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兩國使者往來簡介(一)

寫這系列文章主要是因為最近讀了聶崇岐先生的《宋史叢考》,初讀就被簡練深刻的內容吸引,引用的文獻非常豐富,除了一些大家熟悉的宋朝歷史事件還有一些普通人不太熟悉的,因為書似乎只有繁體版本,聶崇岐老先生行文又是半白話,我就用白話整理一些內容,寫給喜歡宋朝歷史但是有沒有時間翻書仔細研究的提供一些方便,要是有理解錯了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批評指正,當然最後還是推薦喜歡歷史的買一本來看看,這本書確實讓人愛不釋手。

以下是正文:

宋太祖剛建國時著重於收復南方的割據勢力尚無暇北顧,此時遼國穆宗、景宗相繼在位,國勢中衰也無力南下侵犯宋朝,況且中間還夾著北漢,兩國再此期間只有小摩擦,一直持續了十六年才開始通合,但是僅僅四年過後邦交就破裂了。

因為宋太宗時期南方基本平定,在太平興國四年他發起了滅北漢的戰爭,北漢是遼國的屏障,北漢也小心侍奉遼國視其為援助,兩國曾多次聯合出兵南下,遼國當然不能坐視宋出兵滅北漢,但是派出的援軍被宋擊敗,而宋軍後猛攻太原,北漢國主劉繼元出降,宋滅北漢。宋太宗滅北漢後信心滿滿,接連收復涿州、易州,直逼幽州,但是這一仗打的不是很順,眼看要破城的時候遼國大將耶律休哥鐵騎趕到,高粱河一戰宋軍大敗,太宗負傷(自此後太宗便不敢親征了),遼國開始反擊,從此兩國邊境便不再安寧。

第二年遼國開始進攻雁門關,被宋擊敗,後來又攻擊瓦橋,劫掠而歸(小型的劫掠這時候在宋遼之間經常發生,不但遼國入宋,宋也入遼)。又過了一年,雍熙三年三月太宗趁著遼景宗駕崩,繼位的聖宗年幼再次分兵伐遼,開始幾路兵馬都打得順風順水,可惜大將曹彬糧盡不得不退兵,加之遼國攝政的蕭太后絕非等閑之輩,遼軍再次發起反擊,不但戰役初期獲得的城池一個也沒保住並且損失慘重,大將楊業「楊無敵」也在此役捐軀。同年十一月,遼國開始分道南侵,東面蕭太后指揮的部隊大破劉廷讓於君子館,騎兵深入邊境大肆劫掠。從此以後以後十多年遼國多次南侵在邊境為禍不小,宋轉為守勢。

咸平二年十月,遼聖宗和蕭太后大舉南下,宋真宗聽從寇準的計策御駕親征,雙方可以說是勢均力敵,都不太敢繼續打下去。而且大宋固然希望邊境平靜,人民不受打擾,遼國的蕭太后也老了,遼國在邊境劫掠二十多年,雖然有一定收穫,但是宋朝讓他付出的代價也不小,權衡之下,兩國結成著名的澶淵之盟,定下三條條約:

一.宋歲助遼「軍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於白溝交割;

二.兩朝交界城池可以依舊保持修葺,唯不得新有創築;

三.盜賊捕逃,彼此無得停匿。

(宋遼雙方簽訂澶淵之盟兩國是平等的關係,雖然當時是遼帝對宋帝以兄相稱,並非是宋帝都為兄,遼帝都為弟,其實是按照實際的長幼決定的,而且雙方還頗為在意。嘉佑八年,保靜軍節度使耶律谷(穀)作為乾元節使來進書祭奠仁宗,當時英宗剛剛繼位還不知道遼國道宗的年紀,於是周沅就東拉西扯的「不經意間」從耶律谷那套出來了,耶律谷說完就後悔了,說:「今復兄事南朝矣。」——因為既然知道了遼國君的年齡,恐怕大宋會故意把英宗年紀說大一點,好當大哥。不過似乎事實上平輩皇帝中遼國皇帝年齡都小於宋國皇帝。 另外對雙方的父母、叔伯、兄弟也要用相應的稱呼,蕭太后這種年齡、資歷很高的,真宗要叫叔母,仁宗之所以之前沒過問道宗年齡是因為他是伯父,不需要和道宗排行。 遼道宗雖然叫仁宗大伯,英宗哥哥,但是在位四十六年,歷經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代皇帝,熬到最後,哲宗都只能自稱侄孫了。)

從此以後宋遼之間就進入了長期的和平時代,期間偶然有小摩擦,比如仁宗慶曆二年遼威脅宋朝要求歲幣銀絹各增加了十萬,神宗熙寧八年,遼人要求重新在爭議土地上劃界宋失去了一些土地(此處書中用了失地七百里的說法,實際的失地遠遠小於這些,現在的考證是這種說法大抵來自攻訐王安石的人,實際遼國要求的幾塊大領土都沒有被同意,僅讓了一些其他的爭議土地。),但即使是這個時候邦交也基本是正常進行的,不過是使者要頻繁交流爭取有利本國的條件,留在對方國家的時間長一些。

綜合來看從宋立國到遼滅國的一百六十五年中,有一百二十二年是和平的,失和的時間僅為四十三年,而且和平時間基本是連續的從「澶淵之盟」簽訂到「海上之盟」簽訂,這一百多年的和平時期,雙方都頻繁地派出使節聘問。以後再說說雙方聘問的名目,基本流程和一些細節等等。

推薦閱讀:

宋朝有哪些好皇帝?
青龍捲水過臨安
你一定愛看的極簡北宋史(四):大家一起來折騰
如果趙構同意了宗澤回遷開封的請求,南宋在當時的情況下有沒有可能復國?
學習宋朝官制應當閱讀哪些書籍?

TAG:宋朝 | 辽朝契丹 | 外交活动 |