這樣的激情,偷情始終不是一條制度化的大路,於是,對於婚姻的新的理解與期待開始出現了。
對浪漫的渴望讓我們的愛不再浪漫
吉登斯指出,從18世紀開始,人們試圖結合代表日常俗物的婚姻與代表激情的偷情。於是新的理想被塑造出來:即一生一次的浪漫之愛,長久又始終保有激情的結合——對,就是你上周在朋友的婚禮上所聽到的那樣。
這個關於婚姻與理想愛情的神話,直到今天,還在以各種高昂的價格販售,並衍生出無數的套路。但無論如何,令人滿意的是,基於單純動物性的激情被加入了崇高的德性,愛情的理性化增強了,迷狂被有序化,納入更為穩固的制度之中——「更有秩序」,而秩序是現代社會最喜歡的東西。
但浪漫之愛潛藏了極大的風險,甚至是一個巨大的陷阱:在持續一生、獨一無二的愛戀之下,它給我們示範了一個極高的、近乎不可能的理想。讓我們對愛人產生了不切忽實際的、危及對方獨立性與自我空間的過分期待。
「如果沒有一起出門,會讓我發地理位置,還會讓我身邊的朋友也發,來互相驗證。」
當戀愛中的我們擔憂被背叛、被欺騙時,我們究竟在擔憂什麼?
浪漫之愛過度地對戀人的獨立性與自由度提出要求,因此,期待浪漫之愛的我們,同時收穫的還有一個巨大的恐懼:失去的恐懼。浪漫之愛假設了永恆的崇高的愛情,是不會因為任何低俗的慾望而減滅的。幻想永恆的擁有,就要承擔失去的永恆恐懼,這實際上反而造成了我們對於愛情的極度不安全感。
同樣,建立在浪漫之愛上的婚姻,成為一種強制性的依戀關係,一種日常化的義務。
「我和妻子結婚20年,每天我都喜歡下班以後自己去酒館喝一杯,等她和孩子睡了,我再回到安靜的家中。」
此外,浪漫之愛還有一個巨大的問題,即浪漫之愛建立了一套嚴重的性別刻板印象與分工。浪漫之愛中,男性與女性都有著某種固定的完美人設:想想求婚時永遠都是男人單膝跪地,而女性的完美形象就是勤勞地操持家務。同時,浪漫之愛被認為是女性獲得長久情感與經濟保障的一種方法,隱藏了女性被動的弱者地位。
更諷刺的是,浪漫之愛被認為是一種女性化的、對於愛情的想像。男人們之間的溝通,往往就是在調侃女性的這種想像,對於這種想像的嘲諷,有時候,會被認為是更有男子氣概的。
平等獨立又親密無間,可能嗎?
要走上親密又獨立這座永恆的平衡木,不僅僅是具體的技巧問題。首先我們要理清的是彼此身上所附著的,關於婚姻與愛情的根本假設:是肉體的激情澎湃?還是浪漫痴心的一生相伴?
社會學家指出,最安全的假設,只能是放棄愛情會持續一生一世這個神話。但別灰心,好的假設是:愛情是由無數片段組成的長久,我們在片段里努力相愛,這樣或許便能持續一生。換言之便是,愛情不是激情宣誓之後便一生不滅的火花,而需要你不斷點燃、用心守護。
這樣的愛情,被認為是「協商之愛」,是在今天理性化與個體化的社會,人們艱難追求美好愛情的路徑:放棄永恆,承認我們只有不斷地努力、協商與理解,才能在人生的每一個片段里相愛。
正如電影《愛在黎明破曉前》中所說:
若世上真有神靈,它不在任何一人身上,而恰是我們之間這方寸之地。若人間真有幻術,它一定存於理解他人、並坦誠分享的恆久努力之中。
永遠不放棄溝通與理解的嘗試,這大概才是兩人之間,最動人之處。
此外,協商之愛也需要放棄愛情中男性與女性的刻板印象,婚姻不再是女性獲得經濟保障的來源,愛情中任何一方也不再能再一味的索取與依賴,甚至在性上也破除許多刻板討論,更有更多開放性的可能探索。作為女性,我很高興看到女性身上看似是保障但其實是手銬的刻板印象的解除,也深知這種解除過程本身會帶來的不適感。
所以,出門別再讓你的男朋友拎包了,且不說刻板印象,單從視覺上看也是個災難啊。
回顧以上,從激情之愛,到浪漫之愛,到協商共融之愛,既是人們理性化不斷加劇的過程,也是個體性不斷成長的過程。隨著女性的獨立、社會流動機會的開放,重新定義婚姻與愛情,學會以獨立個體的身份相愛,似乎已經不可避免。
我們需要更多的練習。
如果你有關於本文的問題,歡迎聯繫作者: ligraphy@163.com
本文來自Yummy女性愉悅社區
想看更多,想與作者直播互動來Yummy App點我:蘋果版本安卓版本
http://weixin.qq.com/r/jkgiOpbEf8sArdJZ9x2c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第四次單身潮來襲,沒有相愛的吸引力,就不會有幸福的未來
※我30歲,都習慣單身了,「八卦」女同事們老給我安排女朋友,這咋回事?
※「單身狗」請對號入座!著急脫單的,必須點進來看看
※29了從沒交過女朋友可能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
※長期單身真的只是長得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