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嫁個腐國老公,你以為只有浪漫?

編者按:當戀情走入婚姻,更多的是枷鎖還是保障?家庭理念、文化衝擊、生活習慣的不同又會使中國媳婦兒外國郎的婚姻模式產生多少火花?世界說尋找到那些勇於實踐跨國婚姻的中國媳婦,請她們來講一講自己婚姻里的故事。

在遇到波特之前,我打死都沒有想過和「英國」有半毛錢關係。

補充說明一下:波特是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框架下的合法丈夫。

沒錯,我就是這麼沒文化,對英國的全部印象來自於初中課本:有個電視台叫BBC;首都的名字也挺奇怪,「上廁所排隊輪著蹲」;對了,聽說那裡天氣不好,一言不合,就暴風驟雨;誰會對這個自帶抑鬱氣質的國度有好感呢?特別是我上學那會,還沒有《神探夏洛克》可以研究「腐趣味」。

△我 從未想到過會生活在這個陰晴不定的國家

在遇到這位酷似哈利?波特的英國男士之前,本人英語一塌糊塗,也就比雷軍的「Are you ok」好一點點 。讀研的時候, 《緋聞女孩》特別火,我對紐約有著井噴般的衝動。腦子一抽,閉關四月,每天12小時學英語,腦海里盤旋著《走路去紐約》。

紐約沒去成,考完托福四年後,我陰差陽錯到了倫敦。除了24寸的行李箱外,還多了一個小跟班——波特同學。

1.

這年頭,跨國婚姻屢見不鮮。但是這種婚戀模式的難度,並沒因為英美劇成了日常 、去歐洲和去北京一樣容易,而降低半分。

和一個外國人談戀愛結婚,有樂呵呵的時候:波特會細心記下我提過的書或者餐廳,在如常的日子裡,一個轉角就帶我去惦念許久的餐廳;隨便口袋裡一摸,恰好就是最近想讀的伍爾夫女士的《到燈塔去》;他不會每天早晨發信息、問早安,但一定會囑咐,晚上喝杯溫暖的茶,A cup of tea, please? 英國人挺討厭情人節或者七夕這種舉國示愛的日子,更相信細水長流,並把「愛對了人,每天都是情人節」付諸實踐。

和一個外國人談戀愛結婚,有很無奈、分分鐘變「馬景濤」時候:英國是一個特別「實用主義」的國家,更重視客觀效果和約定俗成 。一個午後狂風大作,波特打電話給我,說:「今天風很大。」我說,是啊。他說:「風再大,我也不能開車去接你,你知道的,我們沒有車。」然後就,掛了。Oh my God,平常我也是騎自行車回家,你也沒來接過我啊,風這麼大,你囑咐我穿暖點都比特意叮囑一下「我們沒車」要好吧?後來氣不過,問他為啥要特意通知,不能來接我?波特振振有詞:「我說的是事實,不能讓你產生一定會失望的期待啊。」

我這位死板的先生,也不太懂「面子」。一次帶他去和朋友看電影。好友怕我們熱,就提前點了冰拿鐵給我們,波特倒好,接過冰拿鐵,非但沒有真誠地感謝閨蜜(嘴上說了謝謝),趁人不備,還把咖啡扔進了地鐵站的垃圾桶。

我立刻就怒了:「腦殘?我朋友這麼貼心,你為什麼要把咖啡扔了,你不是最喜歡喝拿鐵嗎?」「可是我的字典里,拿鐵一定是熱的!我沒有冒犯你朋友的意思,可我真喝不下去冰拿鐵!」雖然波特買了芝士蛋糕給閨蜜做賠禮道歉,但他心裡仍不覺得自己錯了什麼。

諸如此類的戲碼,幾乎天天上演。但每次矛盾化解,我們都對彼此的了解加深萬分之一,婚姻也因此充滿打小怪獸的快感。

2.

結婚不能不談錢,放在各國都是一條普適定理。

中國男生大多數都有對女生更體貼大方的意識。這挺違背「女權主義「的要義,可是誰不樂意多吃幾頓免費的午餐?英國男士在」錢「上,比起咱中國漢子,不免要猶疑很多。他們並非小氣,但一定要搞清楚:我花這筆錢的緣由。

我是一個比較直接的人,既然你要知道花錢的原因,我就講給你聽:你請我吃飯,能讓我開心,我開心了,你開不開心?他拚命點頭:開心開心。那不就對了,掏錢吧?

結婚以後,我對波特說:中國人普遍比較會投資,所以我來管錢。他想了想,很快做了一個表格,分析了他過去四年的收入和投資收益,還讓我照著表格,自己也分析一下。實在不好意思,本小姐險勝,就這麼成了我們家的CFO(首席金融官)。

3.

不要以為英國人比我們成熟,不重視物質,那都是打著「海外」旗號的毒雞湯。

英國年輕人想買房的怨念並不比我國年輕人少半分,可怨念歸怨念,大多數腐國人根本不理解「節儉」的意義。我的英國閨蜜,蘇菲小姐,前幾天興奮地告訴我,她的存款首次突破1000英鎊大關,要知道她可是上班五年的資深買手!這姑娘周末要麼定個機票去巴黎,要麼就去麗茲酒店吃下午茶,深夜再去喝杯雞尾酒,拜託,這都是錢好嗎?

波特同學不認識我之前也和蘇菲有一拼,周末喝到吐,小長假去荷蘭放放鬆,大家都穿拉爾夫?勞倫,我也不能不合群,60多磅的襯衫一買就十幾件……天啊,哥,你以為你是了不起的蓋茲比?

在我的百般勸(恐)導(嚇)下——巴黎有暴恐,拉爾夫勞倫太老氣,吃太多肉得「三高」……波特日常的小酒館不去了,培根香腸也減量,過去5年,每年只買一件襯衫。在我有中國特色的「節儉主義」指引下,我們終於成為英國同輩中為數不多,靠自己攢夠首付的「買房一族「 。

4.

談到了錢,當然也要說說賺錢。好多人都覺得西方發達國家的人比我們更有追求、更早知道想要什麼 ,而中國年輕人大學畢業,普遍會很茫然很狼狽的「找自己「。

這絕對是種誤解。

英國小年輕不認識首相特里莎?梅的大有人在,搞不清楚丘吉爾和牛頓是不是同時代的人也不在少數。學校教育早就低調地按照「智商」把人分好了階級,我並不覺得他們更清楚自己想幹嘛,而是國家機器幫人做了篩選和定位。 最近在學開車,英國教練很高興地告訴我,兒子要從法學院畢業了,實在是個大驚喜。因為做律師已經超出他對自己家庭所處階級的定義,他就沒期待過兒子能「靠嘴」吃飯。有時想想,在英國這樣一個成熟的體系里,談一夜致富,挺有莎士比亞戲劇色彩。

而國內的小夥伴,彷徨無措、跌跌撞撞,卻更有機會和力量,隨著時代的大流,建立屬於自己的秩序。無論身在何處,和誰相愛,我們生活的世界都像赫胥黎所說:很多東西我們選擇逃避,很多東西我們選擇冒險。

世界說 王聰

發自 英國 澤西島


推薦閱讀:

(14)逝去的機會
血腥瑪麗與伊麗莎白(17)海盜傳奇
血腥瑪麗與伊麗莎白(13)教義戰爭
研究托爾金、魔戒有哪些權威資料?
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為什麼敢於和首相叫板,脫歐對他有什麼好處,如果脫歐成功,這將是他的政治資本嗎?

TAG:英国 | 跨国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