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真的被誤傳了二千年嗎?
有一位旅美作家肖鋼,對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做了比較細緻的研究,寫了一本書。書里的觀點大意是說,《道德經》在流傳的過程中,因為一些誤傳和篡改,使其本意發生了很大改變,因此影響了中國哲學的思維走向,也影響了中國的科技發展。並由此得出了一個結論:《道德經》被誤傳了兩千年。
這種說法真的成立嗎?我們來做一下剖析。
今天比較流行的《道德經》是魏晉時期王弼的版本(以下簡稱「王本」)。全書共有81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開篇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老子的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而帛書《老子》則是《德》在前,《道》在後,無「經」字。開篇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帛書《老子》成文比「王本」要早,這一點可以根據「王本」中為避諱漢代皇帝的名諱得到證實。比如「王本」因避諱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昭帝劉弗陵五個皇帝的名字,產生的變異就有一百處之多。另外,帛書《老子》全文不分章,部分文字的銜接也同「王本」不同。還有一些文字同「王本」相比,看起來相似,但含義有細緻的區分。
不過,據此就說《道德經》最早和最標準的版本就是帛書《老子》,結論也還為時過早。
從《道德經》全文的旨義來看,帛書《老子》的《德》在前,《道》在後,明顯不符合文章寫作和閱讀的要求。
因為《道》重在證明什麼是道,《德》重在討論道的客觀存在性及其如何應用。
也就是說,「道」是先天存在的,而「德」是人後天所具有的。「道」的遵守和應用,要依附於擁有「德」的人。
這裡就有問題了。試想一下,如果我們還不知道「道」為何物,還不知道「道」到底講的是什麼,就來討論「道」的客觀存在性,以及如何遵守和使用它,這不是一種很奇怪的邏輯關係嗎?
所以,並不能排除日後出土更早的版本,其《道經》和《德經》的安排就如同「王本」的順序。
肖鋼認為「王本」中一些關鍵字同帛書《老子》不同,造成了後世理解的偏差,從而造成了《道德經》全文宗旨的謬誤。這種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
比如,「王本」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在帛書《老子》中為「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其中「弗」字是為了避漢昭帝劉弗陵的名諱而改為「不」的。
肖鋼根據「弗」字的《漢典》解釋,認為其本意是「矯枉、校正、有所約束」。
「弗言」應該是指「有所約束地闡發言論或觀點」,而不是不說話;「弗知」指「言者的認知和知識都是有局限性的」,而不是指「言者完全不懂不知」。
肖鋼的解讀可能是正確的,但這並不影響人們在理解老子這兩句話的過程中,基於生活中的常識,做出同樣的判斷。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表達的一切意見和看法,一定是自己所知道和理解的。如果說自己知道的道理和事情,卻一定要把它爛在肚子里,什麼也不說,這種情況在世間根本就不存在,就算是啞巴也做不到。
再比如,肖鋼說《老子》不是「無為之學」。其根據是,帛書《老子》中有83個「無」, 5個「無」,而《道德經》把83個「無」全改成了「無」,徹底湮沒了老子區別定義地使用「無」和「無」二字的深意。
這是把簡單問題複雜化。事實上,中國歷史上所有遵循「無為而治」理念治國的君王,沒有一個是真正什麼都不做的。老子的「無為」指的不妄為,這也是連平民百姓都知道的事實。
我們看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治國。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漢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 ,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
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
文景二帝還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
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所實行的「無為而治」,實際上是有所為而治,不妄為而治。
唐朝以道治國,無為而無不為,貞觀四年,全國死刑犯僅二十九個;貞觀二十二年,全國死刑犯只有兩個。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局面。唐代的「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太平盛世。有誰能夠說,李世民和李隆基兩代君王,他們的「無為而治」是什麼都不幹了呢?
《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對整個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來的文化、政治發展和國體建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那麼,老子是依據了什麼樣的自然法則和思想,來寫《道德經》的呢?
實際上,《道德經》是一本解讀易經的百科全書。
中國在上古的時候,易經被稱為無字天書,一畫開天。太極出,兩儀生。
太極,就是老子所說的「道」。
兩儀就是陰陽。陰陽的交替,衍生出世間的萬事萬物。而萬事萬物都要遵循「道」的規律和法則。
老子的《道德經》根據易經中天地自然的信息和規則來闡發和界定人間種種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
天象的變化就是從陰到陽,從陽到陰,周而復始。就是這樣一種循環不息的變化狀態。表現形式上,有的時候是陰慢慢向陽轉化;有的時候是陽慢慢向陰轉化。
事物初期的時候,呈現一種陰性狀態的時候是柔弱的,是比較弱小的。它強勢的時候,如日中天,是強勢的,強壯的,生命力達到鼎盛。再輪轉下來,又開始減弱。
天道循環表現在人間所有的事情上,就是你得按天道運行的內在規律去做,你不按這個規律做,逆勢而動的時候,就不能得到天地之力的相助,做事情難度就大。
陰陽在轉化的過程中,美和丑之間,如果過了這個度,美就會變成丑。善和惡之間,本來是涇渭分明的,可是過了度,這個善就會向惡轉化,這個惡就會向善轉化,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個就是惡向善轉化。
也就是說,老子的《道德經》實際上是把天地運行的法則、天地存在的狀態,作為人依據的一種原則,去指導人的生活、工作、思想,治國、修身,建設國家,打仗,做事。他是把這樣一種天地平衡的法則,對應人間的事情一一做了描述,如果這樣會怎樣,如果那樣會怎樣,在陰和陽之間,它的這樣一種變化來變化去的狀態,就是善與惡、好與壞、取與舍,人間的榮與辱,其實把這種狀態和結果給你描述出來了。
至於肖鋼所說的《道德經》的誤傳影響了中國的科技發展,更是不著邊際的事。中國近代科技發展落後於西方,這只是世界歷史潮流更替過程中的一輪走勢。東方西方的文化和科技交替領先,各領風騷幾百年。中國做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東方古國,已經統領了世界潮流數以千年計,而西方的科技領先,也僅僅不過幾百年而已。更何況科技無疆界,世界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也已經漸趨一體,中國全面趕超西方已經是指日可待的事。
推薦閱讀:
※如何修道?
※如何看待莊周夢蝶,到底是我們現在的白天是夢還是晚上做夢的那個才是現實?
※怎麼理解道德經中的: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亦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十亦有三?
※從哪種渠道能看到馬王堆版《道德經》的內容?
※學了道家哲學,讀了《老子》之後變得與世無爭了,沒有奮鬥的動力了,嚴重影響到了我的學習,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